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杜联生
2014年7月25日,《南方日报》发表了一篇名为《假货号称原装 记者暗访顺藤摸瓜找到“黑作坊”》的新闻报道,并迅速掀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热议。随后,广州市政府相关部门根据记者提供线索,以雷霆之势打掉了一个食用橄榄油的造假窝点。第二天,全国多家地方党报纷纷曝光橄榄油恶性事件,揭露橄榄油质量造假的食品安全问题,为消费者敲响了警钟。
地方党报在社会舆论监督方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由于各种原因,近年来地方党报舆论监督的能力呈现弱化的趋势。在意识形态多元化的时代,在新媒体异军突起,人人都是“自媒体”的媒介环境下,地方党报如何深化舆论监督能力,彰显影响力,已经成为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课题。笔者认为地方党报要从以下三大方面入手,全面提高舆论监督能力。
聚焦民生,提高关注。《河池日报》的两大舆论监督栏目,将关注点集中在民生问题的报道上,有效提高了群众关注度,使得地方政府的方针政策深入人心,继而转化为干部群众工作的自觉性。比如城市建设、环境卫生、道德建设和交通建设等问题,不仅是关乎社会发展的大事,而且是关乎群众利益的大事。将这些民生问题集中到舆论监督栏目加以披露和传播,冲击性强,影响范围广,受众关注度高,进而提高了党报的新闻传播的影响力。
党报问政,督促落实。地方党报要坚持问政理念,督促政府相关部门积极采取措施解决民生问题,确保各项政策和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就《河池日报》的两大舆论监督栏目来讲,它们所反映的问题既有主观问题,也有客观问题,或者是技术性问题。但无论是哪类问题,其根本目的都是责任追问。通过党报监督,促使责任单位提高工作自觉性,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和时代使命感,进而推动问题的有效解决。许多民生问题经过党报监督,相关责任部门及时采取有效解决措施,并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
引发重视,加强权威。地方党报对民生问题的揭示,更容易引起地方政府的重视,进而增强舆论监督的权威性,推动相关问题的顺利解决。比如,2013年5月24日,《河池日报》的《舆论监督台》栏目中发表了一篇名为《建成一年多的新路缘何开裂》的文章,迅速引起社会强烈反响。毕竟,豆腐渣工程的问题已经是司空见惯,但是能够在党报上如实报道并接受社会监督的却是十分少见。河池政府相关部门在看到该篇报道后第一时间作出批示,对相关责任部门和责任人进行问责。《河池日报》在2013年5月31日头版的显要位置登载了市委书记批示,并配发了名为“责任在心才能执行有力”的报社评论员文章。毫无疑问,这是地方党报舆论监督的有效拓展,在加强了地方党报舆论监督权威性同时,促使相关责任部门及时采取措施,解决实际存在问题。随后,在2013年6月7日,《河池日报》再次刊发了名为《新路重修,人们拭目以待》的文章,让广大受众明确了新路重修的理由和责任部门的表态,进而充分满足了受众的知情欲望。
改进监督方法,提高监督实效性。舆论监督的主要难点就在于如何督促政府责任部门切实解决问题。虽然党报舆论监督具有很强的影响力,但也要看到,地方党报并非行政机关,没有执法权力,对监督对象并未形成有效的约束力。要想使舆论监督问题得到根本解决,地方党报必须要学会利用各大舆论监督主体的优势,致力于促进舆论监督取得预期良好效果。
2013年,连云港市曾先后组织了两场“效能对话”电视评议活动,政府相关部门与《连云港日报》进行充分的互动交流,随后专门开设有关这一活动的专栏,对群众最为关心的教育、医疗、交通等重大民生问题开展跟踪报道,使得许多非常棘手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全面提高了地方党报舆论监督的实效性。
丰富监督形式,加强监督针对性。在舆论监督方式上,要灵活多变,既可以作公开报道,也可以作内参反映。《连云港日报》的思路是在地方党报上作公开报道,能够取得广泛的影响和良好的监督效果。而内参反映,能够让政府相关部门更加全面地了解实情,为政府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有助于相关问题的顺利解决。加强地方党报监督的针对性也十分重要。舆论监督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团结稳定的方针不变,站在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战略层面,选取极具代表性的问题加以监督。
