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译小说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

2014-03-26 16:54:29
关键词:林译林纾古文

侯 杰

明清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其中,林纾便是一个复杂的文人。他反对缠脚,赞同兴办女学,这在当时是不可想象的,但他毕竟是一个传统文人,传统文化在他身上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与新文化的对立不可避免。 新文化运动兴起,在提倡白话文和反对旧礼教这两点上引起他的反感,他以“卫道匡时”自任,极力反对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写了《致蔡鹤卿太史书》《论古文白话之消长》,对白话文运动大加讨伐,攻击北京大学的新派人物“覆孔孟,铲伦常”“尽反常轨,侈为不经之谈”[1],且创作小说《妖梦》和《荆生》,对陈独秀等新文化运动领袖进行攻击,成为倡导“国粹”派的领袖人物。新文化学人鲁迅、李大钊对如此“国粹家”的言论视为历史的倒退,是不识时务之举。《新青年》还将林纾的小说《荆生》全文转载,逐字逐句进行批驳,于是,对林纾的批判暴风骤雨般接踵而至。

在文学史上,新文化学派对林纾的批判是有失公允的。不应把林纾定位为反对新文化的封建卫道士,应看到林纾作为一位翻译文学大家,他开了西文东渐之风气,在文学体式、语言革新和思想启蒙上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作出的贡献。

一、译介世界名著,参与世界文学对话

据俞久洪统计,林纾翻译了英、法、美、德、日、俄、比利时、西班牙、希腊、瑞士、挪威等11个国家98位作家的163种作品 (不包括未刊印的18种)[2]122。在林纾翻译的163种文学作品中,有将近50种在各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有的还是世界文学名著,例如 《巴黎茶花女遗事》《迦茵小传》《伊索寓言》《鲁滨孙飘流记》和《撒克逊劫后英雄略》等。

胡适肯定了林纾在译介外国文学方面的贡献,赞扬林纾用古文翻译西方长篇小说所起到的示范作用,对林纾能用古文表现出趣味性和言情功能十分赞赏,指出“古文的应用,自司马迁以来,没有这种大的成绩”。鲁迅也列举了林纾翻译的文学名篇,坦言林译作品的广泛性。林纾通过译介外国文学著作,一方面使国人熟悉了许多著名的西方文学家和西方文学概况,如史各德、华盛顿·欧文、狄更司、小仲马、莎士比亚、孟德斯鸠、塞万提斯、易卜生等欧美文学大家逐渐走进了中国文坛;另一方面,林译小说影响了大批作家,争相模仿,用古文翻译西方长篇小说。

近代国人开始向西方探求真理,最初只注重工艺制造,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社会科学诸如法律和文学是不受重视的,因为在很多人看来,文学还是中国的好。自从林纾和晓斋主人翻译了《茶花女》后便拓展了中国文人的眼界,中国文坛开始改变传统观念,重新审视外来的翻译文学。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国人对于小说及小说家的地位,在林译小说以前,小说这种题材是不受正统文学认可的。对于新一代的文学青年,如陈独秀、胡适、鲁迅、郭沫若、钱钟书等人,林译小说成了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启蒙读物。例如,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林译小说丛书》对钱钟书启发颇大,他说“自从接触了林译小说,才知道西洋小说那么迷人”[3]66。这个迷人的文学新世界吸引国人去学习外国语文,学习西方文学,借鉴他人的经验,改造和发展本国文学。林译小说对中国早期创作小说产生了重要影响,很多作品借鉴林译小说的手法,例如徐枕亚的《玉梨魂》、苏曼殊的《碎簪记》《焚剑记》和钟心青模仿《巴黎茶花女遗事》重新创作了《新茶花》,虽然作品的成色和原作无法媲美,但林译小说在当时的影响可见一斑。

