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及其意义

2014-03-26 22:40赵文静王耐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特色思想

赵文静 王耐

(吉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突出强调了建立健全文化体系,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一系列举措。这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对我国文化发展的重视,并且在付诸实际行动来加强我国文化建设。重温毛泽东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对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现伟大中国梦,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毛泽东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内容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1]历史实践证明,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自“五四”新文化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得到广泛的传播。毛泽东多次反复强调,要坚定地把马克思主义放在第一位,除了共产主义思想,别的思想都领导不了社会主义文化,无论社会如何发生变化,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地位不能动摇。当然,坚持马克思主义,并不代表我们对马克思的每句话都要原版复制,而是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原理,根据自身需要,有的放矢。文化工作者要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我们的文化工作,制定正确的文化政策和方针,以保证社会主义文化的健康运行。

(二)“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

对于如何开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进程,根据我国的现实需求和文化发展规律,毛泽东提出了“推陈出新,百花齐放”的方针,并在1957年对“双百”方针进行了系统的阐释,强调指出:我们尊重人们不同的世界观,尊重人们思想的差异性,允许文化艺术不拘泥于一种形式而多样化,只有让各种思想得到充分发表和平等自由的讨论,允许不同的声音存在,让人们在比较中辨别,才能使非社会主义因素得以克服,让社会主义的因素得到确立和发展。“双百”方针的提出,体现了毛泽东深厚的哲学底蕴。“双百”方针提出后,引起了科学界、文艺界的一阵热烈讨论,对我国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工作的宗旨。新文化的创造需要创造主体来实现,新文化的创造主体是人民,只有人民才能创造历史,才能创造社会主义文化。毛泽东的文化思想不是一蹴而就的。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指出,我们的文化是大众的文化,是民主的文化。社会主义文化为人民服务,包括为各民族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及其他劳动群众,以及一切拥护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人士服务。“二为”方针鼓励文艺工作者在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前提下,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精神产品,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贡献。

(三)“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对于如何正确对待中国的历史传统文化遗产以及国外的文化,毛泽东一贯坚持批判的态度,认为不能厚此薄彼,偏中轻西,要坚持中西兼收并蓄。1964年9月,毛泽东在《对中央音乐学院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对待中国传统的以及外国文化遗产,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毛泽东对中国古代文化极为重视。我们的民族是个伟大的民族,我们的文化也是了不起的文化,对此我们应该要有足够的信心。他认为,社会主义文化应当有民族的形式,有民族的内容和特色,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们要正确对待传统文化遗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陈出新。他指出,从孔夫子到孙中山,这些历史文化遗产都需要我们去继承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成长,需要传统文化的补给,但不是不加选择的,对待传统文化,既要继承,又要批判。根据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际发展需要,我们应分清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提取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让它在新的时期能够得到一个更高层次的发展。

各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优势。我们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想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就必须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比较优秀的地方,因此,加快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建设,也要正确对待外国文化。毛泽东曾指出,我们不能再犯苏联在这方面的错误,要吸取教训,只有精神文化得到长足的发展,国家才能算得上真正的先进国家。他还强调,对待外国的文化,一定要科学地学习,不能盲目地照搬,就像我们对待食物一样,要经过自己内部的咀嚼消化,分解出精华和糟粕,也要严格区分香花和毒草,保留有益的部分,融入到文化的实践需求中去,对于那些糟粕的不好的方面,要进行严格的剔除,这样才能确保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又好又快地发展。

(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的文化事业是非常落后的,教育文化水平比较低,文盲队伍十分庞大,科研技术也远远落后于世界水平。针对这些问题,毛泽东等人坚持不懈,为发展我国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文化是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而教育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建设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得到了毛泽东的高度重视。毛泽东深刻地认识到,青少年在旧社会受到的教育,严重束缚了青少年的健康发展。为此,毛泽东指出,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教育途径,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造就专门的人才。1957年,毛泽东在总结我国教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目标的制定,应该使得受教育者全面发展,而不是某个方面的发展。这也科学地定义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就在于实现教育的现代化。1949年5月,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确定了发展科学技术的方针:努力发展自然科学,普及科学知识,以服务于工农业和国防建设,提倡使用科学的历史的观点,研究和解决历史、经济、政治、文化以及国防事务。毛泽东指出,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须打好,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就无法得到提高。在党的领导和全国科技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之下,新中国的科学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文盲数量也大幅度地下降,科技术平得到很大的提升,人们的精神文化面貌焕然一新。

