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化县红茶发展的现状及建议

2014-03-26 21:29余秀宏余书平
蚕桑茶叶通讯 2014年6期
关键词:开化县鲜叶红茶

余秀宏 余书平

(浙江省开化县茶产业化领导小组办公室 324300)

1 开化县红茶生产历史

开化县生产红茶历史是从1929年开始的。据《开化林业志》记载:“民国18年(1929年),本县桐村有戴天顺茶号,年约产红茶1 100 ~1 200 担,船运至上海出口”[1]。《开化县志》记载:“民国21年(1932年),产茶4 147 担,其中绿茶2 187 担,红茶1 965 担”[2]。又据《开化林业志》记载:“据《中国实业志》记载,民国21年(1932年)开化县红茶市价每担最高12 元,最低7 元,一般10 元;绿茶价格最高32 元,最低28 元,一般30 元。红茶产值19 650元,绿茶产值65 460 元。……民国25年茶叶滞销,茶价惨跌……当年仅生产红茶2 000 担”。

直至20 世纪70年代,县供销系统还曾在开化的林山乡、金村乡、何田乡、齐溪乡、苏庄乡等地组织生产红茶。1974年,随着“开化茶厂”的投产,全县遂转产外销眉茶;及至80年代随着“开化龙顶”名茶的鹊起,名优绿茶经济效益占领鳌头,红茶生产全面淡出。

2 开化县红茶生产现状

近年来,红茶市场转暖。开化县地处浙皖赣三省交界,与武夷山近邻,茶叶自然品质好,又引起红茶生产者的关注。2008年,福建茶商与开化县金凤凰茶叶专业合作社合作,采用“工夫红茶”技术结合当地传统工艺大量投产红茶,当年生产红茶1 500kg,由茶商包销。此后,每年产销量不断增加,2013年达到13 620kg。

2012年,县委县政府支持生产红茶,组织相关部门和全县茶企、生产大户到武夷山等地调研红茶生产,研究部署红茶产业发展,正式把红茶列为“开化龙顶”绿茶的重要补充,以达到“红绿结合”,最终提高产业综合效益。由县茶产业办具体负责实施红茶提升工程,聘请了武夷山小种红茶传人指导红茶加工。数家茶叶企业陆续添置红茶设备,当年有8家企业生产,其中开化县金凤凰茶叶专业合作社生产10 500kg,最高售价1 600 元/kg;开化县名茶开发公司生产红茶700kg,浙江龙顶贡茶叶有限公司生产红茶600kg,最高售价都达6 000 元/kg,质量水平得到专家和消费者一致肯定。

2013年,全县春茶约生产红茶35 吨,平均价1 500 元/kg,最高售价达8 000 元/kg。与前一年相比,价格平均上涨20%。全县现有15 家企业已获得或正在申请红茶的QS 认证。

3 开化县红茶发展趋势与水平

3.1 发展趋势

开化县有5 万余亩鸠坑群体种茶园,基本分布在海拔较高的偏远山区,开采时间较无性系良种推迟20 天以上。开采迟导致群体种鲜叶如果生产“开化龙顶”为主的名优绿茶则存在明显的劣势。但其实从2005年开始,武夷山等地的福建茶商就纷纷来收购这批鲜叶,年收购量有400 ~500 吨,收购价格高于本地价格,福建的客商数量和收购数量都在逐年增多。丁勇研究员认为,不应过分追求鲜叶原料的“早、小、嫩”,对红茶而言具有一定成熟度的新梢才更具有良好的品质效应[3]。这些都说明开化的鲜叶原料加工红茶品质优良,开化具备发展红茶的条件和潜力。

从产品结构分析,用于生产“开化龙顶”为主的名优绿茶的原料大多是单芽或一芽一叶,春茶末期的鲜叶原料单芽偏小且不饱满,不适宜加工“开化龙顶”,却很适宜加工红茶。将春茶末期之后的产品改“绿”为“红”,实现“红、绿”结合,“红、绿”迸进,形成以开化龙顶名茶为主、红茶为辅的多茶类多花色生产格局,不失为产业发展的大方向、大趋势。

