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2年春天起,笔者开始不看电视、不读报纸、不上网看新闻。无独有偶,2013年春天,瑞士小说家罗尔夫·多贝里在英国《卫报》上发表文章《新闻有害健康,丢弃新闻,去过幸福生活》,称他已经4年没看新闻了。他说:“新闻有害健康。新闻导致恐惧和好斗。新闻阻碍你的创造力和深度思考力。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干脆不再看新闻。”
在这样一个媒介化和新闻化的社会里,突然间,一个欧洲男人和一个中国男人决定不再看新闻了,他们的逻辑是什么?理由是什么?他们不看电视、不看报纸,会失去什么?多贝里四年不看新闻的成果之一是出版了他的新书《清晰思考的艺术》。我近两年不看新闻的成果之一是完成了《谁蒙上了你的眼睛——人人必备的媒介素养》一书。
多贝里认为,新闻强化人的固有偏见,让人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他对新闻提出了一套十分悲观的看法,其基本观点是:新闻无法解释世界;新闻报道与深刻理解世界的关系是负相关的;那些悄悄改造社会和改造世界的运动不在记者的新闻扫描雷达里;在今天的媒体里,看的新闻越多,就越看不清世界的整体画面。他还提出了“新闻伤害健康”的观点,其中有些观点也是我多年在课堂上和书里讨论的问题。
第一,在媒体上报道和传播新闻,好比给糖尿病人喂糖一样有害。新闻像是藏在各种食品里的糖,一点点地进入糖尿病人的身体,很容易消化,没有新闻过量的感觉。
第二,刺激糖皮质激素的释放。惊恐的故事会刺激糖皮质激素的释放。高糖皮质激素水平导致消化障碍,抑制细胞、头发、骨骼的增长,造成精神紧张和对传染病的易感性。
第三,隧道视野。看新闻,就像得了严重白内障,只保留中央视力,导致收缩的圆形隧道般的视野,周边视力受到很大的限制;只专注一件事,忽略了意义重大的趋势;观点非常狭隘,大脑集中在单一的想法、意见中,排斥不同的观点。
第四,认知偏差。新闻加深了人们认知上的偏见。人总是希望看到自己心目中的坏人在新闻上更坏、好人在新闻上更好。
第五,习得性无助。媒体轰炸性地重复着那些受众无能为力的新闻,受众越来越感觉被网络和媒体牵着走。我们一直这样被动地被新闻牵着鼻子,直到有一天,我们对社会产生了悲观的、麻木的、玩世不恭的和宿命论的世界观。我们最终患上了一种心理学上的抑郁症:习得性无助,它是指人在经历过某事后获得的无助感。比如,受众在看到媒体对某件事的轰炸性报道后产生的无助感,造成这种无助感的主要原因,是心理上认为自己无法控制某件事情,进而产生了消极的行为。
第六,新闻会降低你的思考力和理解力。思考需要集中精力,集中精力需要不间断的时间。但是,今天的社交网络媒体上的新闻好像是专门用来扰乱你的思考的。社交媒体在不断地偷走你读书和思考的时间,新闻在浪费我们的时间和消耗我们的大脑。
第七,新闻会破坏你的记忆力。人类有两种记忆力:长期记忆和短时记忆。从短时记忆进入长期记忆要经过一个“瓶塞”,如果你要提高对事物的理解力,就必须进入长期记忆。但是,新闻是阻碍你进入长期记忆的通道。
第八,网络新闻会破坏你的理解力。深度理解需要集中精力,但随着文件超链接的增加,人类的理解力在下降。每当出现一个链接时,或在网页中看到一个推荐的“大V”链接,你的大脑至少要做一个决定,是否要点击进去看一下。结果,你的注意力被分散了。
因此,看不见的手利用新闻蒙上了人的眼睛,模糊了真相,使新闻与我们现实的生活、健康、工作和学习越来越不相干。媒体和网络认为,新闻的价值在于“新”,而不在于这条新闻和你个人的生活、职业、工作、教育、住房、看病、养老、收入等的相关性。媒体和网络机构的口号是:让你第一时间获得新闻。但我们每个人问问自己:我有必要第一时间看到这条新闻吗?第一个看到这条新闻的读者真比最后一个看到这条新闻的读者更幸福吗?
