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2014-03-26 10:21徐振宇周燕林
中国经贸导刊 2014年3期
关键词:皖北用地水资源

徐振宇 周燕林

当前,国际上围绕能源资源安全、气候变化的博弈日趋激烈,国际贸易中绿色壁垒越来越强化,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迅速。同时,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安徽省面临资源约束趋紧。面对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该省提出了生态强省建设,以期全面提升生态文明水平、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一、影响安徽发展的主要资源环境问题

(一)经济社会发展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相适应

据主体功能区环境容量评价研究显示,安徽省约有30%的县(市、区)存在环境容量超载。全省水环境容量超载问题更为严重,有70%以上的县(市、区)存在水环境容量超载。生态稳定性不高,有20%县(市、区)存在不同程度生态脆弱性。而安徽省人口密度为429人/平方公里,居全国第10位。过高的人口密度,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全省多种生态系统已经出现不同程度的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同时,人口分布与该省资源环境背景也不太协调,大别山区人口规模大与生态环境保护不相适应,皖北地区人口密度高与水资源短缺、生态脆弱的矛盾突出。

(二)区域性环境问题突出

“十一五”末,巢湖湖区考核断面综合达标率只有40%,巢湖湖体整体为五类水,呈富营养状态,主要环湖河流总体水质为中度污染,水环境状况严重影响省会合肥打造“大湖名城”进程。经过多年治理,安徽省淮河干流水质虽有好转,但仍有65%左右支流水质存在不同程度污染,28.6%的水质重度污染。近年来,该省城市空气质量呈现变差趋势,酸雨、阴霾天逐渐增多,其中省城合肥2008年空气质量偏差天数占了全年1/3。城郊结合部及农村环境卫生状况堪忧,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的处理率均只有10%左右,卫生厕所普及率只有58%左右,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较低,白色污染严重。

(三)产业的粗放式发展没有根本改变

全省产业整体竞争力不强,制造业主要集中产业链前端和价值链低端,自主创新能力弱,资源消耗多,环境影响大、产品附加值低。特别是工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依然突出,污染排放量较大。资源型产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持续上升,2010年达27.72%,比全国总体水平高出1.2个百分点。2010年,全省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8.5%,能耗占比达到79%。单位工业增加值废水、废气排放量分别为13.12吨/万元和3.30标立方米/元,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7%和23%。除二氧化硫外,其它主要污染物单位GDP排放强度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0%以上。

(四)土地资源约束强化

2008年,安徽省建设用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11.86%,高出全国8.4个百分点。2010年全省亩均建设用地GDP平均值为4.5万元,是全国平均值54%。而该省是全国的粮食主产区之一,肩负着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职责,鉴于现有建设用地占比高和利用效率低,国家对安徽建设用地指标的控制有可能更加严格。另外,考虑到对耕地和生态用用地的保护,建设用地的来源将更多依赖于对未利用地开发利用,而安徽省土地开发程度高,未利用地面积占总面积的比重仅为8.3%,不及全国水平的1/3,未来该省土地开发的空间趋紧。

(五)水资源形势严峻

安徽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2010年,该省人均水资源量为1526.9立方米,仅占全国平均水平(2310.4)的66%。分别位居全国和中部地区第19和4位。水利部《全国主要缺水城市供水水资源规划报告》中,将该省合肥、蚌埠、淮南、淮北、阜阳、亳州等城市列为重点缺水城市。另外,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匀,沿淮淮北和江淮丘陵水资源较为贫乏,而人口、耕地、大型工矿企业较为集中,皖南山区降水量大、水资源丰富,但人烟稀少。特别是皖北地区以不足全省1/5的水资源量,艰难支撑了全省约1/2耕地和人口以及全省主要电力、煤炭生产的用水量。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该省水资源约束将更加强化。按照目前水资源供给能力测算,预计皖北地区到2030年常年缺水率大约为15%,水资源短缺已成为皖北地区“三化”协调发展的最大障碍之一。随着合肥区域性特大中心城市建设进程加快,预计到2015年末,合肥市城市年需水总量约5.7亿立方米,现有水源可供水量与规划需水量之间缺口在2亿立方米左右,饮用水问题成为合肥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提高安徽省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对策建议

