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若玉
(苏州大学文学院,江苏苏州215123)
《儿女英雄传》中语气词“啊”及其变体的对比分析
王若玉
(苏州大学文学院,江苏苏州215123)
一般认为,语气词“呀”“哇”“哪”是“啊”的共时变体。其实“啊”的音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呀”和“哪”作为独立的语气词在“啊”产生之前就已存在,而“哇”迟至清末才出现。文章全面考察了清代小说《儿女英雄传》中语气词“啊”及其变体的使用情况,在穷尽统计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分析来显示它们在意义和用法上的异同。
语气词“啊”;语音变体;对比分析
语气词的演变规律一直是学界着力研究的问题,最早对近代汉语语气词进行深入研究的是吕叔湘,他于1941年发表了《释景德传灯录中在、著二助词》。之后,语气词的研究大有进展,如江蓝生曾详细论述过疑问语气词“呢”的来源①,钟兆华曾就语气词“吗”的演化作出论断②,孙锡信、曹广顺等都对近现代汉语语气词进行了较全面系统的讨论。目前,学界关于语气词“啊”及其变体的对比研究还有拓展的空间。
现代汉语中,语气词“啊”在语流中发音时往往会受到前面音节收音的影响,而产生不同的语音变化,相应地写成不同的汉字③(见表1)。
由表1可知,前三种音变不仅读音发生变化,字形也随之变化;后三种音变仅读音发生变化,字形仍显示为“啊”,从而使仅凭字形作出判断的语料统计者难以辨别“啊”是否发生音变。鉴于在语料统计过程中存在后三者特殊情况,下文关于语气词“啊”的音变语料统计仅限于“呀、哇、哪”三种,其余的不管音变发生与否,统一归为语气词“啊”的语料之中。
现代汉语常用的语气词是“的、了、呢、吗、吧、啊”6个,一般把语气词“呀”“哇”“哪”视为“啊”的语音变体。然而,通过对清代白话小说《儿女英雄传》中语气词“啊”及其语音变体的使用情况进行穷尽统计后,发现“呀”“哇”“哪”与“啊”的关系并非如此单一。《儿女英雄传》中4个语气词的使用频率统计见表2。
据表2,语气词“啊”(又作“呵”“阿”)及其变体在清代口语中的使用已较为普遍,尤其是“啊”和“呀”。但考察四者出现的语音环境,发现它们的前字收音并不全都遵循“啊”的音变规律,这说明语气词“呀”“哇”“哪”在清末并未完全纳入“啊”语音变体,下文将详细讨论。
(一)语气词“啊(呵、阿)”
关于“啊”“呵”“阿”三者的关系,孙锡信认为“呵”是“啊”的前身,“阿”是“呵”的异体④。“呵”作为语气词在宋元时期普遍运用,孙锡信从用法和语音两方面推测它是由晚唐五代新兴的语气词“後”和“好”演变而来。元代,“呵”的字形又作“阿”,这表明语气词“呵”的声母开始弱化并逐渐消失,由“xa”变成“a”了。但是“阿”的使用并不普遍,一般仅用于呼语之前,于是被看作是“呵”在用为呼语时的替代用字。“呵”从宋元直到明清广泛运用,并成为明代出现的可表多种语气的“啊”的前身。在语气词“啊”运用的初期,往往是“啊”“呵”“阿”三者混用,至现代汉语中,“呵”“阿”作为语气词的用法已经完全被“啊”替代。
《儿女英雄传》中,就出现了语气词“啊”“呵”“阿”三者混用的情况(见表3)。
对比三者的使用频率,“啊”具有明显优势,而“呵”和“阿”在书中仅见数例,这说明书写形式“啊”在清代时已占主导地位,“呵”“阿”作为语气词呈消失趋势,处于与“啊”合并的过程之中。
从《儿女英雄传》的用例看,“啊”与“阿”基本位于句尾。
(1)我这时候没那么大工夫合你诉家常啊! (第十四回)
(2)你老人家不是怪我没让阿?(第二十一回)
例(1)、例(2)中既可说“家常啊”,又可说“让阿”。可见,“啊”“阿”随意替用,用法不具有互补关系。
