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信息技术能力结构的实证研究

2014-03-27 01:55彭小斌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4年10期
关键词:问卷因子能力

彭小斌

(北京大学 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北京 100871)

当代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IT)的飞速发展,引领着全球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广泛深入地应用于高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领域,对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改革产生了革命性影响。在这种背景下,国内外一些学者开始注重研究IT对高校发展的影响机制。现有研究表明,IT只有与组织的其他资源或能力融合形成IT能力,才能够对组织绩效产生积极影响。因此,本文尝试通过对中国高校进行实证研究,探索高校IT能力结构。

1 假设论证

国内外研究人员基于资源观和能力观理论,分别从经营成本、竞争优势、组织目标、业务流程和企业协同等角度研究了IT能力的概念和构成,其中有些研究成果具有代表性。

文献[1]指出,IT能力是组织控制IT成本以及应用IT实现发展目标的能力,而且IT本身的先进性不能给组织带来成功,组织的成功来源于组织形成的运用IT捕获发展机会的能力;IT能力由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和关系资源整合而成。文献[2]认为IT能力是组织通过调用和配置自身IT资源整合组织其他资源的能力,并从IT基础设施、IT人力资源和IT激活的无形资产3个方面对IT能力进行了概括。文献[3]指出,IT能力不仅仅存在于IT部门,它不受部门职能限制而存在于整个组织中,包括与组织信息化相关的各方面能力,应当从组织层面而不是从部门层面研究IT能力;IT能力包括IT管理能力、IT技术设施能力和IT业务匹配能力。文献[4]认为IT能力是组织利用IT基础设施进行跨组织高速传输和接收供应链信息的能力,包括先进的IT资源、业务部门与IT管理层之间的信任和信息共享。

进入21世纪,国内很多学者认识到IT能力的重要性,并投入对IT能力的研究。文献[5-6]提出IT能力是一种调用和配置组织IT资源从而获取长期竞争优势的组织模式,并将IT能力划分为IT柔性能力、IT服务能力和IT共享能力。文献[7]提出IT能力是组织充分利用IT资源,并与组织其他资源和能力相互补充,用以辅助组织日常运转并快速根据环境变化进行变革,从而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包括IT战略能力、IT基础设施能力、IT协调与推动能力、IT学习与创新能力。文献[8]认为IT能力是指组织通过部署和使用IT资源,并与其他资源互补、融合提升组织绩效的能力,是一种动态、持续的组织能力,包括IT基础设施能力、IT与组织资源协同能力和IT与战略对应能力。文献[9]认为IT能力是一种动态能力,能够将IT资源与企业其他资源和能力相结合,通过不断的学习,对其进行整合和重新配置,推动IT能力的持续改进与提升,最终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并将IT能力分为IT资源的拥有、IT能力的应用和IT能力的改进三类。

总体来看,现在对IT能力的研究主要是针对企业,尚未发现针对高校的相关研究。中国高校信息化经过2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已全面深入到高校的各个方面,在高校改革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促进高校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合作交流、社会服务以及文化传承等各项事业的重要支撑[10],对于高校IT能力结构的考察具有重要意义。

在对文献梳理和对高校信息化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笔者认为,高校IT能力是指高校通过配置、利用自身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使之与其他资源和能力实现充分的互补,来支撑高校教学、科研和管理日常运转,并快速、有效地根据环境变化进行变革,从而获得高校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包括IT基础设施能力、IT员工能力和IT使能的无形能力三大类。

IT基础设施能力是指高校通过使用IT硬件、软件、应用系统、数据、通信技术等完成高校基本职能活动的能力;IT员工能力是指高校IT人员利用各种技术满足高校业务需求和发展变革的技术能力、协调各部门的管理能力;IT使能的无形能力能够适应外界环境和高校内部流程的变化,是一种能够有效影响整个高校的综合能力,具体体现在知识管理、客户导向、协同效应、关系能力、战略能力等方面,也是IT能力中最重要的一类能力。因此,本文提出研究假设:高校IT能力结构由IT基础设施能力、IT员工能力、IT关系能力、IT知识管理能力、IT协同效应能力、IT客户导向能力和IT战略能力组成。

2 研究过程与方法

2.1 问卷设计

本文需要的数据无法从公开资料中获得,而且涉及的指标大多难以量化,因此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样本数据。问卷设计量表主要采用李克特5级评分法测度,1—5表示从“完全反对”到“完全同意”的过渡。本文尽可能选择国内外已有研究所使用的量表,并通过小范围测试,对测度题项进行修改、完善,最后形成预测试初始问卷。初始问卷量表包括IT基础设施能力、IT员工能力、IT关系能力、IT知识管理能力、IT协同效应能力、IT客户导向能力和IT战略能力7个维度。

