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智华
摘 要:毕业生走出校门首先面临的是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然而许多用人单位抱怨,费尽周折招不到自己所需人才。本文对近几年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及用人单位招聘人才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明晰了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高校如何培养单位所青睐的人才这一问题做相应探讨,为求职者和高校人才培养给予参考、借鉴。
关键词:就业视觉;大学生;综合素质;创新研究
0 前言
高校如何培养用人单位青睐的人才,缩小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社会职业要求之间的距离,促使大学生顺利就业,是时代、社会、学生以及家长赋予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也是当代高校的责任。
1 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1 大学生对用人单位的人才要求不了解
据调查,大约四分之三的学生并不了解用人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在当今社会,虽然人们一直强调就业实行双向选择,但在就业问题上,人才招聘市场决定了大学生相对企业处于弱势的局面,企业的招聘人才标准成为大学生择业的参考标准。面对如此情况,学生必需对市场做科学系统地分析,对未来希望从事的行业、职位的信息加以关注,甚至对目标企业的发展前景、企业的性质文化等也要了解清楚,这样择业才能有的放矢,明确自己该“秀”哪方面才能提高求职成功率。若能够正确估量自己,明确自身与企业所需人才的差距,及时调整择业期望值,以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在就业初期将受益匪浅,相反则会导致他们在求职乃至工作过程中屡屡碰壁。
1.2 大学生就业期望与现实存在差异
近年来,多数大学毕业生虽然改变了以往一些就业观念,但就业期望值高这一问题仍然存在。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的期望值较高,认为自己拿到了大学文凭,就应该有个体面的像样的工作。有这种想法也无可厚非,但是一些毕业生不愿参加或从事普通的一线工作,一心想要找到工作环境好、薪水高等条件优越的工作。而这些好的工作要求也很高,应届毕业生往往不能满足要求。据调查,在职业价值评价方面“个人才能发挥”(43%)高于“经济收入高”(31%),但在实际选择职业时大学生首先考虑的则是“薪酬和待遇”(47%),明显高于“自我价值实现”(24%)和“爱好特长”(16%);调查还显示,在选择就业单位方面,首先考虑把乡镇企业和私人企业作为其就业单位的大学毕业生只有1%和2%,在对河南籍大学生调查时,60%多的学生选择留在郑州,20%多的选择其他地级市,只有不到10%考虑回到乡镇去。可见当代大学生对追求“发挥个人才能、专业对口和兴趣爱好等”理性认识很清楚,但面对现实的生活,则表现出更多地追求职业中的“优越待遇”,就业趋向非常突出。
根据上述两个原因,不难看出为什么一个村官的岗位就有成千上万应聘者前去竞争。 一部分应聘者是对村官这个岗位人才的要求不了解,盲目参加应聘;另一部分应聘者是想当官。这样做必定影响大学生的就业效率。
1.3 大学生本身的素质问题
随着高校的扩招,近年来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学生之间的差异也越来越大,加上高校的软件和硬件设施没有及时跟上,随之而来的就是毕业生质量的问题,大学毕业生专业知识结构和技能都与岗位所需存在差异。近年来,一些毕业生缺乏对岗位的热爱与理解,工作选择上拈轻怕重,对职业岗位的适应需要较长时间,工作能力较差,业绩平平,工作也往往做不久,做不长,频繁变动工作。另外,当前的大学生中有一定比例的独生子女,存在心理脆弱、遇事敏感、抗挫折能力差等显著特点。但在求职过程中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和困难,这些毕业生极易陷入焦虑、迷茫和抑郁等心理状态,面对就业不知所从,感到茫然,对工作环境缺乏适应性,工作意愿较弱,糊糊涂涂过日子,这也是近年来“啃老族”、“宅男宅女”等群体越来越多的原因之一。对挫折和困难承受能力,已是影响毕业生顺利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
1.4 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其他因素
(1)大学毕业生就业结构问题。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结构性矛盾,包括地区结构、专业结构等。
(2)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要求过高。一些用人单位不能够从实际出发,盲目提高用人标准,甚至对性别、长相、家庭等提出一些苛刻要求。
(3)高校的就业指导与学生的需求处于不平衡状态。据调查,学生对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不太满意”的占一半以上,有49.32%的学生希望学校在大学生就业成才方面“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对“加强创新能力培养”和“注重社交能力指导”方面也占据一定的分量。
(4)宏观就业形势及就业政策的影响等也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有关部门统计资料显示,今年我省将有一百多万农村人口转为城镇人口,城镇化率将继续提高,其中处于就业年龄段有七十多万人以上,势必造成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2 用人单位视角下的大学毕业生
虽然每年都有大批的毕业生涌入社会,有的毕业即失业,但一些用人单位却苦于招不到满意的员工,尤其是一些中小型企业,处于人员待补状态。通过对15家企业在人才招聘方面进行综合性实证调研分析,可以看出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有一下特点:
2.1 知名大企业认为大学生综合能力最重要
在当今的社会大环境下,知名企业在招聘应届生时,往往考虑更多的是包括道德品质、工作态度、应变能力、创新能力、责任意识、团队合作意识、问题解决能力、学习能力、主动性和敬业精神等方面的综合素质。企业更看重员工未来的发展潜力,而把成绩与学历排在其后。在企业重视的这些综合素质要素中, 超过90%的用人单位对 “道德品质、工作态度”表示“非常重视”,创新能力、责任意识、敬业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等也成为用人单位最看重的因素,分别达到了81.8%、73.4%和68.9%。相反,对于毕业学校的品牌和学历层次项目的重视程度在下降。以上数据说明用人单位对人才招聘正趋于理性化,逐渐向毕业生个人综合素质方面重视。
2.2 部分中小型企业认为大学生扎实的专业知识最重要
