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网络舆情信息传播的统计分析

2014-03-26 09:14课题组
新疆财经大学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舆情网民新疆

课题组

(新疆财经大学,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2)

在信息高速化的今天,互联网不断普及并已成为网民触手可及的信息获取平台,网民可以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情绪、态度、意见等,微博、论坛、博客也已成为传播舆情信息的主要载体。可以说,网络舆情信息的传播对民众的日常生活影响日益加大。本文利用统计方法研究了新疆网络舆情的传播规律,以期为新疆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提供有效信息。

一、网络舆情信息的传播模式

网络舆情信息的传播过程涉及交互式的行为主体、链式传播模式、多样化受众的广泛参与及回馈行为。在传播学研究史上,不少学者采用建构模式的方法,对传播过程的结构和性质进行各种说明和解释。模式是科学研究中以图形或程式的方式阐释对象事物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具有双重性质:一是模式与现实事物具有对应关系,但又不是对现实事物的单纯描述,而是具有某种程度的抽象化和定理化性质;二是模式与一定的理论相对应但又不等同于理论本身,而是对理论的一种解释或素描。因此,一种理论可以有多种模式与之对应。传播模式不仅可以揭示各系统之间的次序及相互关系,还能使人们对事物有一个很难从其他方法中获得的整体形象。在这一方面,模式能为各种不同的传播状态提供一个简单的、一般的图景。在一些相当复杂的传播活动中,模式的建立有助于人们了解传播过程的核心环节。模式还可以对事件的进程或者结果进行预测,它能够为估算各种不同结果可能发生的概率提供基本依据,研究者因而可以建立起假说。总体上说,网络舆情传播模式可归纳为网络信息直线传播模式、网络信息循环传播模式和社会性网络信息传播模式。

(一)网络信息直线传播模式(香农—韦弗模式)

网络信息传播过程中的直线传播模式,可以采用香农—韦弗模式进行描述,即信息发布者将信息通过网络媒介传到受传者的这样一个过程。这个模式导入了噪音的概念,表明了传播不是在封闭的真空中进行的,过程内外的各种障碍因素会形成对信息的干扰,这对社会传播过程来说也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该传播模式中的第一个环节是信源即信息发布者,将信息发出并通过传播媒介转为可以传送的信号,经过网络处理再由传播媒介将信号转为信息传给受传者。在这个过程中,信息可能受到噪音的干扰,即传播过程中所存在的各种障碍会导致出现信息失真的情况,噪音对信号的干扰所造成的不稳定和所传信息与所受信息之间的差别将影响传播效果。此类模式的具体传播过程可用图1来表示。

(二)网络信息循环传播模式

网络传播过程中的循环传播模式强调了网络信息传播的互动性,并把传播双方都看作是传播行为的主体。这种模式拓展了噪音的概念,认为噪音不仅会对讯息产生影响,而且对传达和反馈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或要素都会产生影响。网络信息传播中的传播者活动于各种网络论坛、BBS、博客、聊天室等,在传播技术、个体因素和传播环境的约束下,他们可以选择文字、音频、视频、符号、图片及其他方式将信息传递给接受者。

由图2可知,在网络信息循环传播模式中主体1和主体2既是信息传播者又是信息接受者同时都还扮演着三个角色,即他们相对于信息而言还是信息的译码者、解释者和编码者。传受双方编码、解释、译码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传播信息、分享信息和反映信息的过程是往复循环、持续不断的。在传播路径①中主体1是信源,主体2是信宿,而在路径②中主体2是信源,主体1是信宿。整个过程可以描述成主体1发布信息并通过发射器将信息传送到接收器上再传递给主体2,主体2通过对信息的编码、解释、翻译将信息进行吸收处理后又充当信源将编好的信息通过发射器发送出去再由接收器传给信宿即受体。由传播过程的描述也可以看出主体1和主体2既是信息传播者又是信息接受者,且接受者在对信息进行接收与解码后,反馈一定数量的信息给传播者,从而形成一个闭合的信息传播流程,并如此循环、持续。

(三)社会性网络信息传播模式

在网络舆情信息的传播与交流中,存在大量不确定性影响因素,各种以信息为媒介的触发、耦合、并发、转化关系的存在,使网络信息传播的组织与个体建立了联系,若用连线表示这些受众之间的接触或相互作用模式,就可描述出不同的网络结构。若受众数量庞大且受众间相互连线呈复杂构型,则称这样的网络信息传播模式为社会性网络信息传播模式。无论是传统的信息交换方式还是当前逐渐成为主流的互联网方式,舆情运行的网络都呈现出复杂社会网络的某些特征。因此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复杂网络的视角看,网络舆情的传播和扩散是传播主体和受众基于现实网络与虚拟网络复杂互动的过程,是一种社会信息流,是在其发生、发展、演化和控制中通过多受众和多层次构成的复杂社会网络进行传播、扩散和认同的过程。社会性网络信息传播模式的核心是互联网媒体,即将信息从互联网媒体传向移动通讯、有线电视、广播电视、杂志等,从而在最广泛程度上实现传播信息的覆盖和扩散。