2.2 问卷发放

本文以中国高校为研究对象。因为中国高校数量较多且分布较广,所以采用非随机抽样方法向中国高校发放调查问卷。共发放180份问卷,收回167份,回收率达到93%,其中合格问卷为144份,合格率达到86%。受试者来源于“985工程”或“211工程”高校、普通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等不同类型高校,涉及教育部部属、其他部委管理和地方政府管理的高校,尽量顾及样本来源的普适性。问卷发放采用了纸质问卷和电子问卷相结合的方式。

2.3 探索性分析

问卷样本来源于不同类型、不同管理归口的高校,所以在进行项目分析、因子分析之前,先要校验量表得分的一致性程度指数Rwg[11]。计算结果显示,在均匀分布、三角分布、轻度偏态分布下,高校IT能力量表的Rwg得分分别为0.98、0.95、0.95,表明无论在哪种分布下,样本一致性程度都是非常高的,样本数据可以合并或加总,从而大体上代表所有层次高校的IT能力变量。

项目分析的目标是测试和保障问卷题项的鉴别度。首先将高校IT能力量表的各题项依次编号为A1、A2、…、A39,然后使用SPSS21软件对该量表进行项目分析。T检验结果显示,A1—A39所有题项的t值均达显著且都具有鉴别度(所有题项的显著水平均小于0.001),也就是说这些题项都能鉴别出不同受试者的反应程度。因此,高校IT能力量表的所有题项都应当保留。

因子分析的目标是求出量表的结构效度。因子数量选择与挑选的常用标准有2个:一是Kaiser提出的准则,即在因子分析时应选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12];二是Cattell所倡导的碎石图[13]。高校IT能力量表共经历了三次因子分析,三次因子分析共删除13个题项,第三次因子分析的KMO(Kaiser-Meyer-Olkin)和Bartlett球形检验、碎石图、总方差解释表、转轴之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分别如表1—表3和图1所示。

表1 高校IT能力第三次因子分析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

表1显示,KMO值为0.946,Bartlett的球形检验的卡方值为5737.844(df=325)且达到显著(P<0.001),说明样本总体的相关矩阵间有共同因素存在,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图1显示,从第5个因子开始,碎石图坡度就变得比较平坦,因此选取4个因子较为适宜。

表2显示的是特征值大于1的4个因子,且这4个因子整体解释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61.025%,这和上面碎石图描述的相吻合。此外,这4个因子解释的总方差比例比第一、二次因子分析时因子解释的总方差比例都要大,因此以4个因子来解释比较合适。

图1 高校IT能力第三次因子分析碎石图

成分初始特征M值合计方差贡献率/%累积方差贡献率/%提取平方和载入合计方差贡献率/%累积方差贡献率/%旋转平方和载入合计方差贡献率/%旋转平方和载入累积方差贡献率/%111.51244.27744.27711.51244.27744.2775.00219.23819.23821.6036.16550.4421.6036.16550.4424.3316.65435.89231.4835.70556.1471.4835.70556.1473.39713.06448.95641.2684.87861.0251.2684.87861.0253.13812.0761.025

表3 高校IT能力量表第三次因子分析旋转矩阵表

表3(续)

根据表3数据,A6、A5、A11、A7、A2、A19、A14、A8、A34这9个题项可以归入“IT员工能力”因子,该因子主要涵盖信息化部门员工的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内容;A33、A30、A35、A37、A32、A36、A29这7个题项可以归入“IT关系能力”因子,该因子主要涵盖信息化部门与信息技术服务提供商、业务部门之间的关系;A1、A12、A3、A23、A21、A4这6个题项可以归入“IT基础设施能力”因子,该因子主要涵盖信息化基础设施满足高校业务需求的情况;A18、A17、A38、A27这4个题项可以归入“IT知识管理能力”因子,该因子主要涵盖信息化促进知识管理和利用的情况。

在因子分析结束之后,为了进一步了解量表的可靠性与有效性,需要对量表的信度进行检验。本文采用的信度检验方法为α系数以及折半系数。计算结果显示,高校IT能力量表整体及各维度的α系数分别为整体0.948、IT员工能力维度0.910、IT关系能力维度0.877、IT基础设施能力维度0.829、IT知识管理能力维度0.805,量表的折半系数为0.900。无论从量表整体还是从各维度的α系数来看,亦或是从折半系数来看,高校IT能力量表的信度都是很好的。

