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照全
残疾人就业这一社会问题是残疾人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残疾人及其家属最为关心的问题,残疾人成功实现就业,意味着他们经济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地位的提高。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实现就业,是实现残疾人走向社会的根本途径,也是残疾人融入社会大家庭、促进社会全面和谐稳定的重要举措。
巴南区地处重庆市主城区,幅员面积1825平方公里,8个街道,14个镇,2013年户籍总人口89.8万,劳动力人数52.4万人,其中城镇劳动力38.4万人,农村劳动力14万人,总体就业人数51万人,总就业率为97.33%。全区共有残疾人5.3万人,占总人口5.9%,关联到2.5万户家庭,已办证19663人,其中就业8632人,仅占全区总就业人数的1.3%。残疾人的病残状况是:低保残疾人口为3518人,占残疾人数的6.6%;重度残疾人口为5862人,占残疾人数的11%。有劳动能力残疾人9956人,目前已就业8632人,占有劳动能力残疾人总数的86.7%。已就业残疾人主要分布在手工加工业、服务业等。67家民政福利企业安置残疾人就业2700人,占残疾人就业总数的31.3%。残疾人自主就业3000余人,主要门类是盲人按摩、手工刻章、简单修理等,自主就业人员占残疾人全部就业人数的34.8%。从残疾人就业的整体状况来看,巴南区残疾人就业的情况不容乐观,一是整体就业人数不多,残疾人就业仅占全部残疾人的16.2%;二是残疾人群体人均可支配收入不高。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偏低。有就业能力的残疾人就业率低于该区正常人的就业率10个百分点以上。残疾人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决定了残疾人就业存在着就业率低,待遇低的特点,由此造成残疾人生活状况总体上大大地低于社会平均水平是必然的结果。
残疾人就业难的因素十分复杂,就巴南区而言,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一是大量残疾人的残疾是先天的,由于听力、视力甚至脑力有残疾,致使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信息化程度愈来愈高的现代社会相应提高了对劳动者的文化科学素质和健康素质要求,残疾人的就业能力显然变得愈来愈不适应工作的要求,给就业带来困难。
二是未就业的多是年龄偏大的残疾人。现代工商业对人员素质要求较高,但残疾人由于自身的特殊原因,往往错过了参加工作的最佳年龄,主要是年龄偏大,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都相对较弱,适应性较差,又没有一技之长,给就业造成困难。
三是家庭因素。残疾人家庭大都因残致贫,自主创业能力较差,再生能力不足,支持残疾人创业的经济能力极其有限,残疾人自主创业几无可能。残疾人家庭毎月可支配收入明显低于一般正常家庭。生活水平低、生活质量差,残疾人家庭本身就隐含着诸多不稳定因素,一些家庭甚至出现了残疾人被遗弃,残疾人被迫沿街乞讨等现象。
四是部分残疾人就业观念陈旧落后,不愿从事一些社会地位低下,“不太体面的”工作,有的残疾人自身对就业待遇要求高,而自信心不足,缺乏吃苦耐劳精神,能从事的工作不愿做,只愿从事工资高、条件舒适的工作;有的残疾人认为被录用是理所当然,在工作时不够尽心尽力,易被解雇;还有的残疾人自己不去找市场,而是找政府,只等政府部门给他工作机会,依赖性强,人为地给残疾人就业选择造成了困难。
由于种种原因,残疾人就业的工资收入水平普遍较低,特别是由于社会保障金(养老金)缴费基数逐年增长,致使有些残疾人缴纳了各种保险费后,工资所剩无几。
一方面,求职的残疾人对薪酬的过高期望和实际拥有的较低技能不能与招聘岗位要求的技能水平和与之相应的薪酬水平达成一致。另一方面(其次),一些享有低保、廉租房等社会救助的无业残疾人,衣食无忧,安于现状,尽管也有就业要求,但不强烈,挑肥拣瘦的现象比较严重,影响了就业率的进一步提高。
从影响残疾人就业的外部原因来看,社会对残疾人的歧视对残疾人的就业影响最大。虽然政府实行了按比例就业的举措,但不少企业对招收残疾人存在许多顾虑,宁愿交就业保障金,也不想绐残疾人安排工作岗位。还有的企业为了不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就名义上安排了一些残疾人就业,但并不让残疾人上岗。而且,当健全人与残疾人同时竞争上岗时,很多单位都不愿招聘一个残疾人.即使这个残疾人完全能够胜任这项工作。还有不少用人单位甚至以没有无障碍设施为由直接拒绝招聘和录用残疾人。此外,从外部坏境看,社会上就业的竞争激烈也是导致残疾人就业困难的一个因素。同时,有关保护残疾人就业法律法规执行不到位。
