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祺, 任得元, 王青宁, 问建军, 方大凤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 杨凌712100)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文化意识的全面进步提升,极大地促进了学院环境文化建设的发展。学生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环境,它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审美情趣和生活质量。环境文化可以说是人类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在大地上的投影,是人们实现梦想的途径[1]。评价一个学院环境文化规划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准是看规划方案能否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教师、游客、艺术作品、书本及非常规活动的即兴交流。只有当校园环境规划具备能够激发好奇心、促进随意交流谈话的特质时,它所营造出的校园氛围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内涵[2]。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学校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综合能力的功能应大于其传播知识的作用,这就对学院环境文化建设提出了更新的要求。良好的校园环境有利于改善和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陶冶情操、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3]。本文以我院旅游与管理分院为例,提出用微缩景观牵头,探索旅游学院环境文化建设的特色路径。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由原陕西省农、林、水三所中专学校合并而成,自然形成南、北、西三个校区。经过多年建设,虽然面积有所增加,但三校区办学的格局基本未变。在环境文化建设上,立足分散实际,在满足教学功能的前提下,把校园环境建设成为“六化并蒂”(绿化、美化、彩化、亮化、香化、净化)、分院文化底蕴深厚、专业学科特色鲜明的园林式生态校园。
理念文化是学院传承创新的灵魂,既是高职发展过程中的理论总结,又需要不断地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升华。①发展目标:科学实施百县千企联姻工程,努力建设全国一流职业大学。②校园精神:照准目标,矢志不渝。③校魂:务实创新,合作共赢;校旨:裕德强能,安家报国;校训:致用以学,行知并进;校铭:内方外圆,严己宽人。④校蕴:农林之本,上善若水。水是生命之源,也是发展农业、林业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农林水有着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4]。
根据现有校区功能布局,构建“一馆四区九圈十三组群”文化框架。①一个综合展馆,以展示学院的辉煌成就和历史文脉。②四个文化区:分别为南校中心区、南校北区、西校区和北校区。其中,北校区文化区域以经管分院、旅管分院和继续教育与培训学院专业为背景,融合公共课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集中展示我国社会科学文化内涵,附带两个文化圈子(旅游文化圈、人文管理文化圈)。③九个文化圈:即学院综合文化圈、广场综合文化圈、文体综合文化圈、水韵文化圈,农林文化圈、正禾(饮食)文化圈、医药文化圈,旅游文化圈和人文管理文化圈。④十三组院系文化群:力求突出各自专业特色并形成活动中心。
以山川河流、历史人物等对楼宇道路命名,既充分体现了道法自然、路为人创,胸怀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之理念;更契合了“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优秀传统文化核心。①北校区楼宇:新旧大楼分别以校训“致用以学,行知并进”中的行知、致用命名,体现高职教育特色。新大楼为行知楼,体现旅游行而方知天下事之理念。旧大楼为致用楼,取人文管理知识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之意,而要禁忌空对空。图书馆命名乐学楼,取“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之意。原培训中心命名修远楼,取意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亦含有继续教育与培训包括远程教育和终身学习之义。②北校区道路,南北大路:西为周秦路、东为汉唐路,中为复兴路。周秦汉唐,为中国历史上最为强盛的时期,复兴寓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寓意着学院建设全国一流职业大学的宏伟志向。东西大道:从南向北以中国划时代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命名为孔圣道、中山道、润之道。
