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曼丽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 艺术系,浙江 杭州 311200)
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源于1945年由新歌剧《白毛女》所催生的戏歌唱法)是在戏曲、曲艺、民歌等中国传统声乐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演变,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以金铁霖教授为代表的民族声乐教育家们的悉心探索和实践之下,在传承借鉴与融合创新的基础上,以科学性、民族性、艺术性和时代性为特色的新型民族声乐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情趣,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
当今世界是一个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其历史背景,赋予了民族声乐艺术更多的时代特色、美学品格和艺术思想。本文通过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民族声乐艺术美学内涵的解读,试图总结其富于时代特色的两大美学特性,以期提升人们对民族声乐艺术价值取向和审美规律的全面认知,进而引导人们以民族审美心理和现代美学原则为导向,科学系统地推进民族声乐艺术的繁荣和发展。
世界的全球化和社会的现代化,带来了审美的多元化,使文化艺术呈现出多元交叉发展的新趋势。我国的民族声乐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大潮中,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在音色、唱法和风格等方面,呈现出多元化的美学特性。这是传统文化的新发展,是新时代审美的必然要求。
由不同的地域文化、语言环境、演唱方法以及音乐风格所形成的各具特色的歌唱艺术形式,最终都是以声音色彩这一载体呈现给观众的,因此,音色是歌唱审美的核心要素。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交通的现代化,以及社会的信息化,大大缩短了不同文化之间的时空距离,世界各国的声乐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同时,网络、电视、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和途径接触感受到世界各国、不同民族多样化的声乐艺术形式,其多元化的演唱风格及声音色彩,带给观众强烈的视听冲击和审美感知。当今社会是一个审美受众追求音色多元化,个性化的时代。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民族唱法千人一面现象引发的争议,就充分说明了单一的演唱风格和雷同的音色已不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多元且富于特色、个性的音色审美追求,已成为新时期民族声乐艺术的一大美学特性和发展趋势。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独特的地域风情、历史风貌、人文环境以及长期的生活实践,形成了每个民族各具特色的民歌体系,如“内蒙古的长、短调牧歌,河套及周边地区的漫翰调、爬山调,陕北和山西西北部的山曲、信天游,甘、青、宁地区的花儿,新疆的十二木卡姆,陕南、川北的姐儿歌、茅山歌,江浙一带的吴歌,赣、闽、粤交汇地区的客家山歌,云、贵、川交界的晨歌、大定山歌、弥渡山歌,藏族聚居区的鲁体、谐体民歌,以及其他各民族的山歌等”[1]。各民族民歌的表现形式、演唱方法、方言文化、音乐风格不同,其所呈现出的声音色彩、审美习惯也就不尽相同。在开放互通的新时期,随着民族交流往来的频繁,以及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大众的审美价值观也随着时代的变革发生了变化。大众对民族声乐的审美追求,已不拘于本民族单一的音色表现形态,而展现出对不同民族音色审美个性的好奇和追寻。2006年原生态民歌首次登上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的舞台,就引起声乐界的震动,充分显示出大众对那些来自于不同民族的,贴近生活的,个性鲜明的声乐文化的呼唤和渴求。这种由多种方言形成的地域性民族声乐,在凸显其异域文化,满足新时期大众对异质文化需求的同时,也决定了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及其音色审美追求,必将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
经历过20世纪50年代的土洋之争,20世纪60年代的百花齐放,以及20世纪80年代的借鉴西洋,民族唱法是在每一个时期不同的美学理念和审美标准的引导下,伴随着广泛的艺术实践成长起来的。如今,面对着开放多元的世界环境,可以发现,民族唱法正在逐步树立多元互融的美学理念,在传承借鉴与融合创新的发展路径中,推进民族声乐艺术的科学发展。所谓多元,是指对于民族声乐的认定,已不仅仅指借鉴美声唱法的民族唱法,而是包括了传统的戏曲曲艺唱法、民族民间即原生态唱法,借鉴西洋(学院派)的民族唱法以及与通俗唱法相结合的民通唱法。所谓互融,是指民族声乐在美学理念上已逐步形成了对各唱法之间需要相互学习和借鉴的理论认知,并科学合理地将其应用于歌唱实践中,以推动民族声乐在发声技术上的改良和演唱风格上的多元化。
我国的民族声乐是在戏曲、曲艺等传统民族声乐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在咬字、唱腔和韵味等方面的技巧和方法,以及“以字行腔,字正腔圆”等美学原则,都是民族声乐的根基,需要民族唱法系统地学习和传承。同时,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的自然环境、风俗习惯、人文历史和社会生活,形成了每个民族特有的声乐艺术形式和演唱方法。各民族在音调、节奏、行腔方法、嗓音色彩等方面,都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特点。这些民族民间的原生态唱法,建立在本民族文化传统和审美情趣基础上,是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新时期的民族唱法已越来越重视学习、吸收和融合各民族民间原生态唱法在技巧和风格上的精华,使民族唱法风格迥异,多姿多彩;同时,原生态唱法在保持地方民歌艺术特色的前提下,也开始注重借鉴和学习民族唱法在真假声结合、混合共鸣、气息运用等方面的歌唱技术。