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红艳
(长江大学文理学院 大学生发展指导中心,湖北 荆州 434020)
2012年3月,在湖北壹飞视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和香港彼岸教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援助下,长江大学文理学院大学生发展指导中心与就业指导中心通力合作,精心策划,共同创办了“校园·彼岸”公益沙龙。它是长江大学文理学院创建的开放式文化平台,是一个促进学子身心健康成长、加快社会化进程的平台,也是一个高校与社会、企业相互联动的平台。该平台以“邀嘉宾传道解惑,架连通社会桥梁,促学子身心发展,创校园文化特色”为目的,模拟电视谈话栏目,以录制系列沙龙视频在互联网上播放的方式,搭建了一个由“学生主持人、特邀嘉宾、学生观众”构成的文化交流平台。
“校园·彼岸”创建的背景无疑是我国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根据教育部提供的数字显示,“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将达到727万人,比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的2013年增加28万人,创下历史新高。”[1]加上往届尚未顺利就业的毕业生,整个就业市场的求职人数也将达到史无前例的程度,求职就业已成为全社会、学校、学生集中关注的焦点。“校园·彼岸”节目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创立的。它的创建增加了学校与企业的互动,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企业需求、企业用人观念和价值取向的窗口,受到全院学生的普遍欢迎,给参与者和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新的就业咨询、指导和求职的平台,为很多大学毕业生提供了非常实际并富有启发性的就业指导意见,对于大学生具有现实意义。
本文从“校园·彼岸”栏目的定位、特点及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以资启发和借鉴。
形式定位。本栏目活动设计原则为“活动沙龙化、沙龙栏目化、栏目视觉化、视觉网络化、网络常态化”,通过沙龙反映当代大学生初入社会、职场的价值观、信念及行为,剖析企业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理念。栏目本着去说教,摈弃专家讲座的传统形式,以快乐为本,注重实例分析,请嘉宾与学生就一个话题进行平等交流,引导大学生了解社会和企业。
受众定位。“校园·彼岸”把服务对象定位为我院大学生,参加节目的学生涵盖全学院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班级,学生受惠面广。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企业用人观念、社会人才取向。通过嘉宾与学生面对面的沟通交流,让学生理性审视社会,合理规划人生,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明确职业定位、培养职业操守、树立职业观念。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来说,该栏目的定位可以让他们知道社会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人,让毕业生清晰地认识自己,正确选择职场方向,也让所有参与者从节目中获得更多的职场经验和人生感悟。
内容定位。栏目的内容定位主要指栏目的宗旨、性质、文化品位、地方特色等,立足于受众需求和传播目的。“校园·彼岸”栏目内容极具校园特色,每一期“校园·彼岸”的话题都是从全院学生中征集而来,栏目策划由学生主笔,现场活动由学生主持,视频录制由学生主导,后期制作由学生主编。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能力,而且培养了主人翁意识、责任意识与创新意识。
为满足学生的各种需要,“校园·彼岸”沙龙立足学院实际,紧扣学生所需开展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活动。比如近几年来,无聊已经成为大学生活的一种常态。“校园·彼岸”围绕“无聊症候群”,邀请嘉宾与学生共同探讨了“无聊”这一个话题,引发学生对精神迷茫危害性的思考,引导大学生思考“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要如何才能实现梦想”、“我现在忙的事是否值得我辛苦付出”、“我究竟要做什么样的事才是有意义的呢”等现实问题,从而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
“时间都去哪儿了——大学生的时间管理”是本节目又一期的话题。现场嘉宾认为,拖延症是一种惰性,迷茫是缺乏目标的表现。打败惰性与迷茫的法宝在于树立明确目标,养成非做不可的习惯。嘉宾建议当代大学生不仅要树立目标,还要将目标细化,做到长计划短安排。
总之,不管是参与者或是观众,大家都能在节目中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贴近大学生生活是栏目最突出的特点之一。
“校园·彼岸”栏目渗透了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辅佐,在促进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有机结合,避免单纯的科技教育可能造成的大学生人格危机和文化分裂方面有一定作用。栏目每期选取一个相关话题让学生与嘉宾进行交流,以期解决学子心理问题。
“选择与被选择”。该期主要讨论在现实生活中深深困扰着大学生的选择问题:选择到底是机会还是陷阱怎判断、是什么力量促使那些“过来人”获得了理想的成就、如何在选择与被选择中掌握主动权等。沙龙通过嘉宾亲历的职场经验与教训,引导学生正确地选择所学专业与未来职业,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尽力完善未来职业所需要的文化素养和道德素养。
