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关于“仁”的对比翻译研究

2014-03-28 14:12:05
巢湖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仁者音译论语

江 杨

(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引言

俗话说“半部论语知天下”,短短几句话,甚至是几个字就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可见《论语》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最能体现孔子的思想核心的乃是一个“仁”字,其含义深刻,寓意长远。由于译者的素质和水平导致了不同译者的不同翻译,本文将从中国的译者如辜鸿铭﹑吴国珍,西方译者如理雅各、庞德以及美国汉学著名学者史华慈这三个版本中进行“仁”的翻译对比,从而突破翻译的可译限度,跨越文化障碍,进一步推动儒家文化在中西方的交流。

1 “仁”的翻译概括

在《论语》一书中,“仁”字出现达 109次之多,说明“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不同场合,不同时间,针对不同主体对象,孔子所阐述的“仁”的含义是不完全一样的,这样一来,就给不同的价值主体在施行“仁”的过程中造成了理解上的自由空间,任何一种学说都可以从孔子的论述中找到其需要的理论根据。如孔子在《论语》中对“仁”的涵义有如下表述: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②克己复礼为仁。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仁者,其言也讱。⑤爱人,知人。从汉语的基本字义来看,仁rén指一种道德范畴,指人与人相互友爱、互助、同情。英语的译文中分别有moral character;moral perfection;benevolence;virtue和human goodness来表达对“仁”的解释。这些不同的译文充分显示出翻译此类核心概念词的可译性限度。

2 “仁”的可译性限度

翻译过程中最核心的就是语义,但是语义不可能有精确的定量,在语际的转换功能中不可能存在等值的方程式,所以在转换的过程中就不可避免地出现意义丧失或不对等的翻译情况。有的造成了语言层面的损失,有的造成文化层面的损失,不能很好地传达源语的意思,对于本文所提到的核心概念词的翻译尤其如此。中国的一些学者对“仁”的翻译就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如梁漱溟称“仁虽然是情感,但情感不足以言仁,仁是一个很难形容的心理状态,我且说为极有活力而稳静,平静的一个状态。”[1]伍晓明提到“仁不可言喻,又只能言喻。”[2]“仁”不是一个词,而是一个哲学范畴。关于“仁”的内涵,在《论语》中也体现得十分明显。第一,源于亲缘观念而生的道德自觉。《学而》1.2: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第二,由道德自觉扩充而成的道德胸怀(由己及人)。《颜渊》12.22:樊迟问仁。子曰:爱人。第三,以道德生命为旨归的价值追求。《里仁》4.5:君子去仁,恶乎成名?《泰伯》8.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所以“仁”就是内在的伦理观念和社会政治秩序意识。钱穆在《论语新解·学而篇》中提到:“孔子教人学为人,即学为仁。仁即人群相处之大道。由其最先之心言,则是人与人之间一种温情与善意。发於仁心,乃有仁道。”[3]可见想要把“仁”翻译好实属不易。辜的译文中将“仁”都统一得译为“moral;morality”,他是最早翻译《论语》的中国译者,他采用的翻译策略是归化和意译,为了让一般英语读者所理解和接受,是以西方受过教育的英国人为意向读者,采用归化的翻译方法以符合读者口味,以满足读者需求。吴的译文则根据具体的语义分别译成了“benevolence;moral perfection;human goodness;virtuous”,他是当代最新翻译此书的译者,这些词语融合了中西的思想,这些细微的差别也体现了译者的用心良苦。他深感目前中国乃至世界都非常需要一本更新、更准确的《论语》译作。国内虽然有许多译本,但其加注的部分大多是汉语,显然是针对中国的读者,而非外国的读者,吴国珍先生在本书中添加了英语的注释,这是一个突破,体现了对外国读者的责任心。国外的翻译家热衷中国文化,并倾心研究、翻译这部具有代表性的著作,介绍给西方的读者。外国的译者如理雅各大部分译成“virtue”或“benevolent actions”,体现了理氏忠实于原文异化的翻译,因为他的译文注释多选自朱熹译注《四书集注》。美国汉学著名学者史华慈的《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英文本)中用音译的方法译成了“Jen”。这是采用了国音第二式及Wade-Giles拼音法,符合西方人的发音习惯,另外他的中国学生对于他对中国传统思想所作的诠释有较强的共鸣,中国传统也和犹太教传统有不少相通之处。综上可见这些可译限度的现象十分明显。如著名翻译家傅雷所说“两国的文字词类的不同,句法构造的不同,文法与习惯的不同,修辞格律的不同,观点角度的不同,风格传统的不同,社会背景的不同,表现方法的不同”等等所导致翻译的可译限度。

