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作方
(泉州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福建泉州 361012)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原生态民歌生存现状及传承
李作方
(泉州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福建泉州 361012)
近年来,伴随着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大赛藏族歌手索郎旺姆和《星光大道》节目陕西原生态歌手阿宝的出现,逐渐让全国各族人民接触并感受到我国原生态民歌的艺术魅力,从而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股“原生态”热潮。本文客观评估原生态民歌的生存现状及其文化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原生态民歌的发展对策。
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态民歌;生存现状;传承
原生态民歌是我国各族劳动人民在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创造并且在民间广泛传播的原汁原味的民歌音乐文化,它以口头创作和传唱的方式在人民群众中传唱,并且在传播过程中不断丰富、加工、创新和提炼,从而伴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趋于完美的声乐表现形式。原生态民歌是一种以原生性为主要来源、衍生性为辅助来源,以简朴的艺术风格向人们展现丰富多彩的源自于民间的鲜活艺术形态,已经成为我国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我国开始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原生态民歌这种极具典型性的语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引起音乐界的极大关注。
1.1 生产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导致原生态民歌参与群体逐渐衰微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机械化生产逐渐代替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再加上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人口流动日益频繁,人们娱乐方式的丰富多彩,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原生态民歌的生存发展空间。一方面,老一辈传人作为原生态民歌最为忠实和精湛的传承人,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很多已经步入迟暮之年而逐渐远离表演舞台;[1]另一方面,作为原生态民歌中坚表演力量的中年传承人面对社会的激烈动荡,慢慢放弃原生态民歌转而追求更多的物质财富,从而在改善自身经济条件的过程中将自己的角色向多元化发展,最后,作为原生态民歌最为关键因素的青年人,其价值观和娱乐观和原生态民歌似乎格格不入,越来越多的青年人不喜欢听也不愿意演唱原生态民歌[2]。而原生态民歌的有效传承和发展需要大量的参与者才可以顺利实现,参与群体逐渐衰微导致其出现传承断裂的危险局面。
1.2 传承环境破坏导致原生态民歌独特生存环境面临巨大威胁
原生态民歌是一种依附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需要口头传承的专业声乐形式。因为地域的不同和文化的差异而形成众多具有本地区本民族的艺术表演风格,如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渔歌,其产生和传承都和当地的海洋、捕捞和渔民不可分割。[3]如果没有大量江河湖海的存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渔民群体就不可能会产生渔夫渔歌这一独特的区域性的原生态民歌。然而,伴随着现代工业化的迅猛发展,传统的原生自然环境、生存环境和生存方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使得原生态民歌这一种极具原始性的民族演唱形式失去了赖以生存的传承环境而濒临失传。
1.3 舞台化实践导致原生态民歌独特艺术风格面临退化威胁
原生态民歌的歌唱大都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或者本地区的方音土语,从而在表演中体现出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艺术风格特征。然而,我们应该注意到经过长达几十年的“舞台化”实践改造和表演,导致方言土语日益消失在原生态民歌表演中。[4]一方面,因为非本民族和外地人很难学习方音土语就是学唱也没有办法完美地展现其艺术风格,即便是本民族和本乡人,如果长期在城市舞台表演,同样会为迎合城市观众的需求而有意无意改变演唱语音。来自音乐专业院校的专业歌手在进行原生态民歌演唱时,更会不假思索地选择使用“普通话”。另一方面,舞台化实践以及日益增多的歌唱比赛,也在一定程度上诱导来自民间的优秀原生态民歌歌手为了各种目的而不断“固化”自己的演唱曲目和表演风格,慢慢形成一两首代表作闯天下的发展趋势,从而和传统原生态民歌即兴性和创造性的要求日益背道而驰。
2.1 文化传承价值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气质和人文特征,如果一个国家或民族失去自身赖以生存的独特历史文化,那么这个国家和民族也将会不复存在。而原生态民歌是我国各民族经过千百年发展而积淀下来的经典文化信息,其直接反映着中华各民族人民的发展历史,也成为中华文明得以传承和发展的最基础的文化精神要素。我国是历史悠久、幅员辽阔的文明古国,各民族各地区都有着自已独特而鲜明的原生态民歌,保存了在世界音乐史上极为罕见且丰富多彩的具有原汁原味的民族艺术瑰宝。[5]对原生态民歌的保护和传承就是在保持我们的历史文化,二者之间是一种唇齿相依的关系,保护原生态民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我们在世界文化竞争中加强民族自我认知,从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2 音乐研究价值
原生态民歌不仅是我国民族音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轨迹的一个重要侧面,是我国56个民族经过数千年而传承下来的宝贵文化财富,多方面展现了中华民族的艺术情感、文化气质和生活追求,体现了我国民族音乐的丰富多彩、悠久历史和独创性,并且以其不可替代的音乐价值、自然朴素的艺术品质和多姿多彩的文化价值而立足于世界乐坛。因此,加强对原生态民歌的音乐风格和文化背景进行理论研究,不仅可以丰富对我国音乐学的研究,而且通过对原生态民歌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背景进行分析和研究,将有助于我们对原生态民歌形成更为科学的认识,也可以为音乐工作者提供更为丰富的研究资源。
2.3 经济开发价值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们文化生活方式的日益多元,旅游产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尤其是以非物质文化为代表的民俗文化正逐步成长为最吸引广大旅游者的重要吸引因素之一。很多旅游城市的原生态民歌以其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和观赏性成为打造民俗文化旅游的重要资源,极大地提高了当地的文化旅游吸引力。如纳西古乐、南宁民歌节在云南丽江古城和广西两地的旅游业发展过程的重大作用,都非常完美地体现了原生态民歌的重要潜在经济开发价值。[6]