“呵”在书中仅出现4例:
(3)忽然欢喜呵,将他来都打破。(第二十九回)
(4)你这位公公呵,我告诉你,讨人嫌着的呢!(第二十九回)
(5)要讲本事呵,不是我过奖,他可“挂拉枣儿——有限”。(第四十回)
(6)那些薄底儿鞋呀,风领儿斗篷呵,……(第四十回)
例(3)~例(6)4例“呵”均用于句中停顿,推测此种用法可能是继承了“呵”在宋元时期表语法间歇的功能。
另外,书中语气词“啊(呵、阿)”的使用共131例,其中不符合音变规律的有43例,说明“呀”“哇”“哪”作为语气词“啊”的语音变体使用在当时尚未稳定,并且由于人们使用习惯的影响,“啊”还会出现于其语音变体的位置。
(二)语气词“呀”
语气词“呀”比“啊”产生年代要早,出现在元代。潘允中从语音演变角度考察,认为上古语气词“也”“耶”与“呀”的关系是比较明显的。孙锡信认为“‘呀’源自‘也’,但与文言中‘也’的用法相比已发生很大变化,因此应看作是宋元时期新产生的语气词”⑤。太田辰夫指出元曲中“也”的三种新用法(称呼、强调、疑问)与“呀”的用法相同,更清楚地表明“呀”源于“也”。
在“呀”产生之前的宋代,人们一方面用新兴的“哑”来代替“也”,一方面继续沿用上古语气词“耶”。金元时期,语气词“呀”才开始出现。在“呀”使用初期,经常出现“哑”“耶”“呀”混用的情况,而且由于“呀”是新兴的书写形式,不能在短期内普遍使用,直到明代《西游记》中才开始崭露头角。以至清代,语气词“呀”才广泛使用。
“呀”在《儿女英雄传》中的用例最多,共有301例,其中不规律的用法有79例(见表4)。
从表4的数据看,前字收音为“[u]”和“[n]”的用例很少,后者仅见1例,因此,语气词“呀”的不规律用法主要是“呀”和“啊”用法的混淆。另外,在应该用“啊”却用了“呀”的73例中,有43例都是前字读音为[er]的,比如“主儿呀”“抽烟儿呀”“模样儿呀”等,大多是儿化音,这说明当时[er]音的字加语气词“呀”是常见用法。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语气词“呀”在清代仍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未被“啊”完全语流音变化。
(三)语气词“哇”
在“呀”“哇”“哪”三个语气词中,唯有“哇”从一开始就仅作为“啊”的语音变体而存在。因此,它产生的时间在“啊”之后。据孙锡信考察,在《红楼梦》中还没有语气词“哇”的用例,他认为“哇”是在清代后期(19世纪下半叶)才开始运用的⑥。《儿女英雄传》中的相关用例似乎证实了孙氏的结论。例如:
(7)我可不懂得这些什么古啊今哪,书哇文的,……(第二十回)
例(7)中同时用了“啊”“哪”“哇”,“哪”和“哇”的用法是符合音变规律的,而“古”后用了“啊”,可能是出于避免语气词重复的考虑。
“哇”产生之后,可以与“啊”并用,二者之间显然是一种互补关系。例如:
(8)你这个病啊,我给你瞧哇,我给你瞧的准把牢哇,我给你瞧的准得好哇!(《小额》97页)
例(8)中“病”后用“啊”,“瞧、牢、好”后用“哇”,完全符合现在的音变规律。
语气词“哇”共72用例,所有用例中“哇”的前字均以[u]收音,全部符合音变规律(见表5)。
书中用例和数据清楚地反映了“哇”已经成为“啊”的语音变体,使用环境相对单一。但是,书中也出现了一些该用“哇”却用成“啊”或“呀”的用例,这是由于“哇”在当时正处于使用初期,偶尔还会出现被别的独立语气词替用的情况。
(四)语气词“哪”
和语气词“呀”相似,在归为“啊”的语音变体之前,“哪”也经历了一段时间独立运用的过程。“哪”源自语气词“那”,“那”作为语气词在六朝时已能见到,主要有疑问语气词和非疑问语气词两类用法,宋代以后“那”也写作“哪”。
