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宝梅
(介休市中医院儿科,山西介休 032000)
香葛止泻汤加减治疗小儿腹泻89例疗效观察
辛宝梅
(介休市中医院儿科,山西介休 032000)
小儿腹泻;香葛止泻汤;中药加减治疗
小儿腹泻属中医“泄泻”范畴。中医认为引起小儿泄泻的原因,不外是感受外邪、内伤乳食及脾胃虚弱,其主要病变在于脾胃。《景岳全书·泄泻》说:“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盖胃为水谷之海,而脾主运化,脾健胃和,则水谷腐熟,而化气化血,以行营卫,若饮食失节,起居不时,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致会污下降,而泻利作矣”。小儿腹泻的临床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及性状改变,泻下稀水样或蛋花汤样稀便,是临床上常见的儿科疾病,尤以2岁以下的婴幼儿更为多见,年龄愈小,发病率愈高。本研究根据自己多年中医临床经验治疗小儿腹泻,取得了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1.1 一般资料 2011年3月-2012年5月,我院门诊收治小儿腹泻患者共89例,其中男49例、女40例,年龄0-3岁45例、3-9岁44例,其中伴有发热、呕吐、腹胀者36例,发病到就诊时间均在2天以内,大便次数>5次/d,稀水样或蛋花汤样。
1.2 诊断标准[1]起病可急可缓,以胃肠道症状为主,大便每日5-10次左右,为黄色或黄绿色稀水便或蛋花汤样便,有时伴有少量粘液或未消化物,部分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呕吐、腹胀。
1.3 方剂组成及治疗方法 全组患儿给予香葛止泻汤加减治疗,各药剂量为藿香5g、葛根8g、茯苓10g、苍术8g、炒麦芽8g、炒谷芽8g、山楂8g、黄连2g、白芍5g、陈皮2g、木香2g、甘草3g。如果大便清稀且多泡沫,伴鼻塞流清涕者属外感风寒,可加苏叶、防风;若大便酸臭,不思饮食,重用山楂、炒谷芽、炒麦芽;若湿热盛,伴发热,肛门潮红灼痛,泻下急迫,可倍用黄连,再加黄芩、滑石;若腹胀、呕恶明显者,加砂仁;久泻可加芡实、乌梅。脾虚甚,纳差神疲,乏力,四肢困倦,食入即便,舌淡苔白者,可去掉黄连,加炒山药、党参。本方1岁以内小儿煎取40ml,1-3岁煎取60ml,3-6岁煎取80-100ml,6岁以上患儿可煎取120ml;较小患儿可不拘次数,少量多次喂服,较大的患儿可根据腹泻的程度分每日2次或每日3次服用。每日1剂,3剂为1 个疗程,服药1-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1.4 疗效评定标准[2]显效:用药24-48h 内腹泻次数明显减少,基本保持≤2次/d,直至恢复正常次数,大便性状恢复至正常状态,临床症状彻底消失;有效:腹泻症状在用药48-72h内次数明显减少,基本保持≤2次/d,直至恢复正常次数,大便性状恢复至正常状态,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无效:患儿腹泻症状在用药72h后未出现明显改善,甚至出现病情加重现象。
本组89例患儿中,显效63例,占70.8%; 有效22例,占24.7%;无效4例,占4.5%;本方总有效率95.5%,疗效可靠。
腹泻属祖国医学之“泄泻”范畴,因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在感受外邪或者饮食失节之后,易影响脾胃运化,致水液运化失常,脾胃升降失调,清浊不分而成泄泻。《幼幼集成·泄泻证治》有“夫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3],《片玉心书·泄泻门》有“泄泻皆属于湿”[4],亦有“无湿不成泻”、“湿多成五泻”之说。江育仁先生认为小儿泄泻临床以湿泻和湿热泻为常见[5]。
小儿腹泻各种证型均有湿邪兼夹为患,因此祛湿是治疗小儿泄泻的主要方法。该方选藿香芳化湿浊,醒脾和中,葛根升发清阳,升阳止泻,共为君药。茯苓健脾补中,利水渗湿,苍术燥湿健脾,二药合君药以运脾化湿。脾气运,湿邪渐退,泄泻自止。炒麦芽,炒谷芽消食健胃。山楂消食化积,理气止痛,为消肉食积滞之要药。黄连清热燥湿,善清中焦湿火郁结;木香辛行苦降,善行大肠之滞气,以除腹痛胀满,二者合用可清热燥湿理气止痛。陈皮开胃健脾,畅气和中。芍药、甘草合用可缓急止痛,又可酸甘化阴,防泻下伤津。诸药佐助君臣以调脾和中,化湿止泻。
该方临床加减治疗小儿腹泻疗效确切,副作用小,可在短时间内恢复小儿脾之健运,有良好的除湿止泻之功,且可以明显消除发热、恶心呕吐、乏力等全身症状。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1]杨锡得,易著文.实用儿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238-1240.
[2]张虎山.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急性腹泻60例[J].甘肃中医,2009,22(7):50.
[3]杨金萍,臧守虎,杨佃会整理.清·陈复正撰.幼幼集成[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67.
[4]傅沛藩,姚昌绶,王晓萍整理.明·万密斋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422.
[5]单书健,陈子华,徐杰.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儿科卷[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102.
(中医中药栏目编辑:张 健)
R272
B
1004-6879(2014)01-0044-02
2013-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