李光辉
(国防科技大学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湖南 长沙 410074)
追求社会和谐,构建和谐社会,自古以来一直是有志之士的目标和夙愿。而先秦墨家所主张的以“兼爱”为核心的“大同”理想,无疑是中国古代一幅典型的和谐社会蓝图。在中国传统文化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挖掘墨家和谐思想的文化道德价值,去其糟粕,并注入时代精神,对于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墨家思想形成于旧制度已经崩溃、新制度还没成型的战国初期。这一时期,礼崩乐坏,社会纷乱,战事不断。对于墨家来说,要实现“大同”社会,就必须首先考虑如何改变这样的社会形势。因此,《墨子·兼爱上》开宗明义地指出:“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1]99只有对症下药,才能切中要害。墨家认为,天下之乱“皆起不相爱”[1]100。不但父子、兄弟、君臣之间“爱其身,不爱人”[1]100,诸侯之间“各爱其国,不爱异国”[1]100,而且不惜通过损害别人的利益来达到为自己谋取私利的目的。《墨子·兼爱下》里,这种不爱别人只爱自己的现象又被称之为“别”。那么,如何消除天下之乱呢?墨家依据“非人者,必有以易之”[1]114的原则,提出了“兼以易别”[1]115的主张,就是用无差别的爱来代替有差别的爱,用普遍的“兼爱”来代替互相的“交恶”,从而达到“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1]103的目标。
墨家主张的“兼爱”,除了单纯思想道德层面的内容外,还与物质和实践层面的“利”有着紧密的联系。他们明确提出,要实现天下大治,就必须“兼相爱、交相利”[1]103,这也是古圣王之法“爱利万民”[1]60的具体表现。为政的王公大夫,应当效法尧舜禹汤文武三代圣王,“兼而爱之,从而利之”[1]60,才能有效治理国家。很明显,墨家的“利”并非个人私利,而是“万民之大利”[1]127,是天下之利。而从人际关系和谐的方面来说,墨家强调人与人之间要“爱人利人”[1]23,“相爱相利”[1]22,而不是把二者割裂开来。他们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关爱、互相帮助,自己与他人双方在承担爱的义务的同时,也享受被爱的权利,“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即此言爱人者必见爱也,而恶人者必见恶也”[1]125。这种爱的相互性原则,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必吾先从事乎爱利人之亲,然后人报我以爱利吾亲也”[1]125。只有如此,才能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发挥所长,各尽所能,从体力、财力、智力各方面去帮助别人:“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1]70可见,墨家这种理念并不是以等价交换为前提,虽然是以实际利益为基本内涵,但是这实际利益又属于利他主义的范畴。如果说,“兼相爱”是墨家和谐思想中最基本的道德理想,那么“交相利”就是这种道德理想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现实结果。“兼相爱”是“交相利”的前提和基础,“交相利”则是“兼相爱”的体现和本质,二者实际上是一回事。
既然“兼相爱”表现为“交相利”,而“兴天下之利”[1]101既是仁人之事,又是圣王之道。因此,在墨家和谐思想中,“兼”与“义”是一致的,“兼即仁矣,义矣”[1]120,进而把“爱”、“义”和“利”统一起来相提并论。重利即贵义,合乎天下人民利益的行为就是最大的“义”。 墨家认为,“义,天下之良宝也”[1]430,“万事莫贵于义”[1]439,极力强调“义”的重要性。可以说,墨家主张的爱虽然是相互的,但“爱人非为誉也”[1]415,这种爱更是利他的,甚至在必要时可以舍己为人,舍生取义,“杀己以存天下,是杀己以利天下”[1]404。
墨家的这一主张,在先秦诸子百家中是独树一帜的。比如儒家,尽管也强调“仁者爱人”,反对谋取私利。但就像《墨子·大取》中所指出的:“圣人有爱而无利,儒者之言也;天下无爱不利,子墨子之言也。”[1]407-408儒家的仁是建立在感情和道德因素基础之上,所以重义必须轻利。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2]73,把义和利对立起来,就是这个道理。而墨家的爱则是以实际利益为基础,“爱”、“义”和“利”是个统一的整体,并由此建立起一个自己的道德评价体系,这是墨家和谐思想的独特之处。