孙锡信认为宋代后之所以在语气词“那”上加“口”字旁,是为了在字形上区别于指示代词“那”。他还指出,“那”记作“哪”以后,有两个值得注意的倾向:一是“哪”主要用于表示感叹;二是“哪”只用于以-n为收音的音节之后。也就是说,从语气用法上看,“哪”偏重于继承“那”的非疑问语气,即用于表示感叹或呼唤;从语音条件上看,“哪”开始成为“啊”在-n收音之后的一个语音变体。
宋元明时期,“哪”主要作为独立的语气词运用,侧重于表示感叹语气。清代,语气词“哪”开始与“啊”具有互补倾向,尤其是在《红楼梦》中,以-n收音的字后面语气词必定是“哪”,而不会是“啊”“呀”。但是,其他书中依然还会出现“哪”用于非-n收音之后的例子,这种现象表明清代“哪”已经在向“啊”的音变轨道归并,但仍然有一定的独立性。
“哪”在《儿女英雄传》中共有48例,用于非-n收音之后在书中仅见5例:
(9)这“据实”两个字用不着、行不去的哪.。(第二回)
(10)浑实着的哪。(第七回)
(11)哦,老爷哪!(第十五回)
(12)这才是我邓老九的好朋友哪!(第二十一回)
(13)你瞧人家,这才叫修了来的哪!(第四十回)
这5例中“哪”的用法可以看作是宋元时期感叹语气词“哪”的用法的遗留。
对于“哪”不规律的用法,太田辰夫先生通过对《小额》中“哪”的考察,作了论断。他认为“哪”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啊”系统的,即“啊”受前音影响产生的音变;一类是“呢”系统的,即“呢”的变音。清代时,“呢”“哪”混用,在《儿女英雄传》中将“哪”与“呢”区分开来,是为了加重语气。
不管是把不合音变规律的“哪”看作是感叹语气词“哪”的遗留还是看作“呢”的变音,都表明“哪”在清代除了作为“啊”的语音变体外,还有其独立存在的价值。
《儿女英雄传》中,“啊”及其变体在使用分布上均呈现一定的特点。
从使用位置上看,“啊”及其变体既可位于句末,也可位于句中。作句中语气词,又可分为三种情况:
一是用于称呼语后,例如:
(14)儿阿,不要这样,这位姑娘说的是好话。(第七回)
二是用于句子话题后,例如:
(15)话呀,多着的呢!(第二十六回)
三是用于并列的项目之间,如:
(16)这人还不知是有哇是没了呢!(第十七回)
从句子语气来看,“啊”及其变体在陈述、疑问、感叹、祈使4种语气句子中的分布比例不同(见表6)。
据表6,“啊(呵、阿)”在陈述、疑问、感叹语气句子中运用比例相当,在祈使句中运用相对较少。“呀”主要用在疑问句和感叹句中,这可能受金元时期独立语气词“呀”表示反问、呼唤、感叹语气的影响。“哇”在4种语气句中也均有运用,跟“啊”的分布比例相似。“哪”主要用在感叹句中,这也可能是受金元时期独立语气词“哪”表感叹语气的影响。
根据使用位置分布情况,采用最小差异对比和最大共性归纳两种分析方法,可以将《儿女英雄传》中语气词“啊”及其变体的用法功能和语气意义总结为以下四点:
第一,用在陈述、疑问、感叹、祈使语气的句子末尾,表舒缓、强调、夸张、质问等语气特征。例如:
(17)没灯啊,是我的眼离了。(第三十四回)
(18)没钻狗洞阿?(第三十四回)
(19)你怎么这么俗啊.!(第八回)
(20)问道儿,下驴来问啊!(第十四回)
——以上是关于“啊”的用例
(21)同行里没这么一个使弹弓子的呀。(第十七回)
(22)你们这是作甚么呀?(第四回)
(23)你这话问得奇呀!(第二十六回)
(24)出来招呼客呀!(第五回)
——以上是关于“呀”的用例
(25)他是除了称号没得称的,只得仲尼长、仲尼短了哇。(第二十九回)
(26)你哪儿走哇?(第七回)
(27)这个女孩儿怎的这等的神道哇!(第十二回)
(28)走哇,咱们收拾大厅去!(第十五回)
——以上是关于“哇”的用例
(29)不是这村儿的人哪。(第十七回)
(3 0)难道是我张金凤无中生有造谣言哪?
