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合理需要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性

2014-03-28 04:19:39王金情
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利益价值政治

王金情

(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部, 江苏 南京 211188)

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坚持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建设中制胜的法宝。新形势下发扬光大群众路线也就是要带领群众发展致富,把解决好群众的利益问题作为坚持群众路线的重要内容,维护好群众的合法权益。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满足人的合理需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性。我们现在强调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回归生活,实质上就是强调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性,因为脱离生活的思想政治教育会因缺乏现实性而丧失其吸引力和生命力。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性,主要是指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要以现实为基础,重视人的实际需要,关心教育对象的切身利益,避免空洞的说教,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实践表明,对于能为人们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政治教育,人们是很乐于接受的,而脱离为人们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政治教育就相当于纸上谈兵,会导致人们对单纯的理论说教缺乏信任甚至产生反感,这样其效果也就必然大打折扣。

马克思曾指出:“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这样的历史活动,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人们单是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去完成它,现在和几千年前都是这样……因此任何历史观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必须注意上述基本事实的全部意义和全部范围,并给予应有的重视”。[1](P78-79)而且马克思还指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2](P103)这就给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以深刻的启示: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只讲空洞的道理和抽象的概念,而必须坚持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因为那些实际问题常常是思想问题产生的根源和诱因,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更好地解决人们的思想问题,这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方法,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好的效果的一个重要途径。由此可见,不重视人的现实需要是错误的,然而,如果对教育对象的需要不加分析就全部予以满足,也是不正确的,因为这样一来就有可能会侵害别人的正当利益,不符合伦理道德的需要同样不能没有原则地妄加满足。

一、何谓人的合理需要

“就需要与价值的关系而言,人们常用需要去界定价值,把主体需要作为价值评价的标准之一。而实际上,就是主体需要本身,同样也有一个价值评价的问题,即需要是否合理的问题”。[3]在价值论中,人们对价值的理解总是与人的需要联系在一起的。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的需要问题是价值哲学的理论内核。以人的需要作为价值标准,有个重要前提就是需要必须是合理的。因为只有需要是合理的,我们才能作出能满足人的需要就有价值的判断,而不合理的需要不能也不应该成为价值的内涵和评价标准。可见,人的合理需要问题对深化价值哲学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一)合理需要的界定

在《卡尔·马克思》中,恩格斯在谈到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时首先明确提出了合理需要这个概念。他说:“建立这样一种制度,使社会的每一成员不仅有可能参加生产,而且有可能参加社会财富的分配和管理,并通过有计划地组织全部生产,使社会生产力及其制成的产品增长到能够保证每个人的一切合理的需要日益得到满足的程度”。[4](P123-124)可见,人类实践的最终目的还是要满足“每个人的一切合理的需要”。那么,什么是合理需要呢?

所谓合理需要,顾名思义,肯定是相对于不合理需要而言的。如果脱离一定的标准尺度,脱离不合理需要,那么合理需要只能是一个没有意义的抽象概念。所以说,合理需要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抽象的合理需要。合理需要除了具有前面我们分析的人的需要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外,它还有自己的特点,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相对性。合理需要的相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相对于不同历史条件下不同的标准尺度而言,它是相对的。合理需要和不合理需要之间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因为人们运用的评价标准是在不断变化的。人的需要具有社会性、历史性,判断合理需要的标准同样也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同一需要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是合理的,而在另外的社会条件下则可能是不合理的。“一个文化强迫另一个文化接受人类需要的看法无异于概念和道德上的帝国主义。既要合理地主张我们理论的普遍性,同时又要承认在实践中不同的人和不同的文化对于什么是令人满意的需要满足确实看法不同”。[5](P93)所以,合理需要和不合理需要只是在一定条件下,二者的区分才是明确的,一旦标准发生变化,二者就有可能会相互转化。其次,相对于不同的主体而言,合理需要具有相对性。对于不同的主体,需要是否合理以及合理程度怎样并不是相同的。再次,相对于一定的手段和结果而言,合理需要也是相对的。一种需要可能看起来是合理的,但如果在实现的过程中用以满足的手段和结果是违反社会道德或法律规范的,那么这种需要就不能说它是合理的。就个体而言,他的需要和需要的满足应以不损害他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为基本原则。