二、毛泽东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意义

(一)提升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论层次

毛泽东发展了马克思关于确立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思想。[2]依照马克思的观点,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后,要同旧的文化决裂,建立属于本阶级的文化,进行彻底的文化变革。列宁也曾经指出,社会政治变革先于文化变革,只要实现文化的变革,就能变成社会主义国家。对于社会主义革命来说,其目的就是要建立起社会主义的文化。马克思列宁的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论述,与我们的革命还是有所不同的。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有着其自身的特殊性,这也就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特殊性,因此,在我国建立新民主主义革命政权这样一个过渡时期,与之相适应的就是建立新民主主义文化,再通过经济的变化,即通过开展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文化性质的转变,建立起社会主义性质的文化。社会主义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确立后,通过全国范围内的广泛宣传和普及,人民已经能够自觉主动地接受社会主义的思想,因此,我国由新民主主义文化向社会主义文化转变的任务也就完成了。

毛泽东发展了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马克思非常强调人的自由自主的发展。马克思认为,人的发展是自由的,是全面才能的发展,这种发展是不受阻碍的。毛泽东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为基础,面对新的社会课题,创造性地提出,人的全面发展,要以德、智、体、美、劳为基本内容,而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教育来实现,我国社会主义新人的教育,就要以这些内容为核心,在人的思想品质、文化知识和身体素质等方面,都要有所加强。毛泽东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但又没有拘泥于马克思主义,制定出了一些可行的具体实施措施,使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解放的预言,逐渐向现实迈进,并步入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体系的轨道,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的稳步前进。[2]

(二)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基石

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不仅赋予了马克思主义以中国定义,而且把它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完成了历史的跨越。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想,更是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的源泉,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

第一,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倡导者和探索者,毛泽东的文化建设思想是科学的,因为它的形成过程,是在吸收马克思主义精髓的基础上,结合现实的社会情况完成的。与时俱进,就要求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不仅要求政治经济的与时俱进,同时要求社会主义文化也要与时俱进。我国的文化建设结束了30年的曲折发展时期后,邓小平在领导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仍坚持以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为指导,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序幕。在他之后的各届中央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道路虽然进行了许多新的探索,但依然是在建设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江泽民也曾多次强调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我们不能重复苏联的老路,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思想多元化只能导致思想领域的混乱。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也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指导思想为指导。

第二,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前提。[2]在新的时期,我们的文化建设更加突出强调中国特色。毛泽东虽未提过中国特色,但他的思想却贯穿其中。毛泽东指出,建设一个具有现代工业、农业和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是我国未来发展的目标。毛泽东提出的“文化现代化”,实际上也就是发展先进文化。中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立足于人民的生活实际,贴近老百姓的生活。邓小平则一贯强调中国特色。邓小平站在时代的高度,秉承海纳百川的精神,合理地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外来文化。邓小平认为,以民族传统文化为依托,汲取外国的优秀文化,才能真正建设起有中国烙印的社会主义文化。胡锦涛也强调,我们要正确处理好中华文化与外来文明的关系,正确处理好糟粕与精华的关系,促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可持续发展的,党的历代领导集体,都是在继承的基础上,确保文化发展的大方向,同时又不断创新,从而进一步系统化条理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

第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引了前进的方向。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必须要确保其运行的方向,一旦其脱离了既定方向,其后果将不堪设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也不例外。毛泽东在开展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立足实践,开拓创新,指出文化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以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表明了我们的文化是什么样的文化,是为谁服务的文化,我们的文化应当坚持什么样的原则,充分体现出社会主义文化的优越性。这个方针不是暂时性的,而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以邓小平为领导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以江泽民为领导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领导核心的第四代领导集体,都在坚持毛泽东关于文化发展的方向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总之,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大胆地实践尝试,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这不仅是他智慧的结晶,更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新的历史时期,以习近平为领导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正在继续继承和发展毛泽东的文化思想,努力把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推向一个崭新的阶段。

参考文献:

[1]宋军.中国共产党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1.

[2]李万丽.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文化观[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5.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特色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思想与“剑”
中医的特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完美的特色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