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业发展视角下实现收入倍增计划路径探究

2014-03-28 06:07周振禹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第三产业服务业劳动

周振禹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个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核心指标。要实现这一目标,任务非常艰巨,必须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而这其中第三产业的崛起及其重要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发展服务业成为促进经济增长、实现收入倍增计划的一个重要利器。

一、服务劳动创造价值辨析

(一)服务劳动创造价值相关综述

服务劳动的特点是,劳动者以其创造的效用直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在创造某种效用的时候,虽然耗费了物质资料和活劳动,但是,大多不凝结在某种实物上,没有物化的结果。例如,旅店业的劳动者为接待旅客住宿,付出一定的物质消耗和活劳动的消耗,使旅客的需要得到了满足,但没有留下任何实物。这是典型的服务劳动表现。一部分服务劳动,在为消费者提供服务后,物质消耗和活劳动消耗也物化在一定的实物上,但不表现为实物产品的售卖,而表现为一种劳动交换活动。比如成衣店为顾客加工衣服。

目前学术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以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能为资本带来利润的劳动的定义来衡量,认为服务业的劳动能带来利润,所以服务业是生产劳动。另一种是以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的一般规定为基础,坚持直接从事物质生产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因而服务业的劳动不是生产劳动。

国内一些著名学者的观点:蒋学模(1996)教授认为,“一切生产商品的活劳动,包括生产物质产品、精神产品和服务产品的活劳动,都能创造价值,都是价值的源泉。这样,现代市场经济中一二三产业部门在创造国民收入和国民生产总值中的地位和作用,就可以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从根本上得到了科学的说明。”李江帆(2001)教授认为:第三产业生产各种服务产品,而服务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即非实物使用价值。只要服务产品是为了交换而生产的,它作为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就是商品,就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服务产品价值的质的规定性,就是凝结于服务产品的非实物使用价值上的得到社会表现的抽象劳动。既然服务价值是服务产品的生产的劳动力耗费的单纯凝结,它当然是第三产业劳动者创造的,并非从任何别的领域转移或再分配过来的。胡淑珍、于渝生(2000)以及张卓元(2001)认为“大量的第三产业劳动,包括过去认为不创造价值的从事商业买卖劳动、金融劳动、教育劳动、经济部门和行业管理劳动等,都应视为创造价值的劳动,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予以扩充和发展。”萧灼基(2001)教授认为,“如果把第三产业中的大部分劳动,例如金融保险、文化教育、旅游等产业的劳动,排除在生产劳动之外,创造价值的劳动就会越来越少,社会上依靠剩余劳动生存的人就会越来越多。这既不符合实际情况,又会损害第三产业劳动者的积极性,影响第三产业的发展。”程恩富(2001)教授认为,“现代社会包括我国在内已经在第三产业的名下将服务业的收入计入国民生产总值。服务业的劳动也是生产性劳动已得到确认。”“从事劳动力商品生产的服务劳动是创造价值的生产性劳动。直接涉及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的生产和再生产的部门,除了包括上述有关人们生活的生产性部门以外,还包括医疗、卫生、体育、美发、美容、沐浴等等。”国内大多数经济学家似乎都持类似于上述的观点,都认为服务劳动创造价值。

也有一些学者认为,服务劳动并不创造价值。高鸿业教授、吴易风教授等认为并不是所有的服务劳动都创造价值。但他们只是坚持了马克思的分析,而未能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解释现代市场经济中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大这一现象。郭小鲁(2003)认为服务劳动本身不能独立形成价值生产,但服务劳动可以具有交换价值,而且服务劳动的交换价值与物质产品的生产力水平成正比,即与物质形态的商品价值成反比。笔者以为,服务劳动能够创造价值。

(二)服务劳动是创造价值的

按照劳动价值论观点,如果服务要具有价值,首先,服务劳动产品要具有使用价值。服务或服务劳动产品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与物质形式的使用价值不同的是,它可以不表现为商品价值的物质载体,使生产和消费同时发生。学生在学校获得知识,知识可以视为使用价值,这种使用价值虽然不可触摸,但是实实在在能感受到的东西。通过受教育而获得了知识,增长了才干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使用价值,或者说是一种增加了的人力资本。

其次,服务劳动产品也具有价值。因为生产这类产品同样需要花费一定的人类劳动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服务劳动是社会劳动。马克思指出:“服务本身有使用价值,由于它们的生产费用,也有交换价值”(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116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有交换价值是由于有价值的存在。这些服务劳动产品并不一定以实物形式表现出来,但通过价格将两者联系在一起,反映了服务劳动提供者和接受者之间的经济关系。由于服务和服务产品都由社会劳动创造,因此都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三)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就业率、提高居民收入

中国现行对服务业的分类和核算方法是在2004年经济普查以后建立起来并延续至今的。2004年的经济普查大大改变了我国长期以来对于服务业产出核算不足的局面,重新对服务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进行了考察。从2004年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服务业(基本等同于国内生产总值核算中的第三产业)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就不断上升,其所占比重从2004年的40.4%提高到了2009年的43.4%(2010年和2011年第三产业比重有所下降,为43.1%)。现代市场经济中,第三产业(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大,许多发达的工业化国家的GDP中,第三产业已占到50%甚至60%以上。

1.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的增长。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首先,表现在服务业对GDP的贡献率上。2002年,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1.47%,2004年达到高峰为44.4%,2012年为44.6%。从图2中可以看出,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处于上升趋势。在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第三产业量也在逐年增加。

