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评论员
必须高度重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
●本刊评论员
一年一度的上市公司年报正在密集发布,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作为宏观经济“晴雨表”、政府财政税收征收依据和投资者微观决策重要信息,理应受到各方利益者和社会公众的关切。保证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等会计信息质量是国家法律的要求,也是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的期望。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中的上市公司,都是开放型的公众性公司,任何人都是其潜在的投资者,公司有义务向社会公众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以利投资者作出决策,这是保护投资者特别是无法像机构一样自行搜集信息的中小投资者利益的重要措施。
近日,上交所发布了ST长油退市公告,15万投资者面临重大损失的风险,不少投资者开始“维权”行动,其中的争议就包括会计信息的“差错”和突然集中大额计提债务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方法。平心而论,ST长油退市事件的教训也包括中国投资者为赌重组而狂炒垃圾股暴利的心态,但公司2010年会计信息的“差错”(将亏损做成盈利)、2013年债务和资产减值损失披露不及时等瑕疵客观上也误导一部分损失者,留下了今日争议的隐患。这一事件说明,狠抓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坚决杜绝做假账、隐瞒重要的会计信息的重要性。
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要弄清会计工作上出问题的根源,以消除会计造假的冲动和条件。从动机来看,上市公司会计造假和隐瞒会计信息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不乏利益驱动的因素。一些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也参与造假,原因是上市公司是其“衣食父母”,为了挣这份钱丧失了应有的公允性。从社会环境和制度环境来看,会计监督不受欢迎,会计工作的独立性受到干扰,会计制度得不到重视,会计准则约束可人为操纵的漏洞较多。财务造假处罚得很轻也是一些公司敢于造假的一个重要原因。
要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发挥会计监督职能,必须深入地了解上市公司会计操纵的手段,掌握会计造假和会计粉饰的动向,以利有针对性地打击这些行为。据报道,今年部分上市公司从去年的天价招待费受到舆论炮轰中“吸取教训”,干脆不在年报里披露业务招待费科目了,一律以“其他管理费”列支。招待费数额巨大是中国一些上市公司的通病之一,有些公司辄数以亿计,超过利润总额的一成,对公司股东的利益损害巨大,它选择“不吸引眼球”逃避监督却又不违反会计制度的会计处理方法,这样的行为当然要通过完善制度来制止。
当前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进一步努力正在持续进行。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探索推进国企财务预算等重大信息公开,一些地方出台了一系列更有针对性的制度,进一步完善会计制度,加强会计监督工作,加大会计造假行为的处罚力度。财政部驻上海专员办将辖区内中央企业、上市公司和证券资格会计师事务所作为监督的主要对象,广东省提出 “逐步扩展公共企事业单位信息公开范围”。这些制度和措施都明确地指向了上市公司。的确,危害巨大的上市公司会计造假和会计粉饰问题,更应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