中小型企业与知名大企业相比,由于企业性质的原因,他们在招聘人才上处于弱势地位。他们更需要的是无需培训就能上岗的具有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技术人才。因此对于中小型企业,尤其是乡镇企业在招聘应届生时,往往考虑更多的是扎实的专业知识,其次是外语水平、组织协调能力,分别占39.32%和32.87%。这类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也在日益向“专业化复合型”转变,在要求员工具有出色的专业技能,同时也要求员工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组织协调能力、管理能力等。
2.3 大多企业注重大学生的发展潜力
现阶段企业对毕业生的发展潜力要求比较高,面试时往往从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两方面来考察学生的发展潜力,调查显示69.32%的企业非常重视发展潜力。在当代知识经济的社会中,一个人仅靠在学校中学得的知识已经远远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了,一方面,大学期间习得的知识存在有限性和落后性,使他们很难能直接胜任自己的工作,需要一定时间的继续学习;另一方面,现代社会知识不断更新,新技术、新发明不断出现并被快速广泛的使用,促使员工不得不学习新知识,接收新事物。
总体上来看,用人单位非常注重求职者的综合素质,看重的是包括学习成绩在内的更多方面的素质,而不只是注重学习成绩,希望毕业生到岗就能工作,而且要一专多能,一人多岗。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企业的用人标准也日趋务实,在招聘中学历、学校名气等因素所占比重都日趋合理,企业的评价标准更加合理。但是,还存在不少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因素,像家庭背景、性别等。
3 就业视觉下大学生所具备的综合素质构成体系
3.1 用人单位视觉下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含义
关于学生的素质,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说法,总体来说所谓学生的素质以学生个体自然特质为前提,以后天的环境影响、教育学习为条件,通过学生自身的社会实践活动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生个体的身心组织结构及其质量水平。从对企业调查和深度访谈的结果来看,用人单位视角下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指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期间,学习知识的同时受周围环境的熏陶,从而获得的能够实现个人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
3.2 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构成
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结构的构成要素。
(1)思想道德素质包括:价值观、道德修养、超前意识等。
(2)业务素质包括:创造性思维能力、获取知识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团结合作,关系协调,化解矛盾能力等。
(3)文化素质包括:知识结构体系合理完善、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等。
(4)身心素质包括:身体的适应性、协调性和灵活性;积极乐观的心态、强烈的竞争意识、以及具备一定的承受能力等。
3.3 用人单位视角下大学生所缺乏的素质
用人单位认为,当代大学生在学会做人的前提下,还要具有敬业精神,也就是要有责任心,衡量自己的标准是能否圆满完成工作,而不是自己的升迁和报酬。谈起大学生所缺乏的素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在招聘员工时首先考虑的是应聘者的思想道德素质
企业肯定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也存在部分学生心态不够成熟,有功利化倾向;在道德选择和评价上存在着矛盾和困惑;在面对一些另类、新潮的言论和行为时会表现出困惑和迷茫;极少数学生考试舞弊、不积极履行返还国家助学贷款义务等,表现出缺失诚信。
(2)企业认为业务素质是合格人才的必要素质
企业认为,当代大学生业务素质方面主要存在问题有:首先,学科扎实,但相关实践能力明显不足,社会适应能力不足,根源在于旧的教育体制与新的市场人才需求的矛盾;其次,拼搏意识和敬业精神缺乏,尤其是文科院校的学生,虽然有比较宽广的知识面,可是他们科研的钻研精神相对缺乏;第三,部分学生缺乏团队合作意识,协调规划能力差;第四是实际操作能力较差,好多学生对课本知识只是简单记忆,缺乏融会贯通能力,造成知识与能力脱离,高分低能,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
(3)文化素质是人才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企业认为,当代大学生缺乏一定的文化知识,比如对我国的文学、艺术知识、古代哲学知识,我国及世界历史和文化遗产等知之甚少,语言文字功底薄弱,人际交往能力不足等。特别是一些理工科的学生,学术研究氛围比较浓厚,可他们的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就显得缺乏,给人的感觉是这些学生缺乏青春朝气、不活泼。
(4)企业用人历来重视身心素质
企业认为,当代大学生在校期间缺乏锻炼,身体素质比较差,单位组织文体活动时,稍微活动就气喘吁吁,近视率越来越高;部分学生心理非常脆弱,面对社会的激烈竞争,不能以平常和坦然的心态处理成败,存在这样那样的心里不适现象。
4 提高企业视觉下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途径
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对大学毕业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就是说,必须努力提高当代毕业生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使之立足于社会,更好地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主要措施有:
4.1 以市场需求和个性发展为导向,完善培养方案