(第二十六回)
(3 1)万事由不得人哪!(第二十七回)
(3 2)开谈哪!(第二十八回)
——以上是关于“哪”的用例
必须指出,句子的语气并不是完全由“啊”及其变体赋予的,句子的其他成分如副词、助动词、疑问词也能表达一定的语气。因此,“啊”等并不决定句子的语气,只是在语气方面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或舒缓或强调,或弱化或强化。如用在感叹句中明显带有“夸张”的语气特征,强化了感叹语气。用在疑问句中特别是反问句中如例(30),“质问”的语气特征则体现得淋漓尽致。
第二,用在称呼语之后,使语气舒缓,增加亲切意味。同时,也能体现出一定的感叹语气。例如:
(33)老弟呀!痛快煞我了!(第十九回)
(34)傻狗哇,你真个的给他把书子送去吗? (第四回)
第三,用于句中可停顿处,主要是句子话题之后,突出话题,且使人注意下文。例如:
(35)这两个字啊,如同日月一般,谤毁不得的。(第二十九回)
(36)姑太太,你才说道那三层呀,依我说都没甚么的。(第四十回)
第四,用于并列的项目之后,表示列举意义。例如:
(37)米呀,茶叶呀,蜡呀,……,都到上屋里来取。(第三十四回)
(38)我可不懂这些古啊今哪,书哇文的,……(第二十回)
有时也用“A啊B(啊)的”形式表示并列项,例如:
(39)再说,弄只鹅,噶啊噶的,又是个甚么讲究儿呢?(第二十七回)
(40)又不是什么三灾呀八难的,可吃的是那一门子的斋呢?
此种用法在口语中很常见,也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表示列举义。
需要注意的是,语气词“呀”和“哪”在金元时期都为独立的语气词,《儿女英雄传》中还保留了它们一些前期的用法特点:
1.“呀”多用在反问句中(见表6),表示反诘、质问的语气。例如:
(41)那是他的媒?那是我的妁呀?(第二十六回)
(42)姐姐,这还有甚么可商量的呀?(第三十回)
2.“哪”多用于感叹句中(见表6),带有夸张、感叹色彩或表呼唤语气。例如:
(43)天哪!(第七回)
(44)你瞧人家,这才叫修了来的哪!(第四十回)
3.“哪”还有相当于“呢”的用法,一般用于选择问和特指问中,表示疑问。例如:
(45)客人吃饭哪,还等人啊?(第四回)
(46)这双好,穿着又合式,又舒服,怎么还换哪?(第二十七回)
两例中的“哪”都可以用“呢”代替,均表疑问语气,比“呢”的疑问语气稍弱。
通过对《儿女英雄传》中语气词“啊”及其变体的穷尽统计和历时考察,不难发现,语气词“呀”“哇”“哪”是在近代才开始融入“啊”的音变系统的。近代语气词“啊”及其变体不仅分布、用法和意义有所不同,而且有些变体还多少保留了前期的一些特点。现代的语气词“啊”及其变体尽管在位置、用法和意义上继承了近代,但也出现了两点新变化:
其一,现代语气词“啊”及其变体在书面中的使用是遵循音变规律的,在口语中的使用越来越具有随意的倾向,由条件音变逐渐向自由音变靠拢。
其二,语气词“哪”与“呢”在选择问句和特指问句中的混用现象在现代汉语中几乎消失,“哪”基本被“呢”所代替。
从近代到现代,语气词“啊”及其变体不断发展变化,对其未来的发展,我们也要以动态的、历时的眼光进行研究。
注释:
①江蓝生:《疑问语气词“呢”的来源》,《语文研究》,1986年第2期,第17-26页。
②钟兆华:《论疑问语气词“吗”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研究》,1997年第1期,第1-8页。
③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110页。
④⑤⑥孙锡信:《近代汉语语气词》,语文出版社,1999年,第172页,第124页,第174页。
[1]曹广顺.近代汉语助词[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
[2]储诚志.语气词语气意义的分析问题:以“啊”为例[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4):39-51.
[3]龚千炎.儿女英雄传虚词例汇[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4.
[4]胡明扬.语气助词的语气意义[J].汉语学习,1988(6):4-7.
[5]蒋绍愚,曹广顺.近代汉语语法史研究综述[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6]齐沪扬.语气词与语气系统[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7]王理嘉,林焘.语音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8]翟燕.聊斋俚曲中语气助词“啊”“呀”的使用及其关系考察[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6(4):41-44.
[9]翟燕.近代汉语后期语气词“啊”与“呀”“哇”“哪”的关系:以《聊斋俚曲》为例[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56(5):146-153.
[10]张斌.现代汉语虚词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责任编辑:赵青
H134
A
1673-0887(2014)05-0079-05
10.3969/j.issn.1673-0887.2014.05.17
2014-05-06
王若玉(1992—),女,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