3.1 重视发挥政府在原生态民歌传承的主导作用
在当前社会发展环境下,政府主管部门掌握着重要的政治权利和资金,因此对于原生态民歌的保护必须重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①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应该重视保护以原生态民歌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相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通过实施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供制度保障;[7]②有条件的地方应该通过设立专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区,并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来保护原生态民歌;③应该鼓励和支持文艺理论工作者关注和研究原生态民歌的传承和创新;④应该组织相关专家开展对原生态民歌的搜集和整理工作,积极挖掘、收集各地优秀的原生态民歌,利用高科技手段将原始的表演材料尽可能完整地保留下来,从而转化为可以长期保存的研究资料。
3.2 重视培养和发挥年轻人和专业人员传承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现在从事原生态民歌采风的基层文艺工作者越来越少了,这就使得很多偏远落后地区的优秀民歌没有得到写好的整理记录而慢慢消失。更为可惜的是,原来经过老一辈音乐工作者搜集整理过的原生态民歌资料,也因为各种原因而面临失传的危险。[8]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并培养一批对熟悉当地文化环境、了解当地方言且有志于原生态民歌传承工作的年轻人进行技术培训,让他们可以积极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行动中来。一方面,这些年轻人不仅仅可以亲自观察和记录当地原生态民歌的发展趋势,同时应充分利用录像、多媒体等先进技术手段对当地濒危的原生态优秀民歌进行有规划、有目的、有价值的保护和抢救。另一方面,应该鼓励那些掌握先进传播技术和较高理论水平的专业院校人员进行深入细致的田野调查,对原生态民歌传播规律进行科学研究,并给予当地人员进行相应的技术培训和理论授助。
3.3 注重推陈出新发展原生态民歌使其走向世界
原生态民歌的抢救保护是一个动态的连续性的过程,我们不能一味只是重视加强发掘、收集和整理,因为原生态民歌的生存和发展是一个开放的发展概念,对其创新和改良也应该成为引起我们重视的科研课题。原生态民歌作为一种变化发展的文化生命体,作为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魅力想得到年轻人的认同和接受,就必须进行积极有益的理念创新和创作发展。[9]令人欣慰的是,现在得多优秀青年歌手一方面向民间学习吸引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又以与时俱进的创新理念重新解读原生态民歌,以现代文化价值重新创作出更加符合现代人观赏需求和审美需求的原生态民歌。但是,推陈出新并非简单的扬弃,必须建立在对原生态民歌有深刻了解的基础之上,绝对不能以丢掉其艺术特色为代价,而是对其发展有着一种真诚的关怀。
3.4 不断加大原生态民歌进学校音乐教育课堂的力度
学校作为一个国家和社会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最为关键的教育场所,我国原生态民歌的保护和传承同样需要各级学校教育机构的重视和参与。正如20世纪匈牙利著名音乐教育家佐尔丹·柯达伊说:“学校的音乐教育应牢固地建立在民族音乐的基础上”[10]。一方面,当地青少年作为地方原生态民歌潜在的未来观众群体,青少年文化认同感对地方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将起着决定性的重要作用。因此,国家教育部门应该重视且不断加大原生态民歌进学校音乐教育课堂的力度,将各地各民族独特的原生态民歌纳入到当地的中小大学音乐课堂教育体系中去,使青少年可以从小接受原生态民歌的艺术熏陶,从而加深对原生态民歌的了解和认同感。另一方面,应该尝试在高等艺术院校音乐专业教育中开设原生态民歌专业,从而系统培养原生态民歌的专业人才,使原生态民歌得以代代相传。
[1]乔建中.原生态民歌的舞台化实践与“非遗”保护[J].人民音乐,2011(8):46-47.
[2]李艺娟.对中国原生态民歌生存和保护的一些思考[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6):138-140.
[3]李霞.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原生态民歌的生存之路[J].艺术教育,2012(7):53.
[4]王晓淮.关于当代原生态民歌发展及意义的思考[J].歌海,2009(4):24-25.
[5]朱耀娟.浅谈“原生态民歌”保护的现实意义[J].艺术教育,2008(1):89-90.
[6]郑国栋.广西北部湾地区原生态民歌的保护现状研究[J].歌海,2008(1):94-96.
[7]葛姝亚.论原生态民歌的传承及发展[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0(7):136-138.
[8]徐大珂.谈原生态民歌的保护和传承[J].名作欣赏,2011 (11):173-175.
[9]查子明.中国原生态民歌生存发展之我见[J].音乐探索,2006 (1):8-11.
[10]张敬忠.中国民歌在现代环境中的生存与发展[J].四川戏剧,2012(1):82-84.
责任编辑:李凤英
Situation of Original Ecological Folk Songs and Its Inherita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on-m aterial Culture Heritage
LIZuofang
(Music and Dance Academy,Quanzhou Normal College,Quanzhou 361012,China)
In recent years,the appearance of Tibetan singer Suolangwangmu in CCTV young singers competition and Shanxi original singer Abao in the program of Avenue of Stars makes Chinese people of all nationalities gradually contact and feel the artistic charm of the original ecological folk songs,which contributes to a nationwide“original ecology”upsurge.This paper gives an objective evaluation on the existing situation of original ecological folk songs and its cultural value,and based on this,it presents some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from the perspective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original ecological folk song;situation;inheritance
J616.2
A
1009-3907(2014)11-1624-03
2014-08-23
李作方(1972-),男,福建松溪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作曲指挥、音乐学及音乐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