旅游学具有鲜明的应用型特征,因之被赋予理论与实践教学并行的使命。旅游教育是一种持续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它需要在市场需求驱动下,通过设置、调整实践教育目标和模式来进行教学,以满足不断发展的旅游业需要[5]。结合校园环境改造,构筑应用型教学实践平台,将理论传授掌握为主变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学习以课堂为中心、授课以教师为中心、内容以教材为中心的模式,向以室外课堂与社会联系为中心、讲授以学生分类分层为中心,内容以旅游经济发展为中心的方向转变[6]。
人性化设计逐渐引起设计师及社会各部门的重视,反映在环境景观设计的创作理念上,就是在考虑技术与艺术结合的前提下,关注使用者的生理、心理、情感需求,使室外环境充满人情味与生命气息。这就要求设计既要在功能设施上讲究科学,充分满足师生的生活需求,又要通过设计把“物”升华成一种“精神”,将景观环境要素与“人”有机和谐地结合起来,使环境景观设计真正成为精神与物质结合的、贴近生活的、陶冶情操的环境艺术。配置各类设施以满足师生的活动需求,考虑到日照、遮阳和通风等因素,使场所可以保证师生心理、生理上的舒适。人性化情感的灵魂在于随处可见的感人细节,经过精心设计的细节或许不那么醒目,但其匠心独具让人为之感动[7]。
参与型教学的目标就是使学生自觉参与各种文体活动和劳动生产,这会使学生拥有更强健的体魄、更健全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并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影响人们的情绪,提高其文化素养。高职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室外环境也应当重视其本身的丰富多样性及方便可达性。①为单独或两三人提供进行体育运动的专享空间,如轮滑天地等。②通过情趣小品设计,如设置一组“扳手腕”的雕塑,师生为之触动,也可就地展开运动。③林中的空隙分别为青年学子提供如街舞、户外展示、英语交流等空间,在不同的时间段又可为不同的学生社团提供潜在的活动空间[8]。
微缩景观是旅游业共同采用的景点产品模式,具有微缩、密集、跨时空、非自然等性质。由于是按原景的一定比例缩小,故给师生带来了与原景相比较的视觉上的差异,使人耳目一新。作为人造的微缩景观,不能将原来景观及其周围的环境和氛围完整地再现出来,这是其不足。所以,新颖和独创就成了微缩景观的生命力所在[9]。
微缩景观艺术是以山、石、水、土为主要材料,把无生命的物质变成与人类欣赏心理、美学以及旅游相联系的人文艺术品,这些微型的山恋石峰,泉瀑溪地,同时也是构成旅游景观的一个重要载体。微缩景观压缩人们从梦想到现实的距离,它通过压缩尺寸来改变理想世界的尺度,复制出世界的本质。好的创意正是一个真正的景观设计的开始,使历史人文景观与周围环境协调,也符合师生的审美情操及心理要求,这样才能被师生所接受,才能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10]。
旅游拟态环境是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旅游地信息的选择、加工和报道,重新加以结构化的环境形象,它并不是客观环境的再现,而是一种“象征性的环境”。其核心表征就是旅游标示物,既是旅游地旅游审美文化的标性“感性实体”,又是已经客观化和符号化的吸引物。它的产生可能是一个历史事件、一个历史人物的活动、或文学艺术作品的描述,往往具有历史性、构造性与艺术性等特点。它的原型可能是简单的、世俗的、寻常的,但是由于人们在原型上附加了另外的“意义”,使这个寻常之物变得不寻常,成了具有深化表征的特点[11]。
微缩景观设计的重点应是文明高雅、贴近自然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旅游景观,为 “两个文明”建设服务。①其创作的目的和要求是满足师生高层次的精神需求。②讲究布局和谐,突出陕西风情特点,做到文化高品位、工艺高质量。③力求“返朴归真”、“贴近自然”的旅游景点,只有那些不存在人为破坏和“开垦”的地方,才是最吸引人的去处。只有规划设计得独具匠心,亦能产生与天然景观异曲同工之妙,吸引师生的注意力[12]。
探寻微缩景观的成功之路并没有一条捷径可走,也无一种完全可供借用的标准模式。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出奇创新,不断地探索—实践—再探索,这恐怕是一切成功者的必由之路。在行知楼南侧、北侧及其楼间统一部署微缩景观,分为三个功能区(见图1)。采取三种形式:①置石题字(书法体),以名会意。②置石剖面线刻,以简易绘画寓意。③逐年根据教学实训,安排布设代表性微缩景观,并可以采取不同的材料。
