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娟
(渤海船舶职业学院,辽宁葫芦岛 125105)
2014年5月,渤海船舶职业学院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通过了省级验收。在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过程中,船舶工程系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通过船舶工程技术专业指导委员会,及时准确地了解船舶行业动态和企业需求,确定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规格,及时调整、完善、优化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索与实践“一个依托、三个对接”人才培养模式。即依托船舶工程技术中心的各种资源,通过“工学交替”实现教学过程与船舶建造过程对接,通过“任务驱动”实现教学内容与船舶行业职业技能标准对接,通过“顶岗实习”实现学生身份与船舶企业职工身份对接。校企共同开发课程、实训项目,产学全程合作,发挥了学院和企业两个育人主体的作用,实现了人才共育。这一系列成果的取得,为学院今后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验收后,阶段性建设成果将转化为永久性、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实力。学院应充分发挥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成果的示范和引领作用,最终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整体提升。
随着“后骨干”阶段的到来,高职院校应进一步提升办学特色与专业特色,走特色办学、特色强校之路,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构建合理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室内设计技术专业是与船舶后期建造非常相关的一个专业,隶属于船舶工程系,在渤海船舶职业学院的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中并没有列入重点专业及专业群的建设当中,在“后骨干”阶段如何将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中人才培养模式的阶段性建设成果进行经验的提炼和理论的提升,运用到室内设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实现专业可持续发展,是“后骨干”阶段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高职室内设计技术专业有其自身的特性,它既具有艺术教育的特性,又具有职业教育的特性;既属于艺术学科,又不同于一般的视觉艺术,应该具有一定的工程背景,甚至可以说室内设计是一门和艺术设计有关的工程技术学科。渤海船舶职业学院室内设计技术专业创办于1997年,该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备室内设计、舱室设计、生产组织与管理能力和生产现场实际操作能力,主要从事室内设计、舱室设计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大部分学生毕业后在修造船企业从事内装、船舶舾装生产设计、舾装工艺制订及现场工艺指导、船舶舾装生产管理、船舶舾装现场生产操作等技术工作。应该说,在当时我国高职教育模式尚未成熟的条件下,该专业创造了辉煌,为船舶企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然而,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该专业同国内大多数高职院校相关专业一样,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渤海船舶职业学院室内设计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基本上是本科专业的“浓缩版”,这种“改良型”的专业课程体系已经不能适合社会和岗位对人才的需求,造成室内设计专业教学内容对市场反映滞后,对市场和职业岗位需要的新技术和对人才的能力要求不能准确而及时地掌控,也缺乏科学有效的论证机制;在课程结构上,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盲目地沿袭普通本科院校的模式,没有进行市场调研然后再根据市场需求进行适当调整,没有体现高职教育注重实践操作的特点。如室内设计技术专业课程在课程设置上理论学时较多,课程设置中少了现场测量、装饰材料调研对比等环节,在进行室内设计绘图操作时对于专业知识点不明确,这些问题导致学生专业技能不熟悉,竞争力较差。课程设置是教学内容的具体实施手段,也是教学质量的有效保障。目前,该专业的专业课程学时较少,无法从根本上保证学生的创作练习及实训,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以课堂为中心,“填鸭式”的授课方式,过多注重了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完整性,忽视了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毕业后往往需要一段较长的适应期和再学习期。高职教学模式应该是“教、学、做”一体化,但渤海船舶职业学院室内设计技术专业的实训硬件无法满足教学要求。例如,室内设计技术专业实训需要设置样板间供实践教学使用,由于学院各种条件的限制,学生无法通过有效地实训提高实践操作技能,导致理论课和实践课无法同步进行甚至理论课占满整个课程学时,无法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学实践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高职院校表现的尤为明显,而该专业教学环节少,只有在第六学期的顶岗实习环节进行短暂的校外实习,很少有时间参与社会实践,导致学生在工作初期因实践操作经验不足而出现很多问题。
中国现代意义上的艺术教育,自20世纪初已有很大的进步。但相对于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来说在认识上、观念上以及教学模式上依然滞后。渤海船舶职业学院室内设计技术专业教师大多数毕业于专业美术学院,教学保持着美术教育传统模式,教学中过多注重设计理论、设计表现、设计思维,不够重视材料、构造、工艺、管理等工程技术性较强的内容。教师往往采用绘画加三大构成等艺术设计教学的简单教学方法,只讲授绘画的技能和设计的基本理论,忽视了室内设计的制作工艺、材料、项目的运作等技能,造成理论和实践相脱节,实践意识薄弱,学生只会“画设计”,而不会“做设计”,很少进入实际的设计生产实践领域。
教学模式和方法陈旧落后、教育经费不足、硬件设施不完善、师资力量薄弱等诸多问题,是严重制约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弊端。因此,创新和改革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
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过程中较早提出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我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将实践层面纳入到理性观察视野。进入21世纪,无论是教育界还是行政主管部门都开始重视构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体系和操作体系。省内外诸多教育科研学者对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国内在高职人才培养目标问题上提出“能力本位”,主张从职业岗位群的需要出发,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交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综合能力和表达能力;主张以职业素质为本位,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目前室内设计技术专业是先按技术领域设置专业,再按岗位进行人才培养。
例如,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实施“教学外置、社区耦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校企合作,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下与企业联合培养学生的有益尝试。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与外事学院开创了构建“2+1”教学模式。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如果停留在“学校到企业寻求实习场所,企业从学校获得廉价劳动力”的浅层表面上,双方的合作必然是不稳定的,不可能长远的。“2+1”教学模式的具体做法是在校的专业理论知识学习累计为两年,把第四、五学期的教学内容和环节安排在各旅游实训基地相应的真实环境或现场,学生第六学期在真实环境和现场教学中学习、思考、操作,完成顶岗实习工作,达到“教、学、做”真正统一。