做好残疾人就业工作,实现残疾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是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重要体现。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作为残疾人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残疾人劳动就业工作。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
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需要稳定作为前提,残疾人是社会成员的一部分,只有社会的每个部分都健康、良性地发展,社会才有可能向健康、进步的方向发展,也才能保持社会的稳定。残疾人只有充分就业,才能保持自身的稳定。只有就业才能增加经济收入。关注残疾人就业问题,是提高残疾人群体在社会上的地位,促进其人格、心理等健康发展的根本途径。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成员就业、拥有稳定的经济来源,是一个家庭得以维系的重要因素。残疾人的子女大多是健全人,要使他们在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上都有健康良好的环境,家长必须要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对残疾人来说,获得一份稳定的工作,就意味着拥有一份稳定的收入,意味着残疾人及其亲属能够过上正常的生活,意味着他们经济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地位的提高。
当前,保障和促进残疾人充分就业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如何使残疾人在参与社会进步和发展中,获得更大的解放和分享更多的社会文明成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解决好的重要问题,没有残疾人的小康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小康。
残疾人就业工作是一项社会性强、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关注。只有形成政府主导,相关部门联动配合,全社会自觉参与支持扶助的大格局,残疾人就业才能真正融入到社会的各行各业,才能使残疾人就业真正步入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轨道。当然,除此以外,需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总体而言,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众所周知,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是优胜劣汰经济,也可以说是强者经济。不言而喻,残疾人是竞争中的弱者。因而,要靠市场机制的作用来进一步提高残疾人的就业率是不可能的!显而易见,进一步提高残疾人就业率必须依靠政府发挥其组织调控社会经济运行的职能,主要采用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和教育的手段才能得以实现。
一是政府要发挥促进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工作主导作用。要进一步提高各有关职能部门要进一步强化大局意识、职能意识、求实意识,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加大对残疾人就业执法监察力度,定期开展残疾人劳动用工执法检查,确保同工同酬,切实维护残疾人的劳动权利和合法权益;保证残疾人按比例就业等等是提高残疾人就业率的主要手段。
二是落实好已有就业促进政策。推行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鼓励残疾人个体就业和自愿就业,对从事个体经营的,依法给予税收优惠;积极拓展社区及第三产业残人就业渠道,统筹协调解决自主创业残疾人的经营场地问题,优先安置贫困残疾人家庭中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就业。
三是对于农村残疾人的就业问题,政府要通过政策、信贷、科技、信息等方面的帮助,使他们增加收入,摆脱贫困,充分发挥好“助残扶贫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并通过扶持种植特色农作物帮助更多的残疾人就业。
一是建立健全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做到 “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制度、服务”六到位,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效果。
二是充分发挥机构作用,做好残疾人劳动力资源管理和就业岗位的信息采集、求职登记、劳动能力评估、失业登记、就业培训、职业介绍等工作,形成残疾人就业信息网。