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还低于第二产业,主要是工业的贡献率,但二者的相对差距在缩小。其次,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还表现在服务业对GDP增长的拉动上。从图3中可以看出,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2002年为3.4%,2004年为4.1%,2007年达到最高为5.94%,2012年下降到3.48%,原因主要是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所致。相比于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服务业尽管仍处于弱势,但二者的相对差距趋于缩小。可见,服务业对经济增长日益重要。

2.发展服务业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2008年的经济危机冲击着中国的市场。大多数低端的服务业破产,所以第三产业的增长率在下降。2009年国家投入4万亿到市场刺激经济,所以第二产业在之后有较高的增长。如图4从图上可以看到虽然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增长率总体在下降,但是总量还是增加的,同时,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增幅趋势大体相同,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其收入增长率都为正,则收入都在增加。

图4 国民经济中三次产业同比增速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率的对比(2002-2012)

二、实现收入倍增计划的服务业发展观演变

(一)党指导经济发展的思想演变

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大力发展服务业和中小企业,增加就业创业机会。”“加快发展服务业。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建立公平、规范、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探索适合新型服务业态发展的市场管理办法,调整税费和土地、水、电等要素价格政策,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积极发展旅游业。拓展服务业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推进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推动特大城市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小型微型企业。”“完善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和服务业发展的税收政策。”“扩大金融、物流等服务业对外开放,发展服务外包,稳步开放教育、医疗、体育等领域,引进优质资源,提高服务业国际化水平。”“深化两岸经济合作,落实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促进双向投资,加强新兴产业、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合作。”

十八大报告中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合理布局建设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

十六大中仅指出要提高服务业比重,十七大中已经具体到要如何提高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以及其带动经济发展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的重要性,十八大则提出,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等的带动。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国家对于发展服务业的重视程度以及其本身的内在价值。

(二)产业结构调整

转变发展方式的主要方向是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根据中央的战略部署,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优化产业结构作为主攻方向,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推动企业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联合和战略性改组,提高产业集中度,促进产业层次从低端走向中高端。这其中很重要的一点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现代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我国服务业发展水平整体较低,因此,应大力发展我国现代服务业,不断提高服务业的水平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同时,在不断加强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加快发展现代综合物流运输体系,使产业格局逐步趋于全面合理和成熟。

(三)提高劳动者素质

在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化时代,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内在地要求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改变过去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的发展模式。发展服务业要求其工作人员的素质提高。如金融、邮电、物流等行业对专业性人才的需求量较大。现代服务业是以“人”为本的行业,竞争力的核心是人才。我国现代服务业既是一个新兴的经济增长点,也是一个起步较晚、整体发展水平较低、专业人力资源稀缺的新兴行业,与发达国家乃至部分发展中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服务业总体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低,对高素质从业人员有着迫切需要。因此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关键不在于先进的装备以及先进的技术,而是需要一批拥有专业知识、专业精神和专门技术的高层次管理型人才和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此,就必须加快发展教育事业,培育高科技人才高级管理人才各种高素质劳动者,实现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人才支撑。提供了人才便有了供给,能够补充缺失的劳动者职位。另外,发展教育也必将提供就业岗位。对于收入倍增无疑是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实现收入倍增计划的服务业发展方式新路径

第一,大力调整服务业结构,提升整体素质

改造传统服务业,运用现代电子和网络技术,改造和革新传统服务业,使之由原先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转变为技术、劳动密集型行业,从而提升传统服务业的生产率,使之对服务业增长、经济增长作出更大贡献。优先发展现代金融、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等新兴服务业,拓宽电子信息技术应用领域,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金融、证券、保险、商贸领域的电子交易,大力发展远程教育、远程医疗和网络办公等。积极发展旅游、文化、体育等行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发展咨询、法律服务、会展服务、科技服务业,提高服务水平和技术含量。积极培育和推动城市社区服务业、农村服务业的发展。

第二,加大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

依据国家产业政策完善和细化服务业发展指导目录,从财税、信贷、信息、土地和价格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政策体系。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大对服务业的投入力度。

第三,注重服务业的人才培养,提升服务业的竞争能力

服务业是以“人”为本的行业。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服务业的经济增长的效应,应该加快各类服务业人才培养,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提升服务业的竞争能力。对于现代服务业所需要的高端人才,可以通过高校和科研院所来培养,吸引和聘用海外的优秀人才,可以利用专业机构加强传统服务业从业人员的职业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和管理水平。

第四,改革收入分配制度

正如前述实证分析所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农村居民纯收入的增长率与第二产业增长率成反比,其中原因可能来自于收入分配制度的不完善。必须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调整不合理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这样在提升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同时,也提高了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对于刺激服务业的发展是极为有利的。刺激了服务业的发展又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提高就业率以及进一步的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以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在相互促进的进程中逐步完成收入倍增计划的宏伟目标。

[1]程恩富.深化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论认识[N].光明日报,2011-09-25.

[2]韩玉军.国际服务贸易——理论模型与实证分析[M].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1999.

[3]黄亚男.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状况研究[J].现代商业,2010(20).

[4]谷书堂.社会主义经济学通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5]蒋学模.现代市场经济下如何坚持和发展劳动价值学说[J].经济学动态,1996(4).

猜你喜欢
第三产业服务业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热爱劳动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增长2.9%
服务业:从一二三到三二一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增长6%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一季度第三产业增速明显下滑
2014上海民营服务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