图1功能分区图图2文化展示区效果图
对西南侧樱花林平地进行景观改造,以大门为视角观赏点,以行知楼为背景,以两侧乔木行道树为夹景,以绿篱围合的陕西地图地面雕刻为构图中心,自然点缀三秦大地有代表性的微缩景观,以花坛群组为主景,错落布置草坪、花卉和灌木三个植物层次,以很好衬托行知楼,同时花坛间也可布设微缩景观(见图2)。
充分利用东南侧起伏有致的L型绿地,以草坪为基调,以西南角假山上微缩的延安宝塔为背景,围绕宝塔随机布设园路、台阶和汀步,以“三秦明珠”铺装广场及其抽象雕塑为构图重心,周围自然布置陕西代表性微缩景观,并辅以低矮型花灌木相得益彰(见图3)。
把两栋楼之间的天桥看作为黄河大桥,在楼基周围草坪上,以自然流畅的花卉与沙砾形成旱溪景观,并尽可能错落有致地设置水体类名胜微缩景观(见图4)。充分利用楼北侧起伏坡面,形成五级飘舞色带景观,并尽可能随行就势设置山体类名胜微缩景观(见图5)。
图3休闲娱乐区效果图图4俯瞰观赏区效果图1图5俯瞰观赏区效果图2
站在风景园林、旅游管理与历史文脉的多维角度,客观审视北校区旅游与管理分院环境文化建设改造方案,具有四大特色:①是学院党政领导高瞻远瞩、准确定位,并始终把道路系统的通达流畅放在第一位,景观框架轮廓清晰。②充分利用楼基周围绿地空间,并顺应地势妥善安排三组功能区,随机错落布局陕西有代表性的微缩景观,营造浓郁的旅游文化氛围,自然激发学生学习情趣。③紧密结合旅游实践教学需求,在模拟的三秦大地上进行微缩景观的系统布设,既注重人性化细节,又注意尽可能让师生进行激情互动参与,达到即兴交流的目的。④立足旅游与管理分院的教学特色和景观需求,展现旅游文化要素和职业能力要求,既是学院实施百县千企联姻工程的高度浓缩展示,又是推进学生顺利就业的一个文化景观舞台。
旅游人才培养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旅游与管理分院环境文化建设独辟蹊径,在满足师生学习和生活的校园环境景观的基础上,从旅游专业教学实践出发,将艺术美学价值与旅游拟态标示融为一体,以系统构筑陕西代表性的旅游微缩景观为主线,如同珍珠镶嵌的亮点,散布在教学楼周围,并力争凸显环境文化建设的实用性、参与性和人本性特色,既满足旅游专业学生课程实践教学的需求,又能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13]。随着旅游学院环境文化特色景观的建设,陕西的旅游教育将更趋科学完善,必将进一步促进陕西旅游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 罗维安.环境景观设计与人类心理的融合[J].中国集体经济(下半月),2007,(12):194.
[2] 许飞进,刘建平,张守国.上饶职业技术学院环境景观规划设计方案研究[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2005,(6):60-63.
[3] 陈水华.新世纪校园环境的塑造-以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景观为例[J].南方园艺,2013,24(5):45-48.
[4] 陈 祺.农林职业院校环境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以杨凌职业技术学院西校区环境改造为例[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3(1):78-82.
[5] 何建伟,赵新建,章 牧.旅游管理应用型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5):79-85.
[6] 何建伟,章 牧,钱 锋.旅游学科三学期制创新研究与探索[J].管理学刊,2010,(3):74-78.
[7] 全惠民.建筑室外环境景观人性化设计初探[J].艺术评论,2009,(1):96-99.
[8] 吴晓华.基于教育功能分类的大学校园环境景观设计探讨-以湖州师范学院校园环境景观设计为例[J].规划师,2010,(5):68-71.
[9] 王晓云.微缩景观简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6):94+封3.
[10] 戴 腾.微缩景观文化的美学价值初探[J].现代园艺,2011,(11):101-102.
[11] 陈昌茂.论旅游美的审美对象[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2):29-33.
[12] 李湘洲,王 伟.旅游人造景观建筑刍议[J].新建筑,2000,(6):24-26.
[13] 偶 春,姚侠妹,姜双林,等.校园外环境景观与园林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相关状况分析[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0(3):9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