墨家的这一主张在否定利己主义的同时,又对儒家“爱有差等”观点进行了抨击和纠正。儒家认为“爱”要分亲疏厚薄,即所谓“亲亲有术,尊贤有等”[1]287,如《中庸》所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2]28在墨家看来,爱的施受双方是两个平等的个体而非等级森严的两端。“兼爱”背后实际蕴涵着人格平等的观念,和现代伦理也有近似之处。因此,就和谐社会的构建而言,墨家“爱无差等”的原则比儒家“爱有差等”更具普遍意义,也更能满足人际关系和谐的要求。尽管这一主张相对来说更难以达到,但墨子和他的门徒所提倡的是“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2]357,可见其无私的品格和坚定的毅力,也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对于一个社会的和谐与否,主要是通过道德与法律来维系,而道德的核心则是诚信友爱。“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共处。”[3]和谐的人际关系决定了社会发展的水平,也决定了社会生活的质量,最终决定着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正因为诚信友爱在和谐社会中起到了混凝剂的作用,它也理所当然地成为和谐社会的核心支柱。“兼爱”就是这种社会混凝剂的体现,“若使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1]101因此,它是墨家和谐思想的核心,是墨家对未来美好社会进行构想的理论基础和出发点。
墨家提倡“非攻”,是由“兼爱”直接衍生出来的:“兼者,处大国不攻小国,处大家不乱小家,强不劫弱,众不暴寡,诈不谋愚,贵不傲贱”[1]204。墨家从保护弱小国家的利益出发,明确反对大国侵略小国,认为“攻伐无罪之国”[1]141的野蛮行径是最大的不义。墨家对因为战争而遭受的严重破坏表现出深切的同情,交战双方一同饱受战争之苦,最终的结果只能是“计其所自胜,无所可用也。计其所得,反不如所丧者之多”[1]132。可见墨家强调的不仅仅是人际和谐,更是国与国之间和谐共处。而且,墨家的“非攻”不是寄希望于大国之间订立盟约,也不是只致力于空发议论,而是以实际行动去制止侵略战争,支持防御战争,“大国之攻小国,则同救之”[1]156。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墨子的“止楚攻宋”。“非攻”作为中华民族热爱和平思想的源泉之一,寄寓了墨家消弭战乱、实现和平、建立和谐世界的美好向往。
墨家和谐思想在经济上的主张,就是通过“生财密”和“用之节”的途径,来达到“国家富,财用足,百姓皆得暖衣饱食”[1]200的和谐社会经济目标。墨家一方面重视物质生产、强调人人努力劳作,反对不劳而获,“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1]257;另一方面提出了“节用”、“节葬”、“非乐”的主张,认为君主、王公大人这些统治者要像古代圣王那样,“节于身,诲于民”[1]31,在衣食住行以及丧葬等方面“制为节用之法”[1]163,不能挥霍民财,奢侈浪费。而以音乐为代表的文化娱乐因为“亏夺民衣食之财”[1]251,既与“兼爱”原则背道而驰,也达不到国富民强的目的,所以更应该被取消。
在政治上,墨家主张通过“尚贤”、“尚同”来实现“刑政治,万民和”[1]200的政治和谐。所谓“尚贤”,即崇尚和重用贤能之人。担任政长的贤士就是墨家所说的“兼士”,也即那些能实行“兼相爱,交相利”的人。选贤任能的原则是“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1]46,“不党父兄,不偏贵富,不嬖颜色”[1]49。这种作法本身就体现出了“兼爱”的精神。得贤而治,“而天下和,庶民阜,是以近者安之,远者归之。”[1]72而“尚同”,就是把有贤能的人选出来立为天子,然后“天下之百姓,上同于天子”[1]77,以“一同天下之义”[1]78。“上同于天子”,就是要和古代尧舜禹汤文武这些兼爱天下的圣王一样;“一同天下之义”,也即统一思想,统一政令,最后一同于“兼爱”。
为了让 “兼爱”在墨家和谐思想中更具权威性,同时为其描绘的理想社会寻求某种可靠的精神保障,墨家把“兼爱”上升为天的意志:“天之意不欲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强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傲贱,此天之所不欲也。”[1]199墨家主张,人世的“兼爱”来源于“天志”,“顺天之意何若? 曰:兼爱天下之人”[1]210;“天志”又是实施“兼爱”的宗教保障,“仁也,义也,爱人利人,顺天之意,得天之赏。”[1]205而“明鬼”则是辅佐天进行赏善罚恶、实现公平公正的神秘力量。墨家把鬼神视作“兼爱”的监护者,认为对于那些不“兼相爱”却“交相恶”的人,无论地位高低,鬼神都会予以制裁惩罚。
