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纪安,段兴华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河北 承德 067000)
类型,是具有共同特征的事物形成的种类。所谓高等教育类型,是在高等教育阶段具有不同特征的教育种类。在高等教育阶段事实上存在着两种类型的教育,一种是基于学术体系的普通教育,一种是基于工作体系的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办学类型,既有同属于高等教育的共性,也具有不同与普通教育的个性。
高等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有以下几点:
1)高等职业教育是在普通中等教育基础上建立来的专业与职业技能教育,联系紧密经济建设实际。面对日益发展和变化的社会需要,高等职业教育虽然也要依赖各个门类的学科知识,但它是以在不断变化着的市场需求中形成的社会职业岗位为背景进行专业设置的,因而它具有职业本位的特征。
2)高等职业教育强调实践性与应用性,因此在教育过程中,为使学生基本具备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职业技能,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高等职业教育是按照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基本要求来进行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内容的设置、教育手段的选择、教育对象的塑造,针对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基本要求,在课程体系构建中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设计、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强调知识点的应用[1],在教育手段上强调手脑并用、学做合一,在塑造对象上强调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的熏陶和训练。
3)高等职业教育基本上是一种感性化教育,若说学科知识的传播有一定理性的话,那么在高等职业教育中,这种理性也只是表现为一种工具理性,因为它强调的是知识的操作性和知识运用的逻辑结构,而不强调理解和掌握知识内、外部的逻辑关系。这就需要这种教育类型不能沿用、照搬一般学术性本科的教学模式。
基于高等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需要类型化学习的指导和学生类型化学习的适应。
显然,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教育类型,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目标是运用已发现的规律、知识直接服务经济社会,而不以研究或发现客观规律为主要目标,这种教育是运用已经创造的理论以及发明的技术,来解决社会问题和企业一线问题,来适应一线技术应用。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根本差异在于应用理论与发展理论。普通高等教育运用发展理论和技术来培养学术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运用应用理论和技术来培养应用型人才。因而普通高等教育着重对学生的研究能力的培养,注重学位的学术性;高等职业教育着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学习的应用性[2-3]。应用性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之一,强调学生学习理论的应用性,应用是课程体系构建的目的,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就是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管理等工作中的实际问题。高等职业教育注重在应用中“转化”能力的培养,就是说现实的生产和服务是由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转化”而来的,现实的产品由工程师的设计方案“转化”而来,以实现应用的目的。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等技术技能型人才,必须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满足社会和工作岗位要求,必须融入社会、融入企业、贴近岗位,以社会需求为主线,为行业企业一线培养人才;必须通过工学结合、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方式,通过不断学习,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实现高等职业人才的办学培养目标。
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改革传统的办学模式,要特别强调对学习模式的改革。高等职业教育应实施“以能力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强调学习的针对性[4]。它的针对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点,一是以成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行之有效的实用技术为专业学习内容。课程内容强调综合课程,保证信息的浓度、强度,注重专业知识与相邻学科的统一性。同时,增强课程内容的实践和应用,强调理论向技术、向实践转化的能力培养。二是基础课程内容以必须掌握和够用为度来满足专业学习的要求,避免大而全。改变传统教育模式,强调知识的针对性、实用性,而不追求或强调系统性和完整性,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和“因材施教”。三是以能力为中心进行学习安排。通过广泛开展社会调研,对照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工作任务、岗位职责以及对工作人员的职业能力的需求,进行学习计划的安排以及课程体系的编制。四是在学习计划上,要加强实训课程,要求学生圆满完成在校期间的岗前实习、实训,实现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毕业后就能基本顶岗工作,实行毕业生双证制度(毕业证、职业资格证)。学生学习要适应这种针对性,转变传统学习方法,每节课、每门课、每个教学环节都要明了针对性课程目标,教师按照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去教、学生按照任务要求、项目要求去学。
