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华
摘要:本文通过民族学田野调查定义的界定,把田野调查法应用于中国少数民族声乐表演训练,使声乐表演者参与田野调查,获得最原始的音乐资料,应用于自己的声乐表演,提高少数民族声乐表演能力,提高对所唱音乐作品的理解,加强少数民族声乐表演的创新研究。因此,田野调查法在中国少数民族声乐表演训练中是具有一定价值的。目前中国广大高校中只重视学校书本知识的传授是不够的,加强少数民族声乐表演者的田野调查工作也是必不可少的,加强学生对田野调查工作存在的价值是有必要的。
关键词:田野调查 少数民族 声乐表演者
一、田野调查的含义
田野调查是民族学研究的基础,也是民族学研究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研究方法,“是民族学家获取研究资料的最基本途径。”所谓田野调查,指的是经过专门训练的民族学工作者亲自进入民族地区,通过直接观察、访谈、居住体验等参与方式获取第一手研究资料的过程。对田野点进行较长时间的实地观察,亲身体验某一社区的人群和他们的生活方式,对其进行长期的调查工作,学习运用他们的语言,参与他们的日常社会活动,掌握其生产生活状况,了解他们的思想观念、宗教信仰与政治制度,并在这些调查工作的基础上撰写田野调查报告或民族志是民族学田野调查对研究者的要求。
二、田野调查和少数民族声乐表演训练效果间的关系
(一)少数民族声乐表演者参与田野调查有助于提高少数民族声乐表演能力
提高中国少数民族声乐表演能力,进行田野调查是必不可少的。演唱中国少数民族声乐,涉及到少数民族,顾名思义,可以和民族学形成一定联系。少数民族的声乐表演,离不开民族学知识的指导,而田野调查作为民族学最主要的研究方法,必定为少数民族声乐表演训练效果的提高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歌唱家李双江为演唱歌曲《船工号子》,曾多次到川江一带进行田野调查,感受川江的风土,捕捉当地的情感。在我国许多歌唱家在演唱声乐作品时都有进行田野调查工作的经历。例如,大家熟知的郭兰英、郭颂、吴雁泽、胡松华等,在进行田野调查的过程中把自身的审美情感和当地的社会文化、宗教信仰、心理感悟进行恰当地融合,虚心请教当地的民歌手,从他们民间的演唱特征入手,融会贯通自己的作品,力争演唱出具有当地特色的声乐作品。所以,从他们的歌唱中,能感受到個性、生活和情感,他们的作品才能流传至今。
(二)少数民族声乐表演者参与田野调查有助于提高对所唱音乐作品的理解
少数民族由于种族、人类起源、环境、文化、语言、民俗、心理等差异,致使它的音乐风格也各具特色,区别于汉族音乐,各个民族具有自己鲜明的音乐特征,具有自己鲜明的音乐话语体系。如:新疆的音乐,具有典型的切分节奏类型,它不同于汉族一般的切分特点,是四分之三音,这四分之三音从谱面上很难把握,如何准确的唱出来,不但需要理论上的指导,现场的借鉴学习观察模仿也尤为重要,声乐表演者参与所唱歌曲的田野调查,深入实地获得第一手资料,分析琢磨当地民族的节奏韵味,体验新疆少数民族歌曲特征,采访民歌手对歌曲的诠释,提炼风格要点,加深自己对歌曲作品的理解,有助于提高对所唱音乐作品的理解。
(三)少数民族声乐表演者参与田野调查有助于声乐表演的创新研究
由于田野调查方法是民族学最主要的研究方法,因此少数民族声乐表演者应学习运用这种方法,指导自己的声乐实践。当前,我国的民族学正处在一个发展的阶段,要发展就必须创新。这不但需要理论创新,也需要方法上的创新。
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艺术形式丰富多姿,少数民族声乐表演者参与田野调查,到当地观察、访谈、居住体验等取得第一手的资料,从中挖掘提炼音乐素材,归纳整理进行创新。另外,民族地区很多原始的资料对于全国汉族等其他民族来说,其本身就是创新。如:青歌赛土家族选手穿的红蓝两面颜色的裙子,演唱过程中变换颜色这一表演形式,在同年的央视晚会宋祖英演唱《茉莉花》歌曲时,运用了相同的技法,白粉两面颜色的演出服。所不同的是土家族选手变幻裙子时所有人都知道怎么变换的,而宋祖英变换时是由一群舞蹈演员遮住变换的,观众没有看到如何变化,因此,带来了神秘感。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创新,根植于少数民族演唱形式的一种创新。
三、结语
目前,全国各大高校对少数民族声乐表演专业学生的训练主要在学校进行,学校缺乏少数民族地区第一手的音乐资料,有些少数民族特有的材料只有本民族的声乐表演者才能把握住其音乐特点和演唱风格,而其他民族的学习者对此把握还非常欠缺。对此现象,加强少数民族声乐表演者对所表演歌曲地区的田野调查尤其重要。少数民族声乐表演者参与田野调查有助于提高少数民族声乐表演能力、提高对所唱音乐作品的理解,加强声乐表演的创新研究。高校学生参与田野调查,有其现实的困难,笔者认为一是学生应加强自身田野调查素质的训练;二是学校应给予支持,如课程设置,学分设置等;三是应引起社会的关注支持。
参考文献:
[1]林耀华.民族学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