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畅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黑龙江 牡丹江市 157000
超选择性动脉接触性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分析
苏畅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黑龙江 牡丹江市 157000
目的:分析超选择性动脉接触性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手术对于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0年9月到2012年10月的急性脑梗死40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研究,40例患者全部进行超选择性动脉接触性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手术治疗。对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状况、意识情况、生活活动能力实施评估。结果40例患者通过超选择性动脉接触性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术进行治疗,患者的血管再通几率为82.5%,同进行溶栓之前比较,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评分有显著降低(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溶栓之前相比,意识情况有显著提高(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超选择性动脉接触性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术,能够有效增强患者的血管再通几率,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属于比较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中广泛推广。
急性脑梗死;机械碎栓术;治疗效果
脑梗死属于世界范围之内致死率以及致残率非常高的疾病,在患者的神经细胞受到损伤并且达到不可逆转之前,快速和安全的为患者恢复血供是治疗此病的关键因素。随着现今介入技术的不断发展,超选择性动脉接触性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术得到了非常好的治疗效果[1]。本文选取2010年9月到2012年10月的急性脑梗死40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为患者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观察患者的血管再通状况,在进行溶栓之前和溶栓之后的7天以及1个月、3个月的时候,对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状况实施评估,在患者溶栓之前以及溶栓之后和之后1天、3天,对患者的意识情况实施评估,在患者溶栓之后的1个月、3个月,为患者的生活活动能力实施评估,现将具体报告汇报如下。
1.1 基本资料
本文选取2010年9月到2012年10月的急性脑梗死40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研究,40例患者的年龄在19~7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0±8.9岁,患者的入选标准为:发病时间为1~6小时之内,为患者进行CT扫描检测没有颅内出血或者是低密度影,患者的瘫痪肢体肌力为0~3级,患者以及患者家属均签署同意书。40例患者全部排除颅内出血史,3个月之内患者没有脑梗死或者是心肌梗死的病史,患者排除存在出血倾向疾病,排除严重糖尿病以及心、肝、肾功能不全,排除妊娠患者。
1.2 方法
患者血压需要控制在180mmHg/100mmHg之下,穿刺患者的右股动脉,为患者进行全身肝素化,为患者的病变血管进行造影,将重组人组织纤溶酶注入生理盐水之中,对患者进行静脉推注,5分钟之后注意观察患者的溶栓情况且给予调整。如果重组人组织纤溶酶的剂量已经达到30mg,机械开通时间距离患者的发病时间达到6小时,患者的病变动脉还是没有再通,停止溶栓。在进行溶栓之前和溶栓之后的7天以及1个月、3个月的时候,对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状况实施评估,在患者溶栓之前以及溶栓之后和之后1天、3天,对患者的意识情况实施评估,在患者溶栓之后的1个月、3个月,为患者的生活活动能力实施评估。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软件SPSS11.0处理实验数据,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40例患者通过超选择性动脉接触性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术进行治疗,其中有33例患者的血管再通,患者的血管再通几率为82.5%,同进行溶栓之前比较,溶栓之后的7天以及1个月、3个月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评分有显著降低(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溶栓之前相比,患者溶栓之后和之后1天、3天,意识情况有显著提高(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患者溶栓之后的1个月、3个月,生活活动能力评分为75.8%、81.2%。
超选择性动脉接触性溶栓的治疗特点有:能够正确的检测患者闭塞脑血管的位置以及程度,使用的溶栓药物剂量比较少,选择性较高,能够观察患者脑血管的再通状况[2]。联合机械碎栓术的特点有:能够降低溶栓药物的剂量,减少出血的发生,能够破坏血栓表面,提高血栓溶解的速度,增强患者的血管再通几率,属于比较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
[1]Ahmed N,Wahlgren N,Grond M,et al. Implementation and outcome of thrombolysis with alteplase 3 - 4. 5 h after an acute stroke:an updated analysis from SITS-ISTR[J]. Lancet Neurol,2010,9(9) : 866 - 874.
[2]王斌,王亚冰,李慎茂,等. 动脉溶栓联合血管成形术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单中心研究[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1,8(2) :65 - 69.
R543
B
1009-6019(2014)08-027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