在课程设置上,应从灌输知识向培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转变,切实把人才培养与就业市场和生产实践紧密相连,进一步优化“平台+模块”式课程体系。在加强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学科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程的同时,还要注重实践环节,充分体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要根据专业特色和专业培养要求,因材施教,形成以专业为基础、学生为核心的培养模式、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适当减少专业课门类和学时,加大选修课的比重,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选修课程,这样可以做到文理渗透,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还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像文学、历史、哲学等学科不仅仅是传授知识,重要的是要培养一种历史感,它有助于学生在专业领域内更有创造力,还可以使他们变得更善于深思熟虑。学院各二级单位要积极配合,并拿出适合本院系特色的办学定位、目标定位和培训体系模块,培养工作要切实与市场需求结合起来,将最新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使我们的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4.2 以增强社会适应性为目的,加强社会实践能力培养
用人单位视觉下的“大学生缺乏工作经验”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来弥补。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积累工作经验的主要途径,可以全面锻炼其动手、动脑的能力。通过社会实际活动,大学生可以直接感受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对技能的要求,通过亲身体会,从而迫使自己自觉调整期望值以适应社会需求。同时,影响毕业生就业的非智力因素也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来发展,而非智力因素也是大学生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另外,创新能力也是用人单位最重要、最看中的能力,企业对创新人才求之若渴,只有具备创新能力,才能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所以,高校要加强社会实际活动,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积累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目前,虽然许多高校都有实习、实训基地,但其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需进一步加强和企业的合作与沟通。在学生实习期间,应加强管理,不光只重视过程,还要有收获和体会,让对学生的培养更贴近市场,使学生更容易融入企业,在实践中了解工作内容、工作程序和工作要求等,认真履行岗位职责,累积工作经验,做到真正进入角色,不能仅仅把实习实训流于形式。另外,高校应积极为学生搭建综合能力平台。学院可以有层次有目的地建设一批系级、院级创业就业和职业发展类社团,由优秀的教师带领,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级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具有权威性的创业、创新和就业方面的各种竞赛,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可以将专业知识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同时也锻炼了其自我管理和团队合作能力。学院还可以利用寒、暑假期,组织大学生团队参加社会实际活动,鼓励学生利用双休日做像家教、短期打工等社会兼职。大学生通过参与具体的社会生产和实践,不仅能了解社会、了解民生,还能够培养其创新和实践能力,为走入社会奠定基础。
4.3 以提高生存能力为目的,加强基本素质培养
大学毕业生进入社会能够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必须具备诚信的道德观念、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较高的语言和文字沟通能力、良好的身心素质、较高的求职技能等基本素质。用人单位在选聘人才的时候,其首要标准是应聘者的思想道德。经过多年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从整体上来讲他们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素质。但受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有些大学生迷失了自我,陷入了腐化堕落的泥沼。因此要进一步加强思想教育,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及政策,提高政策理论水平;要加强道德观念教育,把学生教育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要积极组织召开职业道德演讲会、报告会、座谈会等活动,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要注重养成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对职业道德的认识,从而自觉规范自己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持之以恒,养成习惯。还要教育学生无论在任何时候,即使正在从事的职业不是自己所钟爱的职业,即使职业发展受到挫折,都要坚守职业道德,坚持不懈地坚守岗位、勤奋、敬业,只有这样才能用于挑战,给自己赢得发展的机遇。学院应有针对性地开展能强化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第二课堂。利用各种文化社团、文体活动、艺术竞赛、演讲比赛、人文社科知识竞赛等活动,利用“讨论”、“讲座”、“观摩”、“参观”、“辩论”等方式,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和团队合作能力等;开展读书活动,能够强化学生的学习和信息收集能力、语言和文字沟通能力等;积极组织各种技能竞赛,能够培养学生的整体构思、阐述、计算、信息获取等综合技能;学生参加以上各种活动的同时,能够缓解和释放这样那样的心理压力,文体活动还可以强健体魄,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强化抗挫折能力。
4.4 以提高核心竞争力为目的,加强特色能力培养