(一)大力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进形成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发展格局

统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推进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城乡建设和国土开发格局。皖江示范区、合肥经济圈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合理安排生态空间。皖北地区要充分考虑水资源的承载能力,着力优化产业布局和城镇空间,大力发展节水型产业,深度开发利用水资源。大别山区、皖南山区要坚持适度开发和有效保护同步,着力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强化生态功能,发挥生态环境优势,创建皖南和大别山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推进生态脆弱和生态重要性高且不适宜居住的地区人口向区外迁移,避免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二)着力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构建生态型产业体系,增强产业发展潜力

目前,安徽各类工业企业主要集中在园区,但只是在空间上聚集,企业间耦合度不高,没有形成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这是该省资源利用效率低和污染物排放量大的主要原因。应紧紧抓住国家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机遇,积极争取中央财政资金支持,推进现有各类园区进行循环化改造,构建工业园区生态产业链,实现企业间物料和能量循环,促进全省园区转型升级,培育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同时,要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对传统产业内部实施循环化、绿色化改造,促进企业节能减排管理模式优化、工艺技术装备提升,降低单位产品能耗和污染物排放。另外,要主动适应生态文明建设大趋势,加快发展节能汽车、节能家电、绿色照明、节能建材及环保材料等优势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培育一批产业链完善、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的节能环保产业园区和基地,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突出综合治理,提升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保障水资源供给

巢湖和淮河流域水环境恶化和水资源短缺问题,相互影响,互为因果。一方面由于水污染严重,使水资源丧失了利用价值,加重了皖北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也使合肥守着一湖绿水竟然饮水困难。另一方面,由于水资源不够丰富,水体交换不够,使得皖北地区和巢湖水环境容量小,污染问题突显。因此,只有统筹治污和水资源供给、突出综合治理,才能彻底解决两流域水的问题。首先,要针对淮河流域跨省污染问题,建立河南、安徽、山东、江苏四省协调治污机制,推进淮河流域水污染联防联治;针对巢湖富营养化问题,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优化沿湖种植结构,改善种植方式,发展生态农业。其次,要加快推进引江济淮、淮水北调等跨区域调水工程,提高雨洪资源利用和中水回用率,增强两流域水环境容量和水资源保障能力。只有治理好巢湖水污染问题,才能提高合肥建设全国有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的水资源保障能力。

(四)建设美好乡村,改善农村环境,增强工业化、城镇化土地保障能力

安徽已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美好乡村建设,农村环境改善、土地整治和中心村建设是美好乡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美好乡村建设,全面推进村庄环境整治、生态建设及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彻底地改善农村环境和卫生状况,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另外,该省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面积的60.74%,空心村、零散村庄较多,农村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不高现象普遍。通过美好乡村建设,稳步推进村庄归并,加大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整治力度,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可以有效地盘活农村建设用地,缓解该省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建设用地紧张局面。

(五)推进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拓展生态空间,提升可持续发展生态支撑能力

2010年安徽森林覆盖率只有27.53%,居全国18位,森林资源总量不足,并且空间分布不平衡。皖南山区和大别山区森林覆盖率都超过了60%,但江淮丘陵地区平均森林覆盖率仅为15%左右,皖北平原平均森林覆盖率也只有19%。通过实施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用10年时间使该省江淮丘陵及皖北地区森林面积大幅提高,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35%,使该省生态系统更加完善,缓解生态脆弱状况,也可以发挥森林的固碳减排等功能,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六)弘扬生态文化,培育绿色生活方式,增强人和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力

弘扬生态文化,引导民众树立绿色增长的理念,增强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和自觉性,一方面可以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另一方面促进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使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绿色居住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使人的行为与自然更加协调。

(作者单位:安徽省经济研究院)

猜你喜欢
皖北用地水资源
水资源平衡调度在农田水利工程中的应用
水资源(部级优课)
自然资源部:坚决防范临时用地“临时变永久”
皖北地区老年女性健康管理状况调查报告
浅谈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保护水资源,从我做起
汉字也逗趣
2016年房地产用地供应下降逾10%
新媒介环境下信息技术课所面临的新问题及新途径
皖北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研究与路线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