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功能研究

2014-03-28 12:39:53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现代农业

丰 凤

(贵州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4)

贵州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功能研究

丰 凤

(贵州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4)

基于农民自愿互利原则上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能够促进农业产业、农业主体、农业环境的现代化,对贵州发展现代农业有重要的推进作用。但是现阶段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建设的滞后已经严重影响了贵州现代农业的发展,因此需要从产业机制、支持机制等方面促进贵州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建设。

贵州农村;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现代农业

引言

贵州省发展现代农业受到具体的经济、地理环境、社会文化等条件的限制和影响,面临着以何种经济组织形式来整合贵州农村的多种因素实现现代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使具有喀斯特地貌特征的农业经济与环境达到和谐发展,使民族文化和农业经济发展实现良性循环的问题。

综观世界各国及国内发到地区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我们发现建立一个有效的农业合作体系对于加快贵州农村由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农业非常关键。根据笔者的实地调查情况来看,基于农民自愿互利原则上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应该是解决贵州发展现代农业这一问题的合适的经济组织形式和农业合作体系。本文所提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指不同于传统的农村集体经济的一种经济组织形式,其不是从所有制的意义上进行界定,而是指生产组织方式的集体化,就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按照自愿互利原则组织起来,实行基本生产资料共有或按股份所有,采取市场化方式开展合作生产和经营,所得收益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所有制经济,主要特点是劳动者共有产权、共享利益、市场运作、民主管理。因此,对当前贵州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建设与现代农业的发展展开系统、全面的研究,从中观和微观层面提出了一系列的针对性的、可操作性的建议和对策,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对贵州发展现代农业的推进作用

贵州农村多以山高坡陡、土层浅薄、环境恶劣等为特征,不具备很好的农业生产条件,具有不同文化和信仰的少数民族多分散在高原山区从事着农业生产,社会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外流劳动力的比例很高。贵州省内有17个世居少数民族,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是农村人口且居住在贫困的山村。要使具有不同文化和信仰的少数民族集聚、综合经济水平较低的贵州农村在农业发展变革的条件下实现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支撑。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对贵州发展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能促进贵州农业产业的现代化。贵州位于云贵高原东部,地势西高东低,平均海拔1100米左右。境内高原山地居多,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地貌分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三种基本类型,其中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因此,农业人口和农业产业比重较大。按常住人口计,2012年末全省总人口3484万人,其中乡村人口2215万人,占63.6%。按三次产业分,2012年,全省第一产业就业人员1189万人,占总就业人数65%,第一产业增加值890.02亿元,占比13%[1]。我们发现,第一产业占就业人数的比重较大,但是第一产业的生产值比重却不高,其主要原因在于农民单打独斗式的分散经营模式传统农业产业只适合自产自销,市场效益不高。只有农业产业的现代化才能提高农业的产值,而要实现农业产业现代化,建设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一条必经之路。从适应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的要求上看,在现有的土地制度基础上探索依赖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进行适度规模化、集约化的生产,对于节约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意义重大。从适应降低交易成本的要求来看,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能将农民有效组织起来,以集体的形式进入市场,势必降低交易成本,增加农民收入。从适应信息获取的要求来看,在信息的获取上,农民一直处于不对称位置,在政府提供的软公共产品上,信息“最后一公里”现象难以消失,需要集体经济组织提供。从适应科技服务的要求上看,基层政府基本无力提供农民的科技服务需求,单个的农业生产者由于市场、信息、资金制约对农业科技吸纳能力较低,而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具有民办性、合作性、专业性和开放性等优势,能把服务渗透到从生产到流通的各个环节,办成许多社区组织、国家经济技术部门不能包办、农民独自办不成的事情[2]。