团队合作精神、踏实刻苦精神、社会适应能力、持续的学习能力、较高的语言和文字沟通能力等是学生能否顺利就业的关键,也是用人单位青睐的关键因素。而这些因素必须通过一定的特色能力体现出来,这就要求学生在求职时能够扬长避短,把自己的特长展现出来,以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例如,如果一个学生的基础知识较差,但动手能力高,那么在求职时,就完全有资格说自己有优越的动手实践能力、有踏实刻苦的精神、有持续的学习能力等。这需要学生在校期间发掘自身的优势和特点,不断培养自己的专长或者特长,以便提高自己的社会核心竞争力。学院应鼓励学生组织和参加各种大学生特色活动,像“社团风采秀”、 “风土民情秀”、“欢乐一家秀”等,利用各种文化社团、文体活动、艺术竞赛、演讲比赛、人文社科知识竞赛等活动,利用“讨论”、“讲座”、“观摩”、“参观”等方式,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发挥自身特长,锻炼技能,增长才干,培养高尚的情操,博大的胸怀,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要让校园活动坚持走精品化、品牌化路线,通过组织各类特色活动,为学生特色能力培养搭建平台,全面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综合素质和社会核心竞争力。
4.5 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主题,加大校园文化建设
通过知识的传授和环境的熏陶,可以将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内化为人的气质、修养、品格等综合素质。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总会以一种特有的方式,潜移默化地渗透着某种思想、规范、价值标准,悄无声息地影响着学生的信念,学生的价值取向和思想品质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这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对当前社会的新要求的适应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首先,学院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方面应加大投资力度,进一步建设校园内的各种图书资料、校园道路、花草树木、雕塑壁画等文化设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营造陶冶情操的良好氛围,学生便会积极主动地接受一定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不断净化自己的心灵,树立健全的人格,从而形成上升的情感和意志。第二,学院要重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比如,体现学校特色和精神的优良传统、校训校风、校歌等,各种类型的讲座,入学教育、专业教育、校史展览,学生各种形式的精神文化生活等。在我们的校园里,多数学生有十分强烈的成才欲望,但往往自我定位偏高,而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在学习、竞争、就业等方面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就会出现烦恼、焦虑、自卑、忧郁、嫉妒等不良心理反应,甚至产生悲观失望等情绪。也有一些学生,进入大学后过度放松自己,求学积极性不高,甚至参与社会不良活动,如喝酒、上网、赌博等,校园精神文化能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使他们在紧张的学习之余,体验到放松和喜悦,能够愉悦心情,高涨情绪。各种形式的精神文化生活还可以调节学生因竞争受挫、生活枯燥、学习紧张等带来的不良情绪,营造积极、健康的心境,找到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为他们走向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4.6 以培养社会人才为目的,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始终是关键, 起主导作用。作为高等学校的教师,在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格魅力等方面的培养具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教师的自身素质、言行举止在这一培养过程中起到潜移默化作用。作为当代高校教师,不能照本宣科,而是要指导学生懂得从哪儿获取知识、授予他们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优化教学内容,多种教学方式综合利用,像“互动教学”、“‘教-学-做一体化”、“演讲式和评点式结合”等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享受到教师在教学课堂给他们带来的综合能力的提高。为此,应大力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学院及教育部门应鼓励和支持教师利用继续深造、上网求知、业务自修等多种方式不断更新教育基础文化知识,加强教育的实践活动,开展多种渠道的在职和脱产培训进修;另外学院要鼓励教师积极组织和参加多种技能和才艺比赛。比如:“ CAD服装制版”、 “电子电路设计”、 “可视化编程应用” “汽车维修基本技能”、 “中青年教师现场‘三笔字”、“英语综合技能”等,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师才能成为人格高尚、学识渊博、爱学生、爱岗位、有信心、有能力、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
5 结束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对人才的总体要求也发生了变化,高校应深入了解社会,明确社会需求,转变自己的观念并进行相应的改革,引导学生全面提升其综合素质,为我们的国家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大学生。
参考文献:
[1]柳芳.大学生学习动力的调查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08.3.
[2]乔铁松.我国中小企业人才招聘与管理问题研究[J].企业管理.2009.10.
[3]贺红星.陈锡萍.浅议企业招聘的问题及对策[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01.
[4]郭超.高等教育大众化视阈下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提升[J].工会论坛.2010.5.
[5] 张雅钦.略论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中国大学生就业.2013.8.
2013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项目,项目名称是就业视觉下大学生综合素质创新研究,项目编号为:2013-GH-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