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枣庄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物流中心 王 翔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快速扩张,各类产品的更新换代周期逐渐缩短,城乡废旧物资的数量也不断增长,随之而来的是城乡废旧物资回收处理的巨大市场需求,但是我国的城乡废旧物资回收处理体系却并不健全。
针对这一情况,2011年10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建立完整的先进的废旧商品回收体系的意见》(国办发[2011]49号,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建立完整的先进的回收、运输、处理、利用废旧商品回收体系,促进废旧物资的回收再利用。有能力的大型企业应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提高自身废旧物资回收的组织化和规模化程度,参与废旧商品回收体系的建设。
煤矿矿区由于技术更新、产品换代、设备报废等原因所产生的大量废旧物资是城乡废旧物资的重要来源之一。某矿业集团有限公司专门成立了一个中心再生资源管理部门负责该集团公司旗下各矿区的废旧物资回收处置业务。该部门根据矿区单位分散、废旧物资多而杂的实际情况,采用网络的形式构建起矿区废旧物资回收处理网络,实现矿区废旧物资的有效回收与再利用,并取得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采用社会网络的理论视角,对该回收处理网络的形成及运作方式进行研究,既可以为我国矿区废旧物资回收处理工作提供有益的经验,也可为我国废旧商品回收处理体系的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该中心再生资源管理部门的废旧物资回收处置工作虽然是在自发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网络结构,但背后却隐约可见社会网络理论运作的逻辑。
这里的社会网络是指基于网络行动者的一系列社会联系或社会关系,其相对稳定的联结模式构成了一定的社会网络结构。网络行动者在此网络结构框架内进行知识、信息、设备、资金等资源的交流,形成内部稳定的社会资源循环结构。
而采用社会网络分析中的“结构洞”理论[1]可以分析该网络结构的特征,并论证再生资源管理部门这个网络的中心行动者存在的合理性。美国社会学家罗纳德·博特的“结构洞”理论指出,社会网络中的某个或某些个体和有些个体发生直接联系,但与其他个体不发生直接联系或关系间断的现象,从网络整体看好像网络结构中出现了“洞穴”[2]。处于网络中心位置的行动者,可以借助“结构洞”来增强自身的信息收益和控制收益。这种“结构洞”就像一个缓冲器,使具有非重复联结关系的网络行动者向网络贡献的利益可以累加,而非重叠,从而提升自身网络的整体竞争能力。
社会网络理论及结构洞理论对该矿区废旧物资回收处理网络具有很强的分析能力,使用该理论可以较好地分析该网络结构背后的逻辑运行路径。
图1 市场客户端“结构洞”示意图
从图1中可以看到,该矿区废旧物资回收处理网络总共包括四个网络行动者,分别为:中心再生资源管理部门、纪检监察部门、矿区各单位和市场客户。
该再生资源管理部门是整个网络的中心行动者,是专门成立以进行各矿区单位废旧物资回收处理工作的职能部门。它负责矿区废旧物资的鉴定、回收、调运、分解、调剂利用、出售处置等业务工作,是联结矿区各单位及市场客户的纽带[3]。
纪检监察部门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集团公司的纪检监察部门,另一部分则是本单位的纪检监察部门。纪检监察部门负责对整个网络结构和网络行为的监督检查,以及时矫正违法、违规行为。
矿区各单位则是各类废旧物资的生产单位,由于技术更新与产品换代,它们淘汰及闲置了部分废旧设备等物资,这些废旧物资成为在整个网络中流动的重要社会资源。
市场客户是那些投标购买矿区废旧物资的企业或个人,他们在网络结构链条中处于末端,并被禁止与矿区各单位发生直接的联系,以防止矿区各单位私自处置废旧物资,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图2 矿区废旧物资回收处理网络结构图
从图2中我们可以看到,整个回收处理网络中存在着三对关系。
第一对关系是再生资源管理部门与各矿区之间的关系。这对关系包括三个部分,一是矿区各单位将废旧物资处置情况上报该中心再生资源管理部门,该部门对上报的废旧物资进行鉴定与统计分析,以确定废旧物资的品种、质量、数量、价格等;二是矿区各单位向再生资源管理部门申请废旧物资的自用和调剂利用,该部门则根据情况进行审批和调剂;三是再生资源管理部门将废旧物资进行处置后产生的账目与矿区各单位进行核算,保证财务往来的清晰准确。