随着20世纪西方现代音乐思潮的涌入,一大批民族声乐教育家和歌唱家把美声唱法的演唱技巧与民族唱法相结合,形成了所谓学院派的民族唱法,虽然也存在着风格相似、唱法雷同、音色模仿等现象,但不可否认,其还是在一定程度上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民族声乐在发声技术上的改良。20世纪80年代以来,民族唱法在此基础上,以更加科学理性的态度,在保持我国民族风格的基础上,大胆地借鉴美声唱法的精髓,“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民歌演唱中普遍存在的紧、挤、卡,音域窄,音色干,缺少共鸣的不足,使得民族声乐既符合西方宽泛通畅、集中有力的审美要求,又具有中国传统唱法的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的民族特征”[2]。与此同时,民族唱法在顺应时代发展的进程中,也在不断尝试唱法上的新突破。民族声乐的舞台上,还出现了一种将学院派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相结合的民通唱法,如祖海、张燕等歌手,以其清新、甜美、时尚的风格和富于时代特色的演艺形式活跃在声乐舞台上,给了普通大众在听觉和视觉上新的审美感受。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历史文明古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为我们留下了许多风格迥异、特色鲜明的传统民族声乐作品。新时期,面对着外来文化的冲击,作曲家们在立足本土,保持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将更加先进的作曲技法和接轨国际的创作理念,融合在歌曲创作中,一大批具有时代气息,风格独特的,符合民众审美心理的民族声乐作品相继问世。根据其风格的不同,新世纪的民族声乐作品主要可分为六大类:传统戏曲、曲艺类歌曲,各民族地方民歌,融合戏曲韵味和曲艺技巧创作的民族声乐作品,以地方民歌为素材创作的民族声乐作品,主旋律创作性民族声乐作品,与通俗音乐相结合的新民歌。当代民族声乐作品种类繁多,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新气象,迎合了时代背景下人们新的审美心理与审美需求,具有多元化的现代审美取向;同时,从后四种类型作品的创作特色来看,无论是作曲家还是民族声乐歌唱者们,都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基础上,追求突破常规,以标新立异的审美价值观为引导,努力探寻符合时代需求,各具特色,与众不同的经典民族声乐作品。作品风格是演唱风格形成的基础。当代民族声乐正是在开放多元的世界大背景之下,以多姿多彩的作品风格为基础,结合审美受众多元创新的价值取向,逐步形成了个性化的演唱风格。
伴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快速发展,世界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人民群众的文化视野不断拓宽,文化品位不断提高,欣赏水平和审美需求也变得越来越高。民族声乐艺术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无论在创作、演唱还是表现方式等方面,都紧抓时代脉搏,以其现代时尚的美学风貌,顺应了新时代的审美发展规律,贴合了现代人的审美趣味。
时代在不断前进,艺术也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引导之下逐步走向时尚。如今的民族声乐舞台,无论是演员的外部包装造型,还是舞台的整体布景等,都给人民大众带来了全新的审美感受,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时尚的视听效果。从听觉上来说,演唱方法的多元糅合,音响伴奏的现代前卫,音乐风格的标新立异等,力求带给观众时尚个性的听觉感知;与此同时,新世纪的民族声乐还以其时尚的化妆造型、华丽的着装、绚丽的舞美布置,以及立体的视频画面,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新时期民族声乐时尚现代的视听美学特性,赋予了其多重的审美价值,在传统与现代音乐审美思想、艺术个性与当下审美时尚的有机融合中,展现出民族声乐独特的意境、韵味和神韵,顺应了市场的时代发展规律,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和追捧。
追求个性和大胆创新的呈现方式,可谓民族声乐艺术现代性美学特征的又一突出表现。歌唱演员们突破常规,不断探索和尝试崭新的演艺方式,以其个性化、多样化、不拘一格的表现形式,赋予了民族声乐新的时代感,迎合了当代社会求新求异的美学品位。歌唱家宋祖英曾在维也纳金色大厅、美国肯尼迪音乐厅、鸟巢体育馆以及台北小巨蛋音乐厅等多地举办独唱音乐会。在音乐会中,她曾与多明戈、周杰伦、席琳·迪翁、朗朗等多人合作,通过民族与美声、民族与通俗,以及声乐与器乐的创新结合,以其高度的艺术性、时代性和创新性,多视角展现了新世纪的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并将其成功推向世界,受到国际的认可。玖月传奇组合则以其创新的理念,借助现代时尚的配器手法,对传统民歌进行了全新的编配,并用双排键伴奏的形式,将民族与通俗有机融合,采用当下流行的组合形式,将其呈现给观众,成为民族声乐艺术的新亮点。此外,在民族声乐的舞台上,还经常可看到由传统民歌或地方民歌改编的,带有爵士、摇滚或流行风格的民族声乐作品,带给观众全新的审美体验。
20世纪80年代以来,民族声乐艺术正是在继承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的基础上,以民族审美习惯、审美情趣、审美标准和现代社会审美观及审美需求为审美导向,在传承借鉴与融合创新中,不断推进民族声乐的繁荣和发展。当今时代是一个经济、文化和信息交流快速发展的时代,在此背景下,民族声乐的发展也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我们只有立足于中华文化的民族之根,以开放包容的情怀,广纳世界各民族优秀的声乐艺术精华,紧扣时代的发展脉搏,才能赋予民族声乐艺术以特有的美学品格,更好地向全世界展示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让时尚唯美的歌声传遍全世界。
参考文献:
[1]王维平.从原生态民歌谈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多元发展[J].音乐探索,2008(1).
[2]魏丽莉.关于当前民族唱法问题的几点思考[J].人民音乐,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