实践性学习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十分重要的环节,是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的关键。高职学生实践环节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在生产实际中运用抽象化了的专业理论知识,强化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养成运用知识的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能力是知识运用的转化或体现,是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也是在实践中培养起来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被视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教学原则,实践性教学环节是高职教育整个教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占比例达到了50%左右。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称为教学实践,如认识实习、现场教学、课程报告、课程设计、教学实验等,这类实践虽然不属于直接生产性的,但是在整个教学计划的完成过程中,起着无以替代的作用,教学实践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并在高职教育前期学习中起主导作用。第二类是生产实践,包括校内生产性实训、企业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生产性实践在高职教育后期的学习中起主导作用。第三类是社会实践,如社会考察、智力服务等实践环节,这类实践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的始终,它的活动内容和活动的领域非常广泛。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能够了解国情,体察民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社会实践对于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在学习态度和情感上重视实践、在学习过程中关注并善于实践、在学习方法中求得实践中获取技能都是高职学习改革的主要内容。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满足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职责,“职业性”则是其核心价值和优势所在[5]。高职教育必须以社会需求和职业发展为前提,以知识应用的职业教育为核心,以职业生涯规划为整个教育过程的主线,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知识、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使学生完成高职教育后,与工作岗位“零距离”对接,并完全适应岗位需求。学校需要实施系统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让学生从进入高等职业学校时,就着手在包括职业观念教育在内的入学教育,在此类课程教育引领下,学生合理规划自己职业人生和职业发展。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通过环境分析、自我认知,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确立行之有效的职业发展路径。学习期间,应在掌握该专业所要求的必须、够用的理论知识的同时,重点学会岗位适应能力和必备职业技能。同时不断加强职业道德、职业素质养成,学会如何生存、如何就业、如何创业、如何发展。这一过程伴随高职院校学习的始终。
工学结合教育理念是高等职业教育理念的重大变革。工学结合作为教育活动与社会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的一种培养模式,创新、发展了我国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思想的职业教育实践。职业教育的工学结合主要体现为职业学校与产业相结合或与行业企业联合教育,专业与课程的设计、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强调与工作过程密切结合,从而尽快适应岗位要求、满足一线企业需要。工学结合既是一种教学模式,也是一种学习模式,强调针对特定工作系统、工作目标、工作岗位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核心竞争力和发展潜能。工学结合是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习实训与实际生产相结合的有效途径,解决了学生课堂学习、实习、实训与生产实际脱节的问题。工学结合为学生搭建了深入到真实工作环境中的平台,提供了在实践过程中知识运用转化的工作方法。工学结合以工作岗位或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手段为结合点,既强化了学生的理论知识,又锻炼了学生的实践技能,为学生毕业后实现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以高职教育职业能力目标结构要求为准,高职教育课程中学生的“做”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基本技能学习中的“做”,以操作训练为主体;二是技术能力学习中的“做”,是指具有一定的学习目标、内容和情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活动;三是综合职业能力学习中的“做”,主要是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过程[6]。高职教育学做一体化的学习注重在实践中学习,做中学,学中做。这种学习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学科理论知识学习。传统的理论学习方式是在向学生系统地介绍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再开展练习、实验。在职业教育的体系中,理论学习主要是以职业的需要为设计前提,根据职业要求的差异,理论学习的内容也是不同的,理论知识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与实践知识构成相统一。在实践性学习方式中,因为知识与工作任务的紧密联系,所以学生能够理解它的价值,并有针对性地结合情境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从理论学习的方面看,这是在实践中反思建构理论知识的一种一体化过程。
显然,高等职业教育学习方式必须与上述的学习特征相适应并作出学习改革。
[1]钱建平.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的学习特点[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0(4):38-40.
[2]袁广林.对高等职业教育本质属性的再认识[J].教育探索,2010(5):13-15.
[3]罗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几点认识[J].国土资源高等职业教育研究,2002(1):18-20.
[4]林丽敏.浅议高职教育“职业性”的几个问题[J].大众文艺,2011(17):261.
[5]丁继安,吴建设.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性学习:背景与特征[J].江苏高教,2006(4):135-137.
[6]程金凤.高职院校“三课堂”互动教学模式研究[J].科教导刊,2010(10):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