3 “仁”字翻译策略对比

3.1 辜鸿铭在他的译文中,都将“仁”笼统地翻译成了“moral life”或者“moral character”。[4]如辜在翻译时提到了“moral man/people”、“be moral/covetous”、“to live a moral life”、“moral surrounding”、“men of moral worth”、“moral well-being”等。

如《学而篇第一》1.2:子曰:“……孝弟子者,其为仁之本与。”将“仁”译为了“moral life”。《里仁篇第四》4.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将“仁”译为了“moral character”。除了“仁”在原文中做形容词,“仁”还可用做名词,如《卫灵公第十五》15.36:子曰:“当仁,不让于师。”就译为了“morality”一词。

辜鸿铭在译文中,从头到尾都是用“moral life;moral character;morality”来翻译“仁”。 其好的一面,第一,从语篇的关联角度来看,该译法保持了全文的一致性,突出核心意义,词性也对等,形容词的地方译成形容词,名词也译成相应的名词,从而让读者不会困惑。第二,辜的思想是在“仁”“moral character”(人格)的获得之后,才能获得“moral life”,获得道德和伦理上的高尚的生活境界。另外“moral”还更好地阐释了孔子对“君子”的道德要求。不足的一面就是不同的语境下所表达的含义不一样,如果单用一个“moral”显得太过含糊。1.2中“仁”的意思为孝敬父母,友爱手足,是仁者的根本。4.2的意思为一个没有道德修养的人,不能长久过穷困的生活。15.36的意思指以仁为任,无所谦让。“moral”在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第七版)中的解释[5],主要用作形容词,该词完全强调的是行为好坏的行为准则,道义上的,品行端正的,能辨别是非,以此来判定一个人的仁义标准。事实上孔子根据人的主体意识,将周公以来的礼乐文化的内在根源归结为“仁”,使“仁”成为礼乐的核心和人际关系的根本,强调“仁者爱人”与“克己复礼为仁”,所以仅仅包括行为准则是不够。

3.2 在吴国珍的译文里,有关“仁”的翻译各式各样,如“benevolence;moral perfection;human goodness;virtuous;just”[6]

如《学而篇第一》1.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将“仁”译成了“human goodness”。 1.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将“仁”译成了“virtuous”。 《雍也篇第六》6.26: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把“仁”译为了“benevolent man”。 《卫灵公篇第十五》15.36: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将“仁”译成了 “just cause”。

虽然吴在译文中下了点功夫,尽力体现出不同时间,针对不同主体对象所采用不同的译文,但是还有点缺陷。1.3表达的意思是花言巧语,一副讨好人的脸色,这样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据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第七版)中的解释,“human”是区别于动物、机器和上帝的人;人本性的;有人情味的。强调的是有思想的人,“goodness”则是指品质的善良。结合起来就是品质善良的人。译法似乎有点宽泛,与孔子所说的做人之道还有点差距。善良只是做人的最基础的一步。1.6表达的思想是弟子进父母门就要孝顺,出自己门就要敬兄长,谨慎而有信用,博爱众人而亲近仁德。“virtuous”在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第七版)中的解释,第一层意思为品行端正的;品德高的;有道德的。第二层意思则是自命不凡的,自命清高的,含有贬低的成分。此句并没有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爱。而且据《四书集注》上说:“仁者,本心之全德。”所以一切德行应皈依为人生的最高境界,“virtue”翻译成“德”也许最适合。 6.26意思为:一个仁人,告诉他说:井里有一位仁人,他会照着跳下去吗?据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第七版)中的解释,“benevolent”意思为(由指当权者)慈善的;仁慈的;乐善好施的。强调的是当权者,并不是普通的人的仁义标准,这只是孔子“仁”的体系中的一方面,不能包涵全部。15.36的意思为原指以仁为任,无所谦让。“just”在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第七版)中的解释中做形容词译为公正的;正义的;正当的;合理的。有道德或法律的含义在里面,这也是片面的,和仁爱,仁人的思想还相差甚远。