其次,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能促进贵州农业环境的现代化。贵州气候温暖湿润,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降水丰富、雨热同季等特点,水热条件对农业生产有利,总体上属农业丰收型气候。另外,贵州农村生态环境良好,耕地、水源和大气受工业及城市“三废”污染较少,具有发展畜、蔬、茶、薯、果、药等特色产业的优势和潜力。贵州是中国四大中药材产区之一,也是茶叶的原产地。贵州境内河流纵横交错,深度切割,地表落差大,对疫病传播阻隔有很大帮助,病虫害相对来说较少。但是如何利用贵州得天独厚的地理生态环境来更好地发展现代农业却是一道难题。因此,实现农业环境的现代化是贵州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环节,而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能够满足农业环境现代化建设的诸多需求: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国家财政转移支付很难完全承担起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需要村级集体在基础建设方面承担相应责任,这就需要通过村级新型集体经济取得收入提供资金支持。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决策所产生的理性发展思路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在乡村秩序重建方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能够推动村级组织能力的提升,促进乡村文化体系的建设,维护乡村社会秩序,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社会氛围。

再次,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能促进贵州农业主体的现代化。贵州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农业主体的特殊性,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中少数民族比例很大,这种多民族积聚、异质民族文化共存的局面客观上限制了贵州农业主体现代化的实现程度。但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体在于农户,这就决定了必须要实现农户的现代化。农业主体的现代化既是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贵州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建设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能够满足农业主体现代化的诸多需求。一是价值体系建设需要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如果农村集体经济能提供经济支持,当物质利益不再是唯一追求的时候,农民的价值体系将发生重大变化,其作为农业生产主体的自觉性和创造性将随之提高。二是建设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能够使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得到加强。农民更易于参与农业科技培训,学习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成果;三是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有助于农民生活条件的现代化。农业与农村的现代化归根结底要有农民的现代化,而农民的现代化需要生活条件的现代化为前提,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能为农民生活条件的现代化提供物质基础和资金支持。四是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有利于增强农民的风险抵御力。面对自然灾害以及市场经济等诸多风险,在集体经济组织中能有效提高农民主体驾驭市场能力、科学种田能力、抵御风险的能力和经营农产品的能力。

二、贵州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滞后导致的负面影响

当前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滞后已经严重制约了贵州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导致了农民增收困难、劳动力缺乏、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能力弱化等难题,这些社会问题严重影响了贵州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农民增收困难。贵州省农民增收的主要困难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小农模式分散经营,增产不增收。农户多以家庭经营为主,生产规模小,经营分散,应对市场风险能力差,农产品科技含量低,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缺乏市场针对性,生产容易盲目跟风,农产品达不到优质、高产、高效的要求;再加上市场体系建设滞后,信息渠道不畅,经常出现农产品“难卖”问题,从而导致经常出现增产不增收的现象。二是农民素质和职业技术能力较低。农民素质和职业技术能力是决定其收入的主要因素。现在一些贫困山村的主体基本由留守的“老、弱、病、残”组成,导致农民的整体文化程度偏低,农民整体素质偏低导致组织化程度低,致富能力弱,难以接受先进技术,缺乏应用新产品、新技术和开拓市场的能力,严重地制约了贫困山区的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2.劳动力缺乏。贵州独特的喀斯特自然地貌使得农民靠天吃饭的现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缓解,加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风险的能力较差。因此,农业生产条件的恶化与抗灾防病害能力下降,直接影响了农民的收入,打击了他们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一些青壮年农民为了养家糊口或者维持生计,纷纷选择外出打工,从而导致农村的劳动力大量流失。虽然贵州农村曾经有富余的劳动力需要转移,但是当大批年富力强和掌握一些技能的劳动力流出农村、尤其是许多青年农民在习惯了城市生活之后再也不愿回到农村时,还是给农村生产带来了影响,劳动力缺乏的问题日趋严重。

3.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能力弱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加强在农村基层执政基础的重要物质保障。早在1980年邓小平同志就提出:“我们的总方向是发展集体经济”。“可以肯定,只要生产发展了,低水平的集体化就会发展到高水平的集体化,集体经济不巩固的也会巩固起来。关键是发展生产力,要在这方面为集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3]。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有利于稳定农村基层组织队伍,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巩固党在农村基层的执政基础。凡是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好的地方,党的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就强。贵州农村由于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滞后,导致一些基层党组织开展活动缺乏必要的资金和物质保障,因此对民众的动员和组织能力弱化,领导能力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对于贵州农村而言,“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既是改进农民福祉的需要,更是提升党的凝聚力的需要”[4]。