(二)合理需要的确立尺度

1.确立合理需要的内在尺度

确立人的合理需要的内在尺度其实主要是从主体角度来分析的,它主要是指合理需要应当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是能促进人的发展的需要。

合理需要首先应当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因为需要不节制就会表现出非理性的倾向,走向恶性横向膨胀。康德认为,“人自身实在有个使他与万物有别,并且与他受外物影响那方面的自我有别的能力,这个能力就是理性”。[6](P65)亚里士多德也说过:“对于人,符合理性的生活就是最好的和最愉快的,因为理性比任何其他的东西都更加是人”。[7](P327)理性要体现在需要中,使人的需要在理性的规约下发展,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问题和理论问题。只有将人的需要用理性加以制约、影响和引导,才能纳入合理的限度内,离开人的理性去发展和满足人的需要,可能就会走向反面,对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造成破坏。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全面、自由、和谐发展的人,就是其需要建筑在理性基础上的,并且扫除了异化现象的人。所以,人的合理需要首先必须是建筑在理性基础上的,能促进人的发展的需要。

2.确立合理需要的外在尺度

人的需要是否合理,其确立尺度既取决于主体的内在评价,又取决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的关系的角度看,确立人的合理需要还存在一个外在的尺度,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要能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马克思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中指出:“我们在衡量需要和享受时是以社会为尺度,而不是以满足它们的物品为尺度的”。[1](P350)可见,社会的角度也是衡量需要合理与否的基本尺度。从社会的角度看,根据是否符合社会道德和社会法律规范的要求,我们可以把需要分为合理需要和不合理需要,不合理需要常常与社会需要相对立。在这里还要注意需要的社会现实性,正如列宁所说,“如果目前就企图提前实现将来共产主义充分发展、完全巩固和形成、完全展开和成熟的时候才能实现的东西,这无异于叫四岁的小孩去学高等数学”。[8](P205)当然我们不能说现在不能实现的需要就是不合理的需要,这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另一方面,要能保证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发展。马克思说过,“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9](P95)如果人的需要在客观上会对自然世界造成某种危害性的结果,从根本上讲,这种需要就不利于人的长远发展,那么,我们就不能说这个需要是合理的。“自然环境的破坏,并不是自然本身变迁中发生的生态系破坏,而是由人的活动所引起的地球生态系破坏,作为自然环境破坏的地球生态系破坏,是由于作为平衡生态系一员的人类有了足以破坏其他物种的巨大能力而产生的后果”。[10](P84)正是由于人的需要的无节制造成了人与自然界的不和谐,如生态危机、环境污染和资源紧张等问题,可见,人的需要是否合理还必须有一个外在性的尺度,即外在限制,这个限制就是要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合理需要的满足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首要前提

对个人合理需要的满足是跨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灵“卡夫丁峡谷”的动力,这也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起点。要让“群众从事实上感觉到党和社会主义好,这样,理想主义、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才会有效”。[11](P144)但是过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忽视个人的正当需要和正当利益,认为人追求自身利益就违背了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根本目的,这种倾向是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应努力避免的。

关于个体合理需要满足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起点这个问题,多亚尔也曾进行了很好的论述。“假如A突然陷入贫困中,但是B群体的成员仍然期待她履行先前规定的义务,在这种情况下,A必须相信她有这种满足需要的权利。因为如果A最低水平的需要都没有得到满足,那么她就根本没有能力做任何事情,包括那些期待她履行的特定行为”,[12](P122)“在一个文化中,责备任何人行为不道德并且希望他们将来加以改进的前提必然就是尊重他们这么做所必需的满足最低水平的需要的权利。因此,如果我们相信某人与我们有相同的美好愿景,并且有能力按照我们想象的方式做得更好,而不帮助他获得这样做所必要的至少是最低限度的财力物力,这种做法是很矛盾的”。[12](P125)所以,要实现并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就必须重视满足个体的合理需要。

现在,我们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于广大普通群众来说,不重视个人的合理需要和利益,那是不可能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邓小平曾说过:“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13](P146)“一定要努力帮助群众解决一切能够解决的困难。暂时无法解决的困难,要耐心恳切地向群众解释清楚”。[13](P368)重视满足人的合理需要,通过增强现实性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这是我们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的。

