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月红
作者:重庆市彭水县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主任
重庆市委、市政府将渝东南武陵山地区的黔江区、石柱县、秀山县、酉阳县、武隆县、彭水县6区县(自治县),约1.98万平方公里范围定位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与重要生物多样性保护区,武陵山绿色经济发展高地、重要生态屏障、生态民俗文化旅游带和扶贫开发示范区,全市少数民族集聚区。彭水县要实现突出保护生态的首要任务,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并重,建设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宜业、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美好家园目标任务,路径实现必须选择低碳发展,笔者就此谈点浅见。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低碳发展战略,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加强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优化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和增加森林碳汇,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低碳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全市低碳发展探索经验并发挥示范作用。
坚持发展原则。要从我县属于贫困区县的县情出发,坚持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加快全县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
坚持创新原则。要坚持以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为支撑,把低碳发展建立在产业水平和产业层次提高的基础上。
坚持多赢原则。要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提高,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保护的和谐共赢。
经济发展质量明显提高,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低碳产业渐成体系,低碳社会建设全面推进,健康、节约、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逐步确立,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逐年下降。
抢抓契机打造低碳经济先行县,笔者认为应在“建机制、造氛围、突特色、抓重点”这十二字上下功夫。
一是成立由县长任组长、常务副县长具体领导、县级相关部门和各乡镇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彭水自治县建设低碳经济先行县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低碳经济先行县建设工作的协调领导。二是建立“县政府统一领导,低碳办综合协调、乡镇和县级相关部门分工负责,任务清单明确”的低碳经济发展长效工作机制。三是建立目标定制、任务分解制度和目标考核制度、工作调度及信息通报制度、公众参与及舆论监督等制度。四是设立县级低碳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建立和完善低碳发展管理工作体系,普及推广低碳技术,建设低碳机关、校园、社区、企业等示范项目,强化低碳知识的宣传普及和对各级领导干部的专题培训等。六是制定鼓励低碳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和限制高碳产业准入的激励政策,推动产业低碳化发展。
一是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报纸、广场大屏幕等媒体进行宣传,促进低碳知识和理念的普及。二是要在全县中小学开展能源资源国情教育,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营造全民低碳的舆论氛围。三是开展低碳机关、校园、社区、企业的创建和星级评选活动,加强示范引领,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四是以“家电下乡”为载体,普及推广使用节能产品,潜移默化地培养市民绿色、节能环保、低碳的消费理念。五是开展多种形式的低碳文艺宣传。六是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专题培训,促进领导干部对低碳经济知识的全面了解,进一步统一思想和步调,提高对打造全市低碳经济先行县工作的认识。
1.立足独特的资源优势,突出可再生能源特色
发展低碳经济,其核心就是能源的高效率和洁净的能源结构,而我县在打造清洁能源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是立足水资源优势,大力加强水电开发。我县是全市最大的水利能源基地县,水电可开发能力230万千瓦,有全市最大的水电站—乌江彭水电站。郁江、普子河等县内主要河流的梯级开发潜力巨大,预计到2015年,全县水电装机容量达到200万千瓦。水电清洁能源的大量使用,将切实改变我县“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彻底改变我县能源消费对外依存度高的不利格局,为发展低碳经济奠定良好的能源基础。二是大力发展生物质能。我县是农业大县,每年产生的秸秆大约在30万吨左右,加之荒山等可利用的薪柴约在10万吨左右,这些材料大多作为牲畜饲料和燃料得以消耗,如果能够集中供工业园区生物质热能电厂使用,不但可以解决其直接燃烧产生的废烟废气污染问题,还可以解决能源问题,产生更高、更有价值的效益。三是立足县城地利资源优势,大力推广水源热泵技术。我县属典型的中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特征,县城冬冷夏热的气候特点非常突出,必须采取保暖去热等措施。而地处乌、郁两江交汇处的独特地形,为使用水源热泵技术推供了与生俱来的先天条件。目前,乌江明珠酒店的水源热泵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因此,在乌、郁两江四岸的新建大型公共建筑中,理应大力推广和使用水源热泵技术。四是立足政策资源优势,大力推广沼气和太阳能。我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国家有大量的鼓励和优惠政策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其中发展沼气属于国债项目,国家按15 00元/口予以补贴,目前我县的沼气用户约为26 000户左右,根据发展计划,我县在“十二五”时期将进一步加大发展力度,预计到2015年,我县民用沼气用户将达到6 0000户左右,大中型沼气池将达到7 5户左右,将极大地解决农村和农民生活用能问题,进一步改善农民人居环境。推广太阳能热水器是“家电下乡”的重要内容,我县目前已有太阳能用户4000户左右,按照目前3000~4000/年的发展速度,到2015年,我县太阳能用户将达到20000户左右。