三、加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建设以促进贵州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

综合上述分析,加强贵州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建设,促进贵州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从三个方面采取对策措施。

(一)提升农村主体素质,建立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关键还是提高农业生产主体的素质,为此,需要从教育投入、技能培训和劳动力结构方面着手。

首先,扩大教育投入,提高农村劳动者的整体素质。从整个农村现实情况来看,贵州农村人口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已经成为制约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各级政府必须扩大教育投入,改善农村教育基础设施状况以及办学条件。同时要加快改革农村地区基础教育投入机制,特别是要着力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制教育,实现城乡教育公平。

其次,加强劳动者的技能培训,构建农村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对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贵州省的政府部门需要努力探索适合文化素质偏低的劳动者的职业培训与继续教育相结合的新途径和新方法,着力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培养和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劳动者,为建设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储备人才资源。只有用科学知识武装过头脑的劳动者才能紧跟农业改革发展的潮流,熟悉与农业有关的政策、法律、法规知识,把握农产品的市场经济规律,才能成为建设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领头羊”。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培训正在致力于发展现代农业的农村劳动力,提高其知识、技能和素质,主要围绕提升能力素质,分门类、分专业、分层次、分结构、分期分批地抓好劳动者的培训,建立培训与现代农业相适应的动态管理机制。以帮助提高农业科技含量、解决农业技术难点、增强农产品的竞争力为重点,大力开展实际、实用、实效的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帮助从事农业的农村劳动力普遍掌握一门或者两门现代农业实用技术。二是为农村的资源产业培训专门的人才,使其提升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充分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再次,发挥劳务经济效应,促进劳动力结构升级转型。充分发挥劳务经济效应,一方面是要促进农村的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或流动,另一方面是要积极引导掌握技术、拥有资金的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形成劳动力输出与回流的共振效应,如此,不仅能有效推动农村地区资源经济的发展,而且能带动更多的本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促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二)利用特色产业优势,构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产业机制

发展特色现代农业是贵州乃至西部地区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取向[5]。受益于地形地貌以及气候的影响,贵州的自然资源较为丰富。因此,要有效推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建设和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按照资源禀赋与比较优势的原则,依托特色资源,选准农业优势项目,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将贵州农村地区的农业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进而转化为区域经济发展优势,通过特色产业链带动农民增收与农村经济发展。

第一,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发挥产业链效应。充分挖掘农业内部潜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尽可能地延伸农业生产链条,形成区域特色产业和重点产业。

第二,挖掘发展特色优势农业,构建特色农业产业群。特色农业是建设新型农村经济重要平台。贵州农村地区虽然特色资源丰富,产品种类繁多,发展潜力巨大,但是规模小、品牌缺乏认知度,特色产业的发展力度明显不够,不仅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而且对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及农民增收的贡献程度都严重不足。因此,为了大力挖掘发展特色优势农业,构建特色农业产业群,各级政府部门必须从实际出发对现有农产品品牌进行整合,选择一批名优特农产品纳入“特产”、“绿色”农产品体系内,建立和发展“特色品牌”、“绿色品牌”。并且要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的变化不断更新换代、调整发展战略,着重选择资源优势突出、市场容量大、经济效益明显、技术优势领先的特色农产品作为培植对象,树立专业化生产的理念,抓好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逐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布局合理的绿色农业产业群。

第三,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实现旅游资源产业化。贵州农村地区应根据自身的资源特色、功能作用,以农业为基础,以农民为主体,以农村为特色,以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平台,积极开发适合本地区的特色休闲观光农业项目。通过将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方式,将农村地区的旅游资源优势与农业结合转化为产业优势,不仅可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当地就业,而且在促进资源经济发展的同时带动劳务经济发展,促进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促进农业环境优化,构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支持机制