三、要处理好利益认同和价值认同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就本质而言是一种价值教育,它不像其他自然科学知识的教育那样仅仅是让人知道而已,思想政治教育最终是要使人们形成价值信仰。“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1](P270)也就是说,人们要形成符合社会所要求的政治观点和思想观念,并不是仅仅只靠灌输就能完成的,从根本上讲,人们的观念和观点是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社会关系的改变而改变的。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取得好的效果不但要重视理论认同,还要重视利益认同,从而努力实现价值认同。

从根本上讲,信仰源于认同。理论认同首先取决于理论自身的逻辑自洽,理论认同是实现价值认同的一个前提条件,但价值认同最终还要在利益认同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价值认同是最终目标,理论认同为价值认同的实现提供理论基础;而利益认同则为价值认同的实现提供现实基础。同时,理论认同也是利益认同的前提;而在理论是科学的前提下,利益认同又可以促进理论认同,理论认同和利益认同最终导向价值认同。满足人的合理需要实际上主要就是利益认同,为了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在满足人的合理需要的过程中,就要注意处理好利益认同和价值认同的关系。

一方面,利益认同为价值认同提供现实基础。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价值认同必须建立在对教育对象的合理需要的尊重和满足的基础上,利益原则是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开展和顺利进行的基础。马克思曾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1](P82)列宁曾明确指出,“衡量自己的意图是否取得成效,不是看为‘社会’和‘国家’拟定的建议,而是看这些理想在一定社会阶级中传播的程度;如果你不善于把理想与经济斗争参加者的利益密切结合起来,与该阶级的‘公平的劳动报酬’这类‘狭隘’琐碎的生活问题,即自命不凡的民粹主义者不屑理睬的问题结合起来,那么,最崇高的理想也是一文不值的”。[14](P353)毛泽东曾指出,“要得到群众的拥护么?那么,就得和群众在一起,就得去发动群众的积极性,就得关心群众的痛痒,就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问题”。[15](P138)思想政治教育最终是要实现价值认同,而要实现价值认同,除了理论认同外,它还需要在利益认同作基础,利益认同为价值认同提供现实基础。这正如捷克经济学家奥塔·锡克所说的,合理利益“是一种一般劝说和鼓动等等所不能改变的,而直接由人们在社会中的基本地位引起的利益。……是一种有时会使认识失去作用,并且只要认识与之相对立便会否认这种认识的利益”。[16](P303)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要想最终实现价值认同,就要重视利益认同的基础作用。

另一方面,价值认同为利益认同提供价值导向。在满足人的合理需要以实现利益认同的过程中,如果只是一味地强调利益认同,反而容易导致需要的横向恶性膨胀。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从现实人的现实需要出发来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符合实际而不会过高或过低,通过满足人的合理需要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性。满足人的需要以谋求利益认同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就事论事地解决,另一种则是超越性地解决。就事论事地解决,其效果只是暂时的,因为人们的思想水平等可能还是原地踏步,如果不加以引导,甚至可能会出现倒退现象;而超越性解决,就是在尊重现实性的基础上,引导人的需要,使其思想水平和认识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提高和升华。通过价值引导,使人实现由生命本质向超生命本质的跨越。

三、合理需要的满足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积极影响

(一)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实现社会公正

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促进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两个层面。从社会的维度看,满足人的合理需要对促进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这又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治标层面,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稳定是构建和谐社会最起码的要求,也是我们一直最为关注的问题。邓小平曾指出:“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11](P284)而满足人的合理需要对实现社会稳定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基础性作用。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归根到底都是由于统治者剥夺了农民维持生存这个最基本的合理需要的底线条件而造成的。在今天,如果不解决好这个问题,社会也难以长治久安。所以,要维护社会稳定,就一定要重视人的合理需要的满足,尤其是要重视满足社会弱势群体的合理需要。这就犹如经济学上的“水桶效应”,水外溢取决于水桶上最短的一块木版。换言之,社会风险最容易在承受力最低的弱势群体身上爆发,从而成为危及社会稳定的一个巨大隐患。因此,重视弱势群体的合理需要的满足,尤其是重视低层次的生存需要的满足,对维护社会稳定具有更为重要的根本意义。