3 研究结论

通过对调查数据样本的分析发现,被调查者普遍认为高校IT能力主要包括IT员工能力、IT关系能力、IT基础设施能力、IT知识管理能力4个维度。

IT员工能力是指高校IT人员利用各种技术满足高校业务需求和发展变革的技术能力以及协调各部门的管理能力。IT员工应该掌握IT知识和技能,积累相关资源和经验,从而为高校提供高效率、高质量的IT服务。IT员工能力包括IT技术技能和IT管理技能。IT技术技能是指使用IT过程中的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程序开发以及资格认证等技术技能;IT管理技能是指进行信息系统功能管理、项目管理、团队领导的能力。虽然IT硬件、软件很容易购买和复制,但是创造完整的IT应用和服务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专业技能。IT员工能力是高校的一种特殊能力,很难被其他组织获得和模仿,是高校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

IT关系能力是指高校IT部门处理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的能力。内部关系指IT部门与业务部门的关系;外部关系指IT部门与IT服务提供商的关系。IT部门和业务部门通过沟通、协调、合作,使他们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密,双方在使用IT进行研究和开发新应用程序时更加相互信任和依赖,有利于信息化工作的顺利开展。IT部门与IT服务供应商之间的相互信任,加上服务供应商对新需求的积极响应,能够提高业务部门和教职员工的用户满意度。

IT基础设施能力是指高校通过使用硬件、软件、应用系统、数据、通信技术等完成高校基本职能活动的能力。其中硬件包括计算机、服务器、打印机、存储器等设备;软件包括操作系统、办公软件、教学平台等;应用系统是指IT与高校业务融合研发形成的各类业务系统,包括办公自动化系统、学生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设备管理系统等;数据包括高校实施信息化战略后积累或者外购的数据资源,例如论文数据库、期刊数据库、学生信息库、科研资源库等;通信技术在高校的应用包括校园网络、电话通信、无线网、网络电视、视频会议、虚拟专用网络等。IT基础设施能力是高校IT能力的基石,是高校得到长期竞争优势的重要能力,贯穿于高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过程,为高校发展获取更多的机会。

IT知识管理能力是高校有效利用IT获取、转换、应用、保护经验和知识,提高核心竞争力,从而整体提升高校组织绩效的能力。在互联网信息爆炸式发展的大数据时代,提高IT知识管理能力有助于高校快速获得有关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信息,并做出迅速反应。高校如果拥有成熟的IT知识管理能力,就能够以电子形式存储和积累经验知识,形成丰富的高校机构知识库,供全校师生查阅,有效地促进知识的共享和利用。

4 结束语

高校IT能力的形成和提升是一个动态的学习过程。教育管理部门应统筹规划,做好顶层设计,明确发展方向,并根据高校的不同类型和不同归口管理类型分类指导,鼓励形成特色。高校应借鉴世界一流大学IT治理的成功经验,全面规划IT治理机制,利用科学的制度和程序进行IT决策和实施,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大IT资源整合的深度和广度,将IT能力各维度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形成动态学习、积累和创新的过程。高校只有通过不断学习、积极实践,才能实现IT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1] Ross J W , Beath C M , Goodhue D L. Develop long-term competitiveness through IT assets[J].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1996,38(1):31-42.

[2] Bharadwaj A S. A resource-based perspective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apability and firm performance: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MIS Quarterly, 2000,24(1):169-196.

[3] Peppard J W, Lambert R, Edwards C E. Whose job is it anyway?: organizational information competencies for value creation[J]. Information Systems Journal, 2000,10(4): 291-322.

[4] Rai A, Patnayakuni R, Seth N. Firm Performance Impacts of Digital Enabled Supply Chain Integration Capabilities[J].MIS Quarterly, 2006,30(2):225-246.

[5] 张嵩.信息执行力:基于资源观(RBV)的现代企业IT能力[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6] 张嵩,黄丽华.信息技术竞争价值两种观点的比较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6,18(3):52-56.

[7] 谭滔.动态能力视角下IT能力对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作用机理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7.

[8] 张鹤达,蒋美英,张玲.IT能力对企业绩效影响机理的实证研究[J].情报科学,2011(8):1252-1256.

[9] 池芳微.IT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0.

[10] 李立国.大学组织特性与大学竞争特点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11):38-43.

[11] James L R , Demaree R G , Wolf G. Estimating within-group interrater reliability with and without response bias[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1984,69(1):85-98.

[12] Kaiser H F. An index of factorial simplicity[J].Psychometrika, 1974(39):31-36.

[13] Cattell R B. The Scree Test for the Number of Factors[J].Multivariate Behavioral Research,1966,1(2):245-276.

猜你喜欢
问卷因子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因子von Neumann代数上的非线性ξ-Jordan*-三重可导映射
一些关于无穷多个素因子的问题
影响因子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我的健康和长寿因子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问卷网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