建设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需要现代化的农业环境的支持。农业环境包括生态环境和外部环境,其中的外部环境尤其是影响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变量。要促进农业环境的现代化,构建贵州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支持机制,需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首先,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扶持。积极探索城乡一体化的财政投入机制,探索建立财政专项扶农基金,明确资金投入使用办法,科学界定财政投入范围内容,建立健全相应指标体系,切实明确财政投入具体要求,促进财政投入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推进现代化新农村重点工作建设。与此同时,大力推进“一村一品”工程,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切实抓好各项惠农补助政策的落实,确保对农业与农民的财政转移支付落实到位,确保粮食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三项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安排落实到位,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保障。

其次,吸引外来资本投资开发农村资源产业。从贵州农村发展的情况来看,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在于资本稀缺。由于城市基础设施完善、产业聚集以及市场优势,资本更多地流向了城市,而非经济贫困落后的农村。据统计,改革开放以来,尽管西部地区外来资金利用额虽然逐年增长,但农村地区利用外来资金的比重反而降低了[1]。这种资源的集聚效应使得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不利于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建设,更不利于现代农业的发展。因此,政府应将引入的各类社会资本与农村的特色资源产业开发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引导和吸引各类社会资本向农村地区流动,在农村寻求建立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形成特色资源产业支撑,并且资本的引入要适度集中,以便充分发挥规模效应与集聚效应。与此同时,农村地区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要有“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战略眼光,要充分利用各类外来资本大力发展本土的特色农业资源,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

最后,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仅能从根本上改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环境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还能有效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促进劳务经济的发展与农民增收。贵州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需要有一定的基础设施做支撑,如果不解决基础设施这一关键问题,依赖地方特色资源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就会受到限制。因此,贵州各地农村地区应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统筹城乡发展和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带动作用,扩大民间投资规模,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大力加强以农村交通、通讯、电力、网络、水利等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及农产品质量检疫、检测和控制设施、农产品保鲜、仓储设施、农业新产品研发和推广设施的建设。由于贵州属于喀斯特地貌,地质条件较差,为避免出现低投资-低质量-易损坏-再投资的恶性循环,需要提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标准,增强其抗击灾害和危害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农业水利设施、农用温室大棚、农村道路、农村通讯以及农村电网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标准和质量。只有大力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使农村的基本面貌焕然一新,才能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注释:

[1]农业部对外经济合作中心统计数据显示,在历年签订的利用外资的合同中,农村地区所占份额最高的时期是1979-1984年,为8.62%。1985年以后逐年下滑,1994年以后略有反弹,但基本维持在2%-5%之间。1992年以后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加快,但农村地区利用外资额的比重反而有所下降。

[1]贵州省统计局.贵州统计年鉴2013[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3.

[2]朱有志,陈文胜.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研究[J].求索,2010,(1).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315-316.

[4]朱有志,肖卫.发展农村集体经济要深化“五个认识”[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3,(2).

[5]聂华林,杨敬宇.特色现代农业是我国西部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取向[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9).

F321.32

A

1671-5136(2014)03-0051-04

2014-09-19

本文为贵州财经大学引进人才科研启动项目《土地流转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关系研究》、贵州省科技厅、贵州财经大学联合基金项目《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建设与贵州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编号:黔科合体R字[2011] LKC2023号)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丰凤(1979—),女,湖南常德人,贵州财经大学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农村经济,农村发展。

猜你喜欢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现代农业
“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
今日农业(2022年13期)2022-09-15 01:18:00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今日农业(2021年19期)2022-01-12 06:16:34
砥砺奋进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今日农业(2021年14期)2021-10-14 08:35:24
现代农业
村集体经济是如何“无中生有”的?——杨陵区农村集体经济的成长之道
当代陕西(2020年14期)2021-01-08 09:30:34
壮大集体经济的武夷山市实践
红土地(2019年10期)2019-10-30 03:35:08
新时代如何增加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入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社会绩效探析
学习与探索(2016年4期)2016-08-21 12:36:56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发展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12期)2016-05-17 05:10:48
奔跑吧,村集体经济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