3.2 发展水平

从2012年8月开始,开化县茶叶技术人员在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等单位的支持帮助下,对不同品种、不同海拔高度、不同生态环境、不同季节的茶叶展开红茶加工对比试验,对红茶加工工艺开展研究和创新,同时与茶叶机械厂家就生产设备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果。用高海拔鸠坑群体种为原料制作的红茶,干茶油润,汤色透亮,香气浓郁,滋味鲜爽,叶底匀整,特别是果香明显,耐泡,有壶饮、杯饮皆鲜爽的效果,堪为一绝。2013年参加“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首获一等奖。

4 存在问题

4.1 茶园管理不规范,鲜叶品质不稳定

受茶园地势及茶农管理水平的限制,开化县茶园在抚育管理上不重基肥,修剪无序,树冠培育不重视,采摘不规范等问题突出,致使鲜叶采摘质量难以达到采摘标准,鲜叶质量参差不齐,生产局限在大宗红茶水平,名优红茶产量不高。

4.2 品种结构不合理,缺乏红茶专用品种

新发展的无性系茶树鲜叶原料虽然能兼制红茶,但多数更适制绿茶。品种决定品质,全县没有一个红茶专用茶树品种,从而影响红茶的后续精制。

4.3 技术装备不到位,缺乏稳定加工工艺

开化缺少精制红茶的企业及其设备,全县色选机只有二台,拼配更无从谈起,对红茶品质的稳定影响极大。由于红茶恢复创制时间较短,尚未整合形成统一的生产工艺技术参数,产品质量稳定性差,因此需进一步熟化工艺参数并形成地方标准。

4.4 市场认知度不够,品牌建设需加强

除定向生产之外,开化红茶主要还在本地市场销售,很多客商往往是来批发开化绿茶时才了解开化红茶,然后通过品尝才顺带收购的。目前开化没有一只红茶专用商标,统领全县红茶的专属名称也未固定,市场流通还停留在名称不统一、质量标准不统一的无序状态,后续的宣传、推介工作严重滞后,因此市场知名度较低。

5 建议

5.1 全面审视,加强评估,合理规划茶产业

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在品种、种植、生产、加工、生态、文化诸方面进行全产业结构性研究,制定战略规划,避免“红改绿”、“绿改红”反复折腾的生产经营情况的发生,确保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5.2 强化适制性研究和特色新品研制

引进生态吻合、茶类相似地区的优良红茶品种,结合开化区域优势进行适应性种植,筛选出既适应开化自然条件又适制优质红茶的品种,培育产品特色和后发优势。

5.3 整合全套技术参数

构建对不同品种、区域及嫩度等因子生产红茶的工艺技术集成,装备现代设备,提升开化红茶加工品质。

5.4 弘扬茶文化,实现茶旅结合

充分利用开化县建设国家东部公园、美丽中国示范县和浙江省重点生态功能区示范区等一系列机遇,建设生态养生、休闲旅游、文化论道等功能齐备的红茶宣传展示平台,加强茶文化方面知识的培养和推广。支持产业主体与政府部门广泛开展的茶文化交流,融合开化生态文化、风情小镇文化、旅游文化等多元素,形成地方特色,推动红茶品牌的提升,促进红茶产业的升级。

[1]《开化林业志》编写组. 开化林业志[M]. 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2]开化县志编篆委员会.开化县志[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3]丁勇.红茶更“红”的思考[J].中国茶叶加工,2013(2):卷首语.

猜你喜欢
开化县鲜叶红茶
《幸福的红茶时光》
“同题赛场”走进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二)
蜜香红茶
Happy Afternoon Tea
踏遍青山人未老——记开化县林场退休职工、全国绿化劳动模范余贵顺
优胜选手来自
——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华埠镇中心小学
不同嫩度茶鲜叶原料稀土元素含量的变化
气温对日照茶鲜叶适制性的研究
摊放对茶鲜叶生化成分的影响研究
国际茶叶产量少量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