2.立足独特的生态和民俗优势,突出生态、民俗旅游特色
优化经济结构,降低一、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县正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加速推进、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迈进的重要历史时期,发展不够是最大的实际。如何做到低碳发展,既是机遇,更是挑战。立足独特的生态和民俗优势,实施“旅游兴县”战略,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和民俗旅游,无疑是应对这一挑战的重要抓手。我县有“巴渝新十二景之首”的“千年不变的美丽—梦中的阿依河”,有“集“剑门之雄,三峡之壮,峨眉之秀”于一江的高峡平湖叠珠翠—乌江百里画廊,有“休闲胜地,养生天堂”的天然氧吧—摩围山景区。这些景区以天然江河、自然风光、绿色植被为主体,是真正的原生态,是亲近自然、纵情山水、休闲怡心的天堂胜地;郁山古镇曾是渝黔湘鄂桂结合部约30万平方公里土地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创造了“彭水财富,甲于酉属”的辉煌和举世无双的“盐丹文化、黔中文化”。我县有苗族人口30余万人、占全市苗族人口的6 0%,是名副其实的“乌江苗都”。鞍子乡被重庆市政府授予“苗族文化之乡”称号。郁山古镇、鞍子苗寨是我县民俗旅游的重要支撑。
抓重点就是要抓住工业、建筑等重点领域,全面推进节能减排,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工业领域
一是要严把项目准入关。新建项目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准入条件和排放标准,要严格执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能评”和“环评”制度,对产能过剩行业坚持新增产能与淘汰产能“等量置换”或“减量置换”的原则,遏制低水平重复建设,防止新增落后产能。
二是要依法落实重点用能单位能源管理负责人备案制度和《重点用能企业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审查制度,强化企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工作。推动重点用能企业能源审计和节能规划编制、节能项目策划包装工作,提升重点用能企业节能能力。
三是认真开展建材、化工、矿产品加工等行业的能效对标活动和能耗限额管理监察行动,提高重点耗能企业的能源利用效率和管理水平。
四是积极推行入园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和节能技改行动,努力打造低碳经济示范园区。
五是强力淘汰落后产能。“十二五”期间,县政府动用税收、财政、金融、价格等手段淘汰县内82万吨落后立窑水泥和3000万匹页岩砖产能,促进全县工业转型升级。
六是组织实施重点节能工程。一要支持茂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建成了9000千瓦时的纯低温余热发电项目,利用水泥生产线摇头余热年发电8000万度;二要搞好工业园区热电联产项目规划,力争实现集中供热;三要推进机电系统节能。推广变频调速、永磁调速等先进电机调速技术,实施高效节能风机、水泵、压缩机系统优化改造,推广变频调速、自动化系统控制技术。优化电机系统的运行和控制,推广节能变压器,发展智能电网。
2.建筑领域
一是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完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激励机制,落实补贴、退税等激励政策。加快政府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的能耗监测平台和用能管理工作,大力推进建筑能耗统计、能源审计、能效公示以及能耗实时监管平台建设工作。到2015年,完成县城既有非节能建筑改造2.5万m2。
二是严把新建建筑节能准入关。加大监管力度,严格执行国家和重庆市的建筑节能标准,对新建建筑实现从规划、设计、施工到验收全过程执行建筑节能标准的监督管理,力争新建建筑节能5 0%标准执行率达到100%。
三是大力推广绿色建筑和成品住宅。建立和完善绿色建筑标准和技术体系,积极推广绿色建筑,力争2015年成品住宅所占的比例达到5 0%。
四是推进新型墙材的规模化应用。重点发展生产能耗低、性能优良、符合建筑节能要求的部品化、绿色化、低碳化新型墙材,形成以节能型页岩空心砌块、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多孔砖(砌块)三大墙材为主的自保温技术体系,推进节能、安全、耐久性能好、综合造价低的墙体自保温技术体系的规模化应用。到2015年,新型墙材在新建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的应用率达到80%以上。
五是推广普及节能家电。加大对现有高能耗空调的改造力度,提高空调系统的自动化控制水平,加大对节能照明灯具、节能空调和其他家电的普及推广力度。到2015年,全面普及节能照明灯具,节能空调的普及率达到5 0%,其他节能家电普及率达到5 0%。
六是推广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在靛水新城推广普及太阳能一体化建筑、太阳能集中供热水工程,建设与建筑物一体化的屋顶太阳能并网光伏发电设施,以公益性建筑物为试点,逐渐推广到其它建筑物,在农村和小城镇推广家庭用太阳能热水器。积极推广水源热泵技术,对乌郁两江两岸的宾馆、酒店、医院、学校等具有冷热需求的建筑,全面实施水源热泵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