三是以职业要求为落脚点,了解用人单位的需要,做好对残疾人岗前培训,建立“培训-实习-鉴定-就业”一体化的服务体系,推动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向系统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四是创造条件,多方协调。举办残疾人专场招聘会,为残疾人就业提供便利
四是要要特别注重搭建残疾人就业的网络信息平台。建立残疾人互联网,通过残疾人就业信息网,残疾人足不出户,就能实现供需双向选择,帮助残疾人实现自己的就业意愿,让梦想成为现实。
一是要大张旗鼓地宣传残疾人身残志不残的精神和典型,以激发残疾人自强不息的精神、致富的欲望和创业的热情,调动起他们依靠自身努力创造美好生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克服自身残疾障碍,战胜自我。
二是要教育残疾人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要牢固树立劳动无高低贵贱之分,只要是凭自己的劳动吃饭就是光荣的,神圣的思想。对于准备求职的残疾人,自身要树立起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就业健康心理,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去寻求就业机会而不是被动地等待机会;了解自己的就业能力和条件,量体裁衣,合理定位,要大胆展示自己的特长和能力,发挥优势,扬长避短;要把心态调整到最佳状态,克服自卑和依赖心理,对自己充满自信,树立迎接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做生活的强者。
三是要鼓励和督促残疾人积极参加职业培训,提高就业能力。残疾人平时要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多种媒体,关心、掌握当地劳动力市场和用人单位的需求,根据市场需求,着眼于更高级技术的培训,提高就业的竞争力。对于已有工作的残疾人而言,也需要定时充电,使自己能跟得上社会科技的快速发展,切实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能力。
一是加大助残扶残的宣传力度,在全社会营造关爱残疾人的良好氛围。对优秀残疾人典型事迹宣传,使广大公众对残疾人能够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能真正地从思想上转变对残疾人的观念,尊重残疾人,接受残疾人,平等对待残疾人。
二是要广泛宣传“安置一人,稳定一家,影响一片”的社会意义,广泛开展“结对帮扶”等各类活动,积极拓展残疾人就业渠道。充分发动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广泛开展“一帮一”、“结对子”活动,采取“输血和造血”相结合的方法,不仅要帮钱、帮物,解决他们的生活问题,更要帮技术,送信息,多渠道帮助残疾人寻找就业门路,创造出一条既要依靠政府、社会,又要自强、自立的脱贫道路。
一是按照“以内安置为主,以外就业为辅”的思路积极构筑以农村从业为主,个体就业、集中就业和分散按比例就业有机结合的残疾人就业服务模式,建立“失业登记——职业培训——技能鉴定——就业推荐”的残疾人就业服务工作体系,加大残疾人自主创业力度,着力抓好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与优惠政策落实等配套工作。
二是采取政策优惠、信息引导、技术培训、资金扶持等多种措施,积极与各企业沟通衔接,以实施残疾人集中和分散就业为重点,采取多种形式安排残疾人就业。
三是变被动等待为主动出击,走向社会,深入企业,积极为有就业能力的残疾人寻求就业机会。政府有针对性的选育和发展一批适合残疾人工作的企业,积极出台落实相关优惠政策,扶持安置残疾人就业。
四是发展对区域外横向联系,向外输送一批安置残疾人就业,区政府相关部门要跟踪做好外输残疾人劳务的维权工作,防范外出务工人员的务工风险,特别是残疾人弱势群体,更要加大保护力度。
一是政府相关部门制定计划,对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分期、分批、分类进行集中培训。
二是各镇街、各社区对所辖区内的残疾人进行培训,指导残疾人获得康复知识,指导残疾人获得家政服务等一般性技能,也可委托社会机构进行专业技能培训。
三是培训要注重针对性和实效性,依据残疾人类别和残疾人现掌握的劳动技能分类.分专业培训,同时要与本地区企业所需岗位实际需要结合起来培训,做到培训一人,就业一个。
四是对残疾人采取多种方式进行肢体康复和器具适配,密补残疾人肢体不足,从而提高残疾人适应工作需要的身体素质(就业质量),提高残疾人生活能力。
五是强化对已就业残疾人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方面的继续教育,培育他们的劳动热情、敬业精神。同时,因为现代知识更新快,新的劳动工具更新(换)快.劳动就业技能要适应新的劳动工具所需知识。否则就要被劳动工具淘汰,残疾人就业难,残疾人守业也(更)难。残疾人要树立终身学习思想,要不断提高劳动技能,适应新就业形势的需要,从而巩固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