二、自由活泼的文言体,促进了语言和文体的变革

林纾是古文大家,他的译作采用的语言载体是文言文。“五四”时期是倡导白话新文学的时代,林纾的文言翻译成了众人批评的对象,但林译作品的文言风格也受到很多人的赞赏。除了胡适称赞林纾运用古文翻译的开创性外,钱钟书也在《林纾的翻译》中说林译作品的文言风格论述得很透彻,他认为林纾的文言翻译小说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古文”,而是一种活泼的文言文体。林纾的翻译,可以说是融合了文言小说、笔记体等传统文体和当时流行的杂志报章文体。从总体上看,林译小说的语言虽然是文言形式,但比较通俗,具有弹性,即便是“古文”成分的词汇和句法,但经过林纾的处理,面貌规矩不再那么严密,其风格已经变得灵活自由。林译小说的语体,实际上开创了一种有别于传统古文的新文体,可以称之为“林译小说体”。这种小说体有很强的表现力,在当时产生了一种吸引读者的强大“魔力”,拥有众多的读者和仿效者,从某种意义上说林纾的翻译延长了“古文”的生命。同样,林纾的翻译文体在客观上加速了“古文”的解体。事实上,我们现在使用的书面语言,既不是纯粹的白话,也不是传统的文言,而是白话和文言杂合的结果。林纾的翻译,文言中夹杂了很多欧化词语和句子结构,但新文学学派通常强调林译作品的旧文化风格和错讹之处,漠视了林译作品对语言和文体的变革,也许这种变革对他本人来说是不自觉的。

三、打破传统偏见,提高了小说的地位

中国传统文学观念,一向崇尚诗文等严肃文学文体而鄙薄戏曲和小说等通俗文学文体。清末明初,在维新运动的推动下,为适应社会变革和改良,梁启超等人企图提高小说的政治宣传和思想教化功用,为打破桐城文体的束缚,在理论上提出了“小说界革命”,提高小说的文化地位。林译小说则是从文学实践上提高了小说的文学和社会地位。林纾作为古文家致力于小说翻译,以实际行动打破了鄙视小说的传统偏见,他以独具特色的文言翻译小说,没有让读者失望。邵祖恭在《林纾》中承认梁启超翻译的力量,但指出林纾的翻译更灵感,词藻妍练,文笔雅洁,并引用林纾翻译欧文的作品 《记惠斯敏司德大寺》为例,证明“那种秋士寥落,萧骚寂寞之感,吾人试加重译,恐难表达”[4]347。

林纾的译笔独具艺术魅力,在当时文坛吸引力非常大。林译作品具有鲜明的名著观念,从他选译的作品来看,这主要是林纾本人对文言及古典名著,如对《史记》《汉书》桐城派古文观念的比附和移用。这种比附和移用加之林纾本人的改造,效果是非常明显的。林译作品在文坛的流行和模仿,促进了小说翻译和创作的发展,也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学结构的变更。

四、首开中西比较文学研究

林纾文学修养深厚,对中国文学有深入的研究。林纾文学眼光敏锐,对所译作品有独到的见解,常在序跋中对中外文学进行比较,总结出共同的创作规律或者不同的艺术特色。这不但开辟了小说理论发展的新途径,而且开创了比较文学研究的新风气。如《块肉余生述序》《孝女耐儿传序》《斐洲烟水愁城录序》等,都是我国早期比较文学研究的代表性著作。在大量接触外国文学的过程中,林纾从一般的机械翻译,逐渐进入对中外文学比较、鉴别、玩味和欣赏的境界。

林纾自己不懂外语,关于译本的选择,取决于他的合作者。有些合作者水平不高,把一些价值不大的作品介绍给他。但在翻译过程中,林纾却能敏锐地分辨出不同作家各自的特点,文笔的优劣和意境的高低。他在《兴登堡成败鉴序》中指出:作者蒲哈德是个武人,而非著作家,作品“叙事复杂,言之又言”“此书果落仲马父子之手者,则高骋复厉,读者必且动色。顾蒲哈德非其人也”。林纾品评外国文学的主要参照体系是中国的古文。他认为“中西文法,有不同而同者”。林纾对西方文学大家的写作风格也进行纵向比较,如他对比了莎士比亚、狄更斯和哈葛德,用一种类似于严肃文学的观念指出作家之间的差异。对作品的分析更具有中国文论的特色,如对 《黑奴吁天录》这样评论道:“开场、伏脉、接笋、结穴,处处均得古文家义法”(《黑奴吁天录例言》)。在国人接触外国文学之初,林纾所进行的文学比较研究,无疑是非常有意义的,这种比较打破了“西洋无文学”的陈腐观念,激发了国人进一步了解外国文学的兴趣,也有利于中西文学交流的开展。

