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桑通报》与湖州蚕业发展

2014-03-27 06:18:00马秀康
蚕桑通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蚕种科技人员蚕业

马秀康

(湖州市蚕业技术推广站,浙江湖州 313000)

《蚕桑通报》与湖州蚕业发展

马秀康

(湖州市蚕业技术推广站,浙江湖州 313000)

《蚕桑通报》自1954年创刊以来,已走过了六十年的光辉历程,在传播蚕桑科技信息,提高蚕学学术水平,促进我省乃至全国蚕丝业发展上作出了重大贡献。湖州市广大蚕桑科技人员深深体会到《蚕桑通报》六十年来对推动我市蚕业科技进步,促进蚕丝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功不可没。

1 《蚕桑通报》在推动湖州市蚕业科技进步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蚕桑通报》刊载了大量的蚕业科技成果和省内外、国内外发展蚕桑的技术经验,对我市蚕业生产具有启迪和指导意义。我市一代又一代蚕桑科技人员根据湖州蚕业生产实际,积极开展了蚕桑新技术的推广和科学试验,不断地探索,开拓创新,推动了蚕业科技进步,促进了蚕业经济发展。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中期,开创了蚕茧生产的黄金时期,1992年全市产茧量达40981 t,平均亩产茧124.8 kg,蚕种生产量达165.37万盒,蚕种饲养量是113.54万盒,创历史最高纪录。九十年代后期开始,蚕茧生产虽呈下降趋势,但湖州在蚕业生产的优化升级和雄蚕、家蚕生物反应器等高新技术的研究应用方面仍取得较显著成绩。

归纳起来,近六十年来我市蚕业科技进步主要有以下十三个方面:(1)全面推广荷叶白等四大桑树良种,参与农桑系列新品种的育成与推广;(2)大力推广矮干密植等桑园高产栽培技术,於全省最早开展了现代蚕桑园区建设;(3)攻克桑黄化型萎缩病防治难题,成功地开展了桑赤锈病、桑细菌性烂头病、桑粉虱等桑树病虫害防治;(4)桑苗袋接塑料袋短期冷藏试验成功后,参与研发推广了嫁接体育苗、绿枝扦插、全光照喷雾育苗等新技术;(5)全面实施蚕品种五代更新,自行育成丰×富日、华·秋×松·白、华·东×春·晨三个新品种,并应用分子生物技术开发纯天然彩色丝家蚕新品种;(6)加强蚕种质量管理,强化家蚕微粒子病防治,蚕种质量在较长时期达国内领先水平,打造出新中国首家注册蚕种商标——宝宝牌蚕种;(7)参与省农科院《性连锁平衡致死系列雄蚕种的育成及其应用》项目,建设国内首家雄蚕茧生产与雄蚕种繁育示范基地;(8)最早试验推广小蚕炕床(房)育,打孔薄膜复盖育,研发并大面积推广小蚕一日两回育,大蚕少回育技术;(9)开展蚕病综合防治,参与了防病1号、蚕座净、消特灵等蚕药的研制,并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10)於国内首次大面积推广方格蔟,实行组合售茧,缫丝计价;(11)开展工业废气与农药污染对家蚕危害的防治取得显著成效;(12)积极开展建设果桑基地开发桑果汁、桑椹酒等系列产品,研制桑叶茶、桑枝重组木地板以及利用家蚕研制开发蚕虫草名贵药材等蚕桑综合利用项目;(13)应用生物技术,探索蚕业资源高附加值利用新途径。现已在利用家蚕作反应器,开发降血糖药品类人胰岛素、口蹄疫疫苗抗原、动物用狂犬抗原的高效表达及免疫研究和抗肿瘤药物天冬胺酶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

据统计,改革开放36年来,市蚕业技术推广站、市农科院蚕桑研究所和三县二区蚕业技术推广部门共获得科技成果109项(1项多奖按奖级高的1项计数),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部、省科技进步奖28项,部、省农业丰收奖15项,省厅与市科技进步奖54项。项目结束或实施阶段,我们及时在刊物上发表论文与总结材料,进行交流汇报。因此,我们的成果与《蚕桑通报》密切相关。

2 《蚕桑通报》为我市蚕桑专业人才的成长创造了良好条件

《蚕桑通报》是蚕桑科技人员的良师益友,人手一册,通过学习,丰富了知识,增长了才干,使人得到很多的启迪和教益。同时,又为大家提供了学术交流的平台,可以在刊物上与省内外同行交流专业技术经验与体会,发表不同见解,开展学术讨论,互相学习,促进了业务能力与技术水平的提高。全市已形成了一支业务素质较高的蚕业科技队伍,据不完全统计,共有328名蚕桑专业技术人员,其中:研究员3名,高级农艺师57名,农艺师128名。有4名经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名被评为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技人员,2名获市重大科技贡献奖,2名获市青年科技奖,6名评为市级有突出贡献科学技术人才。

3 衷心祝愿《蚕桑通报》为蚕业发展作出新贡献

《蚕桑通报》具有办刊宗旨明确,立足浙江,面向全国,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兼顾普及,科研联接生产,内容丰富,学术民主,贴近读者,双向互动等特点,深受广大蚕桑科技人员的厚爱。其原因,除了领导因素之外,主要是因为由一届又一届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蚕业学术权威、专家担任刊物主编和编委,他们沤心沥血地辛勤工作,每一期刊物都凝结了他们的心血和汗水,同时,刊物的成功与省内外广大蚕桑科技人员的大力支持分不开的。我们要向他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当前,我们正处于新的历史时期。市场经济产业竞争日益激烈,作为我省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优势蚕业面临着强烈冲击,东部重点蚕区蚕茧产量日渐下降,蚕桑技术人员逐年减少,《蚕桑通报》因此面临着新的考验。我们衷心祝愿《蚕桑通报》在编委的努力和蚕桑科技人员的呵护支持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蚕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蚕种科技人员蚕业
四川蚕业2021年总目录
四川蚕业(2021年4期)2021-03-08 03:00:00
《四川蚕业》稿约
四川蚕业(2020年2期)2020-07-10 03:14:48
四川蚕业2020年总目录
四川蚕业(2020年4期)2020-02-10 06:14:50
《四川蚕业》2021年征订启事
四川蚕业(2020年4期)2020-02-10 06:14:38
凉山州蚕种场简介
广西蚕业(2016年4期)2016-06-23 08:50:58
凉山州蚕种场简介
广西蚕业(2016年3期)2016-06-23 08:50:43
凉山州蚕种场简介
广西蚕业(2016年2期)2016-06-23 08:50:26
制造业企业科技人员激励机制研究
创新原蚕区蚕种生产方式初探
蚕桑通报(2015年1期)2015-12-23 10:14:31
如何提高基层科技人员撰写田间试验报告的水平
现代农业(2015年3期)2015-02-28 18:4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