此外,《连云港日报》在报道体裁方面,追求灵活多变,合理采用通讯、言论和消息等体裁。篇幅和篇数根据实际报道内容灵活调整。
积极利用新媒体,全面实现报网融合。在网络新媒体的巨大冲击下,地方党报的品牌栏目要想继续生存下去,就必须加强与新媒体的合作,争取早日实现报网深入融合。在融媒体时代语境下,地方党报必须提高利用新媒体开展舆论监督的能力。2013年,《连云港日报》在全面加强《连报行动》栏目质量建设的同时,还在热线版上与“连网”论坛展开合作,共同开设《网事追击》栏目,热线版上的热点话题同时出现在“连网”上,让广大网友参与实时讨论,以此来提高《连云港日报》的网络舆论影响力和引导力,进一步深化党报的舆论监督。
树立全局意识,把握报道量度。一是强化责任意识,敢于舆论监督。《驻马店日报》坚持为群众服务的宗旨,不仅对党和政府负责,而且对人民群众负责。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阶段,市场经济体制还需进一步完善,由于工作中的一些问题,如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物质主义等,导致政策无法充分落实,群众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民生问题和矛盾由此显现,对此,《驻马店日报》致力于通过理性监督,推动相关问题顺利解决。
二是树立全局意识,善于舆论监督。地方党报切不可将舆论监督当作获取效益的工具,《驻马店日报》树立全局意识,在揭露问题的同时,将相关政策和民生问题置于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中进行综合考虑,正确把握舆论导向,引导受众从全局着眼,在批判的同时看到希望,不因个别问题而丧失信心。在整个监督工程中,党报新闻工作者用客观事实、前瞻引导,重点创造顾全大局、维护稳定的良好环境,将《驻马店日报》建设成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高度互动的有效平台。
选准报道切入点,把握报道力度。一是明确职责定位,客观理性报道。《驻马店日报》对自身的舆论监督定位,一方面要敢于进行舆论监督,大胆揭露实际存在的干部问题和民生问题。另一方面切不可越俎代庖,越权行事。对于人民群众最为关注的问题,《驻马店日报》敢于触及,深入调查,做出客观精准的新闻报道,让受众自己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有效引导舆论走向,督促相关责任部门改进工作。它们对政府责任部门的后续动作,也进行及时的跟踪报道,避免出现“烂尾新闻”。
二是具备建设性态度,切忌一刀切报道。若是为了曝光而曝光,是无法起到实际的舆论监督作用的。《驻马店日报》要求记者努力找准切入点,充分考虑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的承受能力,寻求解决民生问题,平衡双方利益的最佳结合点。比如政府正全面加强市容建设,群众对部分地区垃圾成灾的问题反响强烈,此时做一些揭露环境卫生问题的监督报道,就会有效促使相关问题得到解决。
把握监督理性,避免“情感泛滥”。一是立足实际,真实客观。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最大原则,地方党报记者只有全面了解事件真相,才能客观正确地表达情感,才能避免重现情感泛滥和情感扭曲问题。法律约束和道德约束的真实存在,对地方党报记者舆论监督的情感投入不仅具有限制作用,而且具有支撑作用。因此,《驻马店日报》要求舆论监督必须紧紧围绕新闻事件展开,客观公正地报道真实情况和深层背景,把握好舆论监督理性。
二是群众路线,理性慎重。《驻马店日报》要求记者做到“快刀慎斩”,切忌在一些无原则性问题上纠缠不清,坚持群众路线,保持平常心,理性慎重,独立于新闻事件之外审视全局,以公正之心客观报道。此外,要求记者遵守职业道德和行业规范,争取做一名合格的调查型记者,以平等的姿态对待监督对象,塑造地方党报的良好形象,提高地方党报的公信力。
总而言之,面对复杂的媒介生态环境,地方党报深化舆论监督的能力是一项浩大繁杂的工程,涉及发展理念、发展战略和品牌建设等问题。地方党报要在思想形态上不断突破,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如此才能形成强大的舆论引导力,全面深化舆论监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