五、培养了文学新人,直接或间接影响了“五四”运动

林译小说163种,品种之多,数量之巨,首开文学翻译史上的先例。文学名著的认定,在读者和地域上,作品要包含一个普遍的阅读群体。林纾翻译的作品风行于晚清明初,其文言翻译风格独具艺术魅力,被当时的译者和读者都认可为严肃文学。即便是新文化运动取得胜利后,林纾翻译的6部西洋小说仍被商务印书馆收录到“万有文库”(1929-1937),其中包括流行较广的《茶花女遗事》《撒克逊劫后英雄传》《块肉余生述》《鲁滨逊漂流记》和《魔侠传》。

林译小说的巨大历史作用,不仅体现在国人对小说的文学正宗位置的认可,而且在思想传播方面,启蒙了以后领导“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大批作家和文人,如鲁迅、周作人、钱钟书、郭沫若等青年文学家,都是通过林译小说来了解西方世界的。周作人在《鲁迅与清末文坛》中这样描写周氏兄弟对林译小说的痴迷:“我们对于林译小说有那么的热心,只要他印出一部,来到东京,便一定跑到神田的中国书林,去把它买来。”[5]239鲁迅兄弟后来有文言译著集《域外小说集》,虽采用直译的风格,但语言载体仍是文言文,并在风格上有受林纾影响的痕迹。这在后来周作人的回忆中提到过。郭沫若曾指出林译小说的功劳,同梁启超的文化批评,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都是不能抹杀的。因此,郭沫若说:“他们都是资本主义革命潮流的人物,而且是相当有些建树的人物。”[4]219

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参加者大多留学国外,接受了先进的思想和文化教育,但他们最初受到的启蒙却来自国内。他们的学理知识,如逻辑学、进化论等,主要来源于严复,他们的普通新学知识主要来源于梁启超。而“五四”新文化的领袖和干将们最初接触的外国文学则主要是林译小说,从林译小说中接受了外国文艺思潮浸染。因此,可以说林译小说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古典小说向现代形态的转型,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及“文学革命”准备了一大批作家和文人,对中国现代文学起到了过渡和启蒙作用。

[1]林纾.致蔡鹤卿太史书[N].公言报,1919-03-18.

[2]胡适.五十年来之中国文学[M]//胡适文存二集(卷二).上海书店,1924:122.

[3]钱钟书.林纾的翻译[M]//旧文四篇.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66.

[4]薛绥之,张俊才.林纾研究资料[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347.

[5]周启明.鲁迅与清末文坛[M]//薛绥之,张俊才.林纾研究资料.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239-240.

猜你喜欢
林译林纾古文
中古文學劄叢之二(五題)
国学(2021年0期)2022-01-18 05:58:20
晚清民初文学翻译的高峰
—— 百年林译小说研究评述
古文中走出的“超能力者”
学生天地(2020年6期)2020-08-25 09:10:42
称象
林纾当众烧借据
回望林纾:孝道、爱道与友道
海峡姐妹(2019年6期)2019-06-26 00:52:32
读《隶定古文疏证》札记
外婆的荔枝,如何影响了林纾的人生观
海峡姐妹(2017年11期)2018-01-30 08:57:45
林语堂与汪榕培的《庄子·逍遥游》译文对比研究
大观(2017年11期)2018-01-08 19:55:02
拥抱
小小说月刊(2017年6期)2017-05-16 17:3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