天津职业大学的“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特征,也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理念。采用“工学结合”的模式,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形式。实施“学校与社会融通、专业与行业融通、课程与岗位融通”的“三融通”发展路径,并将此作为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前提和实践基础,是天津职业大学在多年反复实践、认识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服务社会和人才终身发展的重要途径。
结合我院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情况,深入落实《教育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启动2011年度“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学校项目建设工作的通知》 (教职成厅[2011]44号)、《渤海船舶职业学院“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文件精神。
在渤海船舶职业学院的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中,很多重点专业及专业群(特别是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及专业群)都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后骨干”阶段,室内设计技术专业应根据自身特点,充分借鉴这些建设成果,在重点专业及专业群的辐射带动下,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构建合理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按照学院“三结合、六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引入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的“一个依托、三个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
依托船舶工程技术中心的各种资源,采取“工学交替、双重身份”的方式实施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教学实施过程中,在总量控制的前提下,具体教学时间节点根据企业生产进程安排。工学结合生产实训安排在企业生产任务最饱满期间进行。
通过真实的“任务驱动”实现教学内容与室内设计职业技能标准对接。针对造船企业生产实际,师生共同实施真实的船舶内装“工作任务”,根据船舶行业职业技能标准,辅助船舶产品制造的虚拟仿真手段,由教师对任务进行分解和示范性指导,学生分组围绕各自的工作任务进行讨论、实践、协作、探究性学习,共同完成任务,并根据完成情况进行成绩评价。
通过顶岗实习实现学生身份与造船企业职工身份对接。前五学期学生在学校完成基本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后,依托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在最后一学期开展顶岗实习,对学生进行全程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训练。
借鉴国家骨干高职院校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已形成的“基于船舶建造典型生产过程”的课程体系,按照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构建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全面综合素质,增强学生职业发展后劲,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要求。在加强专业技术课的针对性、实用性基础上,注重基础知识及基本素质培养;专业技术课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体现学习领域课程设计理念;以工作任务构建课程内容,与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相衔接;注重职业道德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养成;以典型产品和服务为载体,在真实工作情境中实施教学。
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专兼教师分工合作,共同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设计和实施,按照骨干高职院校的建设标准,打造“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根据专业建设发展规划,针对教师个体特点,将培训目的与工作任务相结合,提高专任教师的教学开发能力,通过企业锻炼积累实践经验,兼职教师则主要提升其执教能力。另外,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可以通过项目开发与合作的方式开展面向社会的职业培训、技能鉴定、技术服务等,发挥团队人力资源和技术优势,不断提升团队水平。
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也是落实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
在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过程中,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充分依托船舶工程技术中心,发挥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大连船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等企业资源优势,充分整合校内外资源,新建了船舶设计工作站、教师工作站,扩建了校内1个实训车间和4个实训室,新增了葫芦岛华越船舶配套有限公司等3个校外教学性实训基地,在原有9家顶岗实习基地的基础上,新增了葫芦岛渤船配套产业有限公司等8个顶岗实习基地。在实训基地建设上,引入企业6S管理理念与方法,形成了校企合作项目建设团队,搭建了校企共建互融、“教、学、做”一体的平台。
室内设计技术专业可以按照职业岗位能力培养要求,根据课程体系建设需要,遵循“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充分利用这些平台和基地,完成本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训任务。同时,也要加大力度建设本专业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
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三年的建设期学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伴随“后骨干”阶段的到来,学院要充分发挥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成果的示范和引领作用,高职室内设计技术专业要借鉴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成果积极转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三结合、六对接”人才培养模式,最终实现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整体提升。
[1]冉嘉洛.高职院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的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12(20):96-97.
[2]刘鑫.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及方案的研究:以辽宁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建筑施工专业为例[J].辽宁高职学报,2012(04):11-12.
[3]张歆.青岛市高等旅游职业教育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07.
[4]韩继红,李曙明.后示范时期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与发展的路径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27):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