“内圣外王,力量之源”。 内圣即世界观,外王即方法、技巧,其实质是高度推崇道德人格对于个体生命价值的呈现,强调主体的道德人格是一切社会价值创造的终极源泉。沙龙通过从价值观到行为表现的逐步探讨,引导学生开启内在的精神力量,提示大学生在社会化进程中,面对诱惑与变化,要注重内外双修,坚守自己的理想与抱负,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通过社会实践,将自我内在的人格力量外化于世俗社会的价值创造之中。
不难看出,“校园·彼岸”试图以自强、厚德、热忱、责任为特征的人文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提高学生对社会关系、人际关系、物我关系等的认识能力和处理能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从而促进学生成人成才。
“校园·彼岸”通过不同类型的企业家、中高层管理者及各行各业中的职业经理人、创业者们经由不同视角对社会实践、商业活动、职业守则、职场态度等的分享,探讨与择业、就业、创业有关的各类话题,从简历撰写到应聘技巧、从财富观到职场理财,通过情景剖析及实战演练,引导学生为社会实践和踏入职场做好“预备役”练习、履行自己的职责,树立服务意识、大局意识、社会意识。
“青年创富观”。 富人到底有什么、跟富人应该学什么是该期的内容。不可否认,相对穷人,富人确实在某些方面起引领示范作用,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地与有思想、高品质等同,而应该同时兼具几个维度的追求,实现富足、品位与社会担当。该期话题通过探讨包括物质、精神、能力、人际等各个方面的财富观,引导同学们理解财富于人生的价值意义,指导大家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并依靠坚韧、理想、信用、计划等去追求属于自己的财富。
“创业梦,有多远”。 自主创业一直是众多大学生的梦想,但绝大多数大学生仅仅只是将其停留在梦想阶段。该期沙龙邀请了创业成功人士、本校在校生创业代表与学生共同探讨如何圆创业梦,引导同学们认识创业是一个人对社会、对自然、对生命的挑战,也是最能显示个体人生价值的实践活动;激励有创业梦的同学主动利用国家给予大学生优惠的创业政策,及早赋予梦想以现实的元素,让自己的创业梦在不久的将来变为成功的现实。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发展指导与就业指导的新模式。显然,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大学生就业问题仍会比较严峻,化解大学生就业难、提升大学生就业力、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仍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培养具有时代精神、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追求知识自觉精神等全面发展的人才,已成为高校的首要任务。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互联网作为时下最流行的传播方式之一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亲睐。网络时代给人们带来了便利,也对大学生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带来新的思考。如何在这个新的社会背景下做好大学生发展与就业指导工作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面对新的挑战,高校大学生发展与就业指导工作如何突破,已成为现实问题,求变创新是必然选项。因此,“校园·彼岸”是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发展指导和就业指导的新模式,是我院大学生发展指导与就业指导工作的有益探索,使其过程本身更具有社会效应。
整合社会资源参与校园共建。长江大学文理学院以“以人为本、学生至上”为办学理念,以“创特色,创品牌,求质量,求发展”为发展战略,以“4+X”(4代表毕业证、学位证、计算机证和英语等级证,X代表某种或几种职业资格证)为人才培养模式,力求用优质的教育资源、全新的管理机制实现“高能、优质”的培养目标。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全面整合社会资源参与校园共建势在必行。“校园·彼岸”主动选择和吸收了广大社会资源,以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为出发点,充分整合社会资源,致力于通过打开阻隔校园与社会的围墙,架设起一座校园与社会的互通桥梁,利用社会各界各种力量来推动大学生发展指导与就业指导工作的改革与创新。这一文化平台的搭建也极大拓展了校园文化建设的空间,充分显示了校园文化的活力和魅力,为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践行“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校园·彼岸”自创办至今已有两年,受现实环境的局限,尽管存在许多不足,但不能否认它为促进大学生发展、大学生就业问题作出的贡献以及对社会的积极影响。我们希望该沙龙节目在受众的关注与批判中不断改进,进一步积极发展。我们将不断优化做客嘉宾、锐意创新、并做好反馈工作,期望能够继续为大学生求职者们直观地展示更多自我发展与就业方面的知识和技巧,从而帮助这些毫无经验的职场新手认清社会,丰富自我,积极规划职业生涯,提升就业竞争力,实现人生理想。
参考文献:
[1]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将达到727万人[EB/OL].2013年12月9日.http://news.cntv.cn/2013/12/09/ARTI138653140094027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