第二对关系则是纪检监察部门对矿区各单位及再生资源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这里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纪检监察部门对矿区各单位的检查督导,防止矿区各单位私自与市场客户联系而向其出售废旧物资;另一部分则是对再生资源管理部门的网络行为进行监督检查,防止违规、违纪行为发生。
第三对关系则是再生资源管理部门与市场客户之间的关系。再生资源管理部门在摸清矿区废旧物资情况的基础上,合理定价,将废旧物资出售给符合资质的回收企业及个人。
从图2中可以看到,再生资源管理部门、矿区各单位及纪检监察部门相互之间会发生直接的工作与业务联系,不存在“结构洞”。但市场客户这个网络行动者则只与再生资源管理部门发生联系,与其他两个网络行动者之间不发生直接联系,而是通过再生资源管理部门来进行间接的联结,市场客户这一端在整个网络中形成了一个“结构洞”[4]。
从图1中可以看到,这个“结构洞”的存在,实际上是以该中心再生资源管理部门作为网络中心行动者与市场客户发生经营关系,并切断矿区各单位与市场客户之间的直接联系,避免矿区各单位私自与市场客户之间发生业务关系而私自处置废旧物资,从而有效地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作为网络中心点的再生资源管理部门,利用此“结构洞”来增强自身对整个网络的控制能力,以提高信息收益、经济收益和控制收益。
各矿区单位则通过再生资源管理部门将自身经营链条有效延伸到市场客户端,既利用了该部门的专业处置能力以增加经济效益,又有效避免了市场经营风险,节约了经营成本,提升了竞争能力。这个“结构洞”的存在,使再生资源管理部门与矿区各单位之间实现了“双赢”,并使整个网络结构达到一个稳定的平衡状态,从而使整个网络在较高强度的竞争能力下稳定而有序地运行。
从图2中可以看到,该网络结构基本上是封闭的,资源流向是单一的,也缺乏与外界的资源交换与交流。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意见》指出,有能力的企业应将废旧物资回收业务向周边城乡进行拓展,探索与城乡废旧物资回收网络的有效衔接。再生资源管理部门似乎可以探索与地方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合作来构建一个面向城乡废旧物资的“结构洞”,将自己的经营链条与地方再生资源回收企业相连,从而将经营链条的末端指向城乡废旧物资,以此来扩张自身网络结构的边界,以期达到经济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未来可以预见,与周边城乡废旧物资回收处理网络的有效衔接将为该矿区废旧物资回收处理网络注入“新鲜血液”,从而持续提升自身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5]。
该矿区废旧物资回收处理网络在自发形成的基础上,构建起一个有效的废旧物资回收处理网络。矿区废旧物资成为该网络中的主要社会资源,同时纪检监察的力量则在网络中扮演“清污”者的角色。该网络在市场客户端形成了一个“结构洞”,通过再生资源管理部门,有效地延伸了矿区各单位的经营链条,并通过统一的回收处置,形成了较强的市场竞争力,这也为再生资源管理这个年轻部门的存在提供了合理性的解释[6]。
然而,该网络也存在一定的封闭性等不足之处,未来需要探索与周边城乡废旧商品回收处理网络之间的衔接,以增强自身网络的资源交换水平,从而提高该网络的竞争力与生命力。
[1] 罗纳德·博特:结构洞:竞争的结构[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2] 聂磊:结构洞理论分析——解析《结构洞:竞争的社会结构》[J].群文天地.2011(8).
[3] 金涌,冯之浚,陈定江.循环经济:理念与创新[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10(07).
[4] 冯慧娟,张继承,李华友.废旧物资回收市场组织运作现状的分析[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7(04).
[5] 朱海伦.金融风暴中循环经济的一个悖论——论保护废旧物资回收利用体系政策[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09(01).
[6] 杨春平.发展壮大循环经济的战略思考[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