二是治本层面,有利于实现社会公正。相对社会稳定来说,社会公正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一个更高层次的要求。几乎每一种社会现象背后,都隐藏着人这样或那样的需要,缺乏对人的需要的思考,一个社会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公正。要实现社会公正首先要关心的就是应该满足社会成员的哪些合理需要,满足到什么程度。应该针对目前已经达成的合理需要的共识,尽可能最大限度给人们的合理需要以满足,做到这一点,这个社会才称得上是好的社会。要实现公正,就是要“结束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状况”,使“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使全体社会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人的合理需要,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不仅仅是需要,也是人的权利。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满足人的合理需要有利于实现社会公正。几千年的社会发展历史表明,凡是人的合理需要受到尊重并获得满足的时代,生产力就会获得很大的发展;反之,凡是人的合理需要受到压抑亵渎的年代,生产力发展就比较缓慢,甚至会出现社会发展的停滞。

(二)对促进个人发展有积极影响

“一般来说,人的合理需要得到满足,其积极性就会得到调动;反之,其积极性就会受到压制”。[17](P40-41)可见,人的合理需要得到满足对个人发展来说也有积极的影响,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可以改善人的性格结构。任何合理需要的满足,都有助于性格的形成。就拿安全需要来说,“担心、恐惧、害怕、焦虑、紧张、不安和极度不安,都是安全需要受到挫折的后果。同类的临床观察清楚地显示了安全需要得到满足后的相应效果,如焦虑及紧张的消失,具有安全感,对未来有信心、有把握,感到安全,等等。无论使用什么词语,感觉安全的人与终日觉得仿佛是在敌国做间谍者之间有着性格上的区别”。[18](P49“)从需要得到满足后产生的这些直接的性格方面的结果再进一步,就是这样一些普遍性的特征:仁慈、慷慨、无私、宽宏大量(与偏狭相对),沉着平静、愉快满意以及其他诸如此类的品质。这些品质似乎是一般需要满足的间接后果,即不断改善的心理生活状况的间接后果”。[18](P78-79)

二是可以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当人的合理需要越来越多地得到满足,“也是心理健康水平在不断地提高。很明显,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条件下,一个安全、归属、爱的需要得到满足的人,比安全和归属需要得到满足,但在爱的感情上遭受拒绝、挫折的人更健康。假如除此之外,他又获得了尊重和赞赏,并且进而发展了自尊心,那么他就会更进一步地健康、更加自我实现,成为更加丰满的人”。[18](P50)

三是可以改善人与周围的关系。前面我们分析过,人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的实现和满足常常要依赖于他人和环境,而自我实现的需要可以相对独立于他人和环境。人的需要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性的需要,它的满足只能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才能实现,满足人的合理需要可以改善人与周围的关系。用马斯洛的话归结,就是可以使人做“更好的公民、邻居、父母、朋友、爱人;更加民主化,更少权威主义;更少无缘无故的敌意,更多的善意,对他人更有兴趣,更容易与他人趋同”等等。[18](P58)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3]苏彩和,赵士发.试论需要与合理性问题——探寻深化价值哲学研究的理论生长点[J].学术研究,2001,(5).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5](英)莱恩·多亚尔,伊恩·高夫.人的需要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6](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

[7]古希腊罗马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8]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0](日)岩佐茂.环境的思想[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

[1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2](英)莱恩·多亚尔,伊恩·高夫.人的需要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1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4]列宁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15]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6](捷)奥塔·锡克.经济-利益-政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17]吕会霖.新世纪思想政治工作[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8](美)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利益价值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7:56
论确认之诉的确认利益
研究生法学(2020年6期)2020-04-13 07:59:46
“政治攀附”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2
“政治不纯”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2:50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当代陕西(2018年24期)2019-01-21 01:24:06
一粒米的价值
环保从来就是利益博弈
能源(2016年3期)2016-12-01 05:11:17
“给”的价值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
中国卫生(2015年1期)2015-11-16 01:05:36
利益链与新垄断
中国卫生(2014年10期)2014-11-12 13: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