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给孩子贴标签

2014-03-26 01:57
婚姻与家庭·社会纪实 2014年3期
关键词:佛印贴标签训斥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很多父母会不自觉地给孩子贴各种标签:胆小、懦弱、自私、霸道、任性、自卑、不诚实等,因为他们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帮助孩子成长的最好方式是不断告诉孩子什么做得不对,只有批评孩子的缺点和不足,孩子才会改进。如训斥孩子撒谎,他就会变得诚实;训斥孩子胆小,他就会变得勇敢;训斥孩子懒惰,他就会变得勤快,等等。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这种给孩子贴标签的做法,往往会适得其反,会固化甚至强化孩子的问题。因为标签本身就会对孩子形成一种负面的心理暗示,我们越担心的问题,越容易发生。幼儿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有限,往往会透过父母的眼睛来完成自我认知,以父母对他的评价来构建自我评价。当我们常常批评孩子胆小、暴躁、脑子笨时,孩子从父母这面镜子中看到的是一个懦弱、任性、失败的自己。孩子会想“妈妈认为我胆小,那我一定是胆小的”,在孩子今后的性格或行为上,往往会表现出一定的胆小倾向性。我们常常说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其实,父母也是孩子的镜子。

父母之所以会给孩子贴标签,往往来自于对自我的否定。对自身信心的缺乏投射到孩子身上,就变成了孩子的标签。大作家托尔斯泰说过:“一个人越聪明、越善良,他看到别人身上的美德越多;而人越愚蠢、越恶毒,他看到别人身上的缺点也越多。”很多父母每天不停地找孩子的问题,把孩子评价得一无是处,给孩子贴了诸多标签,其实不是孩子不优秀,而是父母没能力看到孩子身上的优点和长处,因为这些优点和长处是他们所不具备的。于是,贴标签成为父母自己内心阴暗的投射。

记得有一个很有名的故事,说的是苏轼与佛印和尚坐禅的故事。苏轼问:“禅师,你看我坐禅的样子如何?”佛印点头赞道:“像一尊佛。”苏轼对佛印说:“可是你坐禅像一坨屎!”佛印听了,置之一笑。正所谓心中有佛,所见皆佛;心中有魔,所见皆魔。每个人都是通过感受、理解自己的方式去感受、理解孩子的。我们与孩子的关系本质上正是我们与自己关系的一种投射。我们的所见,源于自己的内心视角,我们对自己孩子的评价往往就是对自己最真实的认知。所以,不给孩子贴标签,父母自己首先要内心阳光、强大起来。

不给孩子贴标签,父母还要做到更多去关注孩子的感受、需求,行为的动机和原因,而不是孩子的行为本身。因为我们给孩子贴各种标签,一般都是基于孩子那些我们不认可的表现和行为。然而,孩子的表现和行为是“果”,父母的教养方式才是“因”,是我们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压制了孩子的情绪,否定了孩子的愿望,对孩子的真实需求没有给予积极及时的回应,导致孩子用一些我们不能接受的方式进一步表达自己。或者根本就是我们做了一个坏的示范,孩子只是在模仿我们而已。当父母能够自我管理,并且给予孩子更多的人文关怀时,自然就不会再给孩子贴什么标签。

不给孩子贴标签,是亲子互动中重要的原则。在与孩子沟通时,无论是批评还是肯定,都要多描述,少评价,尽可能的具体。“标签”这种结论性的评价往往会让孩子产生错误的自我认知。当你因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而给孩子贴上“笨”的标签时,孩子会认为:“我脑子笨是天生的,怎么学也没用,那就干脆不学了吧。”哪怕贴上的是“好标签”,也会适得其反。当你因为某次孩子考了好成绩而夸他“聪明”时,意味着下次如果没考好,就是他“笨”,这会给孩子带来焦虑。

不给孩子贴标签,是父母对孩子作为人的尊严、价值和唯一性的尊重,是对孩子未来的无限可能性的敬畏。身为父母,我们要始终用对过程、态度的具体描述和关注,以正向、肯定、积极的态度,传递给孩子信心、勇气和力量,激励孩子成为那个好的;而不是用只关注结果和行为的评价和标签,以负面、否定、消极的态度,去批评孩子的缺点和不足,告诉孩子怎么做是错的,什么是不可能的,暗示孩子会成为那个坏的。

好的教育,是给孩子更多的启示、出路和可能性,我们可以先从不给孩子贴标签开始。endprint

猜你喜欢
佛印贴标签训斥
妙语尝酒肉
老夫老妻
我的训斥
自知者明
妙对“拆字联”
谁在偷懒
我给酸奶贴标签
“东坡鱼”的由来
贴标签
谈对青少年“贴标签”的现状及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