3.3 西方译者对“仁”的翻译

据统计,从16世纪开始,关于《论语》的英译本就多达50多种。所以翻译的策略也是大不相同。比如理雅各译《学而篇第一》1.2:子曰:“……孝弟子者,其为仁之本与。”意思为孝敬父母,友爱手足,是仁者的根本。理将“仁”译为“benevolent actions”(慈爱的行为),这只是表达了“仁”所涵盖的(诚、敬、忠、恕、孝、慈、爱、温、良、恭、捡、让、义、悌、礼等等)的目的之一。庞德译《雍也篇第六》6.28:“子贡曰 ‘如有博施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庞译为“manhood”,原文是指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而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第七版)中的解释为成年,男儿气质,似乎与原文表达的意义不符,但从“仁”的字面意思“humanity”来看,“man”是其中的共核,也体现出了“仁”与人性相关联。是从一种自觉的角度去做“仁”。庞德对论语的翻译有着特殊影响,通过拆此,参考多种译文,进行创造性的翻译,不能否认他的翻译手法和特色以及对翻译界产生的影响,但更适用于文学的翻译。阿瑟·韦利他本人的翻译实践也是用地道的英语表现手段创造性地翻译《论语》篇章。如《雍也篇第六》6.28中“仁之方也”, 韦利译为了 “Goodness”,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第七版)中的解释为品质的善良,优良和美德。这个词很笼统,韦利巧妙得运用了一个大写字母,体现出这里不单单是指行为的好坏,而是一个概念,在比较行为好坏中用小写字母表示。韦利和辜鸿铭一样,通篇只把 “仁”译成“Goodness”,在比较行为好坏时用“goodness”。 这个词具有普遍的意义,大众也很容易接受。但对于西方的这些译者,或许语言的不通,或许对中国文化了解甚少,或许进行异化,都对原文所表达的意思不能彻底解释。所以,中国的译者要略胜一筹,但是西方译者的翻译思想和方法也是值得借鉴和欣赏的。

3.4 美国汉学著名学者史华慈在《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英文本)中是写作“Jen”

这里采用的是音译的手法。国音第二式及Wade-Giles拼音法中就有汉语“ren”的音译,译成了“Jen”,符合音译习惯。既不丢失汉语的发音,又能符合西方人的发音方式。比如Yangtze River(扬子江,即长江),Tsing Hua University(清华大学),Peking University(北京大学),Kungfu(功夫),都体现出其历史悠久,包涵了历史的特点。这种译法又能区别与现在的汉语拼音,反映其背后的历史文化,而且又能让西方读者容易朗读,毕竟罗马拼音的形成就是罗马化,把一个语言音译或转录成罗马字母的过程。而这个过程较多出现于中文,日语和韩语中。汉语拼音里几乎都是罗马字母。

3.5 另外有些翻译是直接译作汉语拼音的“Ren”

第一,译法保持了语言文化特色,让西方读者在好奇的心理作用下了解中国文化。因为汉语处于弱势地位,因而常会被强势文化同化,因此,这是一种抗拒同化的方法。第二,为了实现功能对等,保证词语意义不流失。第三,增加目标语的词汇量,我们把英语词汇译成汉语,比如,“cheese”(芝士),“man show”(闷骚),也可以把汉语词汇音译成英语,相互增加了目标语词汇量。第四,为了避免歧义。因为文化载体的不同,有些单词翻译成英语则成了另一种意思,比如“龙”在中国文化中寓意为帝王的象征,也用来指至高的权力和帝王的东西,如果译成了“dragon”,在西方的意义中则为“怪物”。

结语

从辜鸿铭,吴国珍,及西方译者比如理雅各,庞德和韦利还有美国汉学著名学者史华慈等对“仁”的不同翻译来看,充分体现了翻译当中的可译度性,没有完全等值的翻译,还有不同文化之间的文化障碍对翻译的影响,以及翻译充当的文化交流的作用日益凸显。单一个“仁”字就蕴含了丰富的文化背景。译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其自身的素质和水平也会影响到译文的表达。对于《论语》这样的儒家经典,对其不同的理解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不同的读者,“仁”的翻译可以适当地做出变化,比如西方的普通读者或许更喜欢用一个单词来表达的意思,不会因为不同地方的不同翻译而感觉杂乱,对于西方的专家或高水平的读者,可采取音译的方法,加上释义。翻译《论语》时,笔者认为,不妨采取音译加释义法,让西方读者更加深刻感受到“仁”的重要地位,音译的方法不会破坏原语的完整和文化信息,释义也可以让西方读者在好奇的心理作用下对 “仁”的了解。或者另起一个章节专门论述“仁”在中国的思想和文化意义,让读者在阅读《论语》译文之前,对“仁”这个概念有一个统筹的了解,从而突破翻译的可译限度,跨越文化障碍,进一步推动文化在中西方的交流。

[1] 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35.

[2] 伍晓明.吾道以一贯之重读孔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2.

[3] 钱穆.论语新解[M].成都:巴蜀书社,1985.

[4] 辜鸿铭.辜鸿铭英译《论语》[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

[5]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第七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6] 吴国珍.《论语》最新英文全译全注本[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仁者音译论语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如何读懂《论语》?
仁者爱人
清末民初音译元素名规范方案用字探析
仁者
诗潮(2017年4期)2017-12-05 10:16:18
夏译汉籍中的音译误字
西夏学(2017年1期)2017-10-24 05:31:38
新疆地名的音译转写及英译规范
《论语·为政第二》
『仁者爱之理』
学习月刊(2015年19期)2015-07-09 03:38:36
点点读《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