今天的这种新闻媒体环境更多地凸显了人性的三大弱点:“贪”“嗔”“痴”。贪,不仅仅指贪财贪色,最可怕的贪,是唯我独尊。嗔,是那种拼命维护个人形象和个人观点的人,对不满意的人和事的仇视以及损害他人的偏执心理。痴,指那些由于不知道事情的基本事实或全部事实的普通人,在政客和媒体诡辩家的操纵下,通过围观和围攻做出的贪或嗔的反应。
在这样一种媒体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环境里,今天大部分上网或看电视的人,他们只相信媒体创造的世界。如果在微博上或电视上看不到,他们就不认为是真实的。从而使得人们不敢离开媒体去独立思考和说话。
全世界的新闻学教科书,开篇都是这样定义新闻的: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其结果,与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事件和发展不是新闻,而与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不相干的事情倒成了抓人眼球的新闻。例如,每年近10万人死在公路上不是新闻,而每年死在铁路上的十几个人就是天大的新闻。
在电视里看到飞机坠毁,是什么感觉?在网络上看到温州动车事故的图片是什么感觉?多数人这时想到的是:乘坐飞机或动车的风险太大!而没有想到,其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概率。在这种时刻,很少有记者有一种强大的内定力,不被这种具有强大的新闻价值、高情感的事件左右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判断,更多的是跟随着高情感的故事去激动地发泄,而不是冷静地思考。科学家与大众对风险的评估不同:科学家用数学模型和概率来评估,而大众更多地依据媒体来判断。媒体对风险的评估尺度有四,一是个人对风险的选择和感受。例如,我见过一位报道环境的编辑记者一边写稿批评被污染的空气有害健康,一边大口大口地抽烟。二是媒体对风险判断基于新闻价值判断,而不是科学判断。例如,飞机坠毁和汽车事故的新闻报道条数相比,飞机坠毁每死亡一个人平均至少获得1000条新闻报道,而汽车事故每死一个人平均获得不到一条的新闻报道。三是媒体对风险事物的熟悉程度。例如,由于知识结构的限制,媒体记者在报道煤电、水电、核电、风能、光伏等新闻时,会持不同的观点和立场。四是风险的政治化高低。例如,“非典”和“甲型H1N1流感”发生时,国外一般都是卫生部长作为最高长官去医院看望病人或医务人员。但在中国,由于国家领导人现身在医院,政治化了这种疫情,政府就会在预算中给予这种媒体化的疾病更多的投入。相应地,政府对每个家庭都会发生的疾病,如流感、肝病、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的投入就会减少。做一个简单的口算题:如果政府根据媒体报道的新闻条数增加下面疾病的投入比例,每年减少10%的“甲型H1N1流感”死亡,救活多少人?每年减少10%的普通流感死亡,救活多少人?每年减少10%的肝病死亡,救活多少人?每年减少10%的脑卒死亡,救活多少人?
经过上面这一番分析,看新闻对我们到底是好还是坏?如果我们完全放弃看新闻,会更快乐还是更抑郁?在过去10年里,哪一条新闻让你变得更聪明?在过去一年里,在哪个严肃的问题上,你是依据一条新闻报道来决策的?你是希望理性认知世界,还是感性认知世界?多贝里对于这个问题给出了一个极端的答案:完全停止看新闻。笔者没有多贝里那么悲观。笔者提倡积极的新闻观,即正念的新闻报道观,以拯救即将死去的传统新闻。根据正念理论,理心:讲究逻辑,关心事实;情心:思维和行为受情绪控制,逻辑思维困难,事实随情绪而被夸大或歪曲;慧心:理心和情心的整合,逻辑分析加情感体验。好的新闻报道应该是“慧心”:新闻价值判断+科学判断。对于任何一件事情的判断,准确完整的科学判断比夸张和主观选择的新闻判断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