总而言之,作为墨家和谐思想的精神内核,“兼爱”既体现了和谐社会的道德品格追求,又明确了和谐社会的经济政治目标,还表现出宗教的哲学意义。墨家的和谐思想,集中体现了处在社会下层、而人数又最多的小生产者的利益和需求,反映了他们所憧憬的和谐社会与美好生活,具有其历史的价值和光彩。
作为墨家和谐思想的核心,“兼爱”也是墨家学说区别于其他各家学派的根本标志。墨家主张视人如己,要求平等地爱一切人。尽管这一点与中国传统的宗法伦理不合,但是更接近现代社会的博爱精神。历史学家阿·汤因比就认为:“我想只有普遍的爱,才是人类拯救自己的唯一希望……墨子之道,确实比孔子之道更难实践。但墨子之道比孔子之道更适合现代人的实际情况。”[4]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兼爱”也可以为之提供某些借鉴。除了“兼爱”比儒家的“仁爱”更易于与现代社会的博爱、人道观念相契合之外,墨家 “爱人利人”[1]23的利他主义还可以纠正民族心理结构中因儒家伦理的负面因素而积蓄的自私、狭隘心理,进而培养人们的社会公德心。不容否认,纯粹的利他主义是极难实现的,墨子的经历和墨家后来的衰微就是明证。然而,道德的价值本来就不在于它能否在全社会最终实现,其价值主要体现在对现实的评判和对个人精神的提升上。正是通过舍己为人的行动,人们才会被这种精神所感召;正是在同自私自利的比较中,才凸显利他主义的伟大;这也是墨家“兼爱”主张的价值所在。
在墨家的主张中,“非攻”可能最容易激起当代人的共鸣。“非攻”意味着国与国之间的和平相处。在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主张和平共处、反对武力相加已是当今世界的一种主导力量,“非攻”能获得大多数人的首肯也是自然的。墨家提倡“非攻”,主要是从战争的后果考虑:被侵略者城郭被堕、沟池被淹、祖庙被焚、万民被杀、老弱被覆、重器被迁,侵略者也因为战争而“上不暇听治,士不暇治其官府,农夫不暇稼穑,妇人不暇纺绩织纴,则是国家失卒,而百姓易务”[1]144。战争没有赢家,因此战争是百害而无一利。墨家认为,战争的本质和偷人牛马、杀人越货一样是为了一己私利,只不过战争比偷盗和杀人更加残暴不义。为了维护和平,墨家主张积极防守以应付来犯者,并联合诸弱国与强国抗衡,这实际上就是反对霸权主义的思想。如果人类的希望最终在于建立和谐世界,那么墨家的“非攻”主张总能焕发出它的特殊魅力。
墨家的“节用”主张意味着合理地利用资源和财力。从本义来说,墨家最初提出“节用”、“节葬”、“非乐”等主张时,或许只是想限制统治者的奢侈浪费,以使下层民众能取得一定的生活资料,维持最低标准的生存。但是“节用”的现代价值远远不止这些,它实际上为如何解决人类与其居住环境、资源之间的矛盾提供了大量的参考意见。在古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可供使用的资源有限,导致社会财富匮乏,少数人的挥霍浪费就会危及多数人的生存,所以从理论上说,只有“节用”才能维持社会的正常运作。近代以来,生产力高度发展,资源利用越来越广泛,却又导致了人口爆炸和资源滥用的恶劣后果,造成了环境恶化、能源短缺等一系列问题,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这说明即使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墨家的“节用”主张仍然没有过时,甚至它还是我们在努力构建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过程中大力提倡的美德和应当实行的措施。
墨家和谐思想是中国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时期的产物,在今天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日益丰富的条件下,有些主张未免过于简单和朴素。但从总体上来说,墨家这些学说所反映的是社会下层民众的实际需要和利益,在积极为普通百姓生存计虑方面有着冷静而深刻的内涵,因而更具有普遍意义。我们应当批判地继承其中的优秀思想成果,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注入有益的内容。
[1] 孙诒让.墨子间诂[M].北京:中华书局,2001.
[2]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 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4.
[4] 池田大作,阿·汤因比.展望二十一世纪[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7: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