社会性网络信息传播模式重点强调任何一种传播媒体的传播过程都表现为一定的系统活动,从事传播的双方即传播者和受众都可以被看作是一个个体系统,这些个体系统间存在着信息的交流即人内传播(如标号为信息②和④的传播)。个体系统不是孤立的,而是分属于不同的群体系统形成群体传播,群体系统的运行又是在更大的社会结构和总体社会系统中进行的,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的大环境保持着相互作用的关系。个体系统相互联结形成人际传播,人际传播是在较大单位社会结构中发生的,而且较大的社会结构间也存在着信息的传播(如信息①和⑤的传播)。由较大的社会结构又构成总体社会系统,信息的循环传播和扩散均发生在这个总体社会系统中。系统传播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所有的信息传播均发生在各种大小不一的系统中,具体的系统传播模式如图3所示。

二、新疆网络舆情信息传播中的网民特征及参与情况

互联网在我国继续保持着稳定的发展态势,CNNIC把“平均每周使用互联网1小时(含)以上的中国公民”称为网民。本文基于新疆网民抽样调查数据,从不同层面具体分析网络舆情信息传播过程中网民所表现出的主要特征。抽样调查按各地州分配调查样本,从而保证调查结果能较全面地反映新疆网民的总体特征。共派发调查问卷3000份,回收有效问卷2381份。本文从网民结构特征、网民获取信息的途径、网民在网络舆情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参与情况、网民对典型事件的看法这几个层面,分析新疆网民的主要特征。

(一)网民结构特征

1.性别结构。新疆网民中女性所占比重比男性网民所占比重高出19.90个百分点,女性网民所占比重为59.95%,男性网民所占比重为40.05%。

2.民族结构。在新疆网民中,汉族和维吾尔族占比较大,分别为47.56%和36.80%,接下来是哈萨克族(6.53%)、回族(4.20%)、蒙古族(2.20%)和柯尔克孜族(2.03%),各自所占比重均大于1%,其余民族占比较小(如土家族为0.25%,苗族为0.13%,满族和东乡族均为0.08%,塔塔尔族、俄罗斯族和塔吉克族均为0.04%)。

3.年龄结构。调查结果显示,39.34%的网民年龄在20岁~29岁之间,他们是新疆网民的主体,与现实社会主体人群年龄结构接近。66.85%的网民年龄小于30岁,年轻化特征较为明显;27.51%的为10岁~19岁人群,说明接近1/3的人群为青少年;中老年人只占了13.04%。

4.学历结构。调查结果显示,83.81%的网民其学历在高中至大学之间,整体看网民有较高的学历水平。网民中受教育程度为大学本科和大专的比例最高,占到49.22%;拥有高中、中专、职高学历者占到34.59%;初中及以下学历者占12.68%;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者占比较少。这表明新疆大部分网民的受教育程度是本科和大专,比较符合网民现有特点。

5.职业结构。调查结果显示,网民中学生所占比例最高(达到了41.68%),接下来是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占总数的21.43%),企业、公司工作人员所占比例也较多(占14.91%)。排在其后的是自主创业者、服务业者、农业劳动者,分别占8.80%、5.14%和4.04%;失业人员所占比例只有2.44%左右。可以说,新疆网民的最大构成群体是学生,学生群体的大量存在极大地活跃了新疆的互联网应用。

(二)网民获取信息的途径

调查结果显示,新疆网民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为大型门户网站(占52.47%);博客、微博是新疆网民获取信息的第二种主要方式(占比为23.69%);通过论坛关注信息的网民所占比重为14.60%;通过订阅群组邮件或RSS方式获取信息的网民占4.78%;通过其他方式获取信息的网民不足5%。

(三)网民参与情况

1.对网络信息的评论。调查结果显示,对于网络上的信息,新疆网民大部分只评论感兴趣的内容(占比约为48.15%),还有36.63%的网民从不参与网络新闻的评论,只有15.22%的网民一般都会参与新闻评论。

2.对网友发起的针对性活动的参与。调查结果显示,对于网友发起的具有针对性的活动,参与的占到79.36%,还有20.64%的网民从不参与。29.68%的网民会选择感兴趣、安全的活动,从不参与但会围观的也占到一定的比例(有17.62%)。可见,网民对于网络上的活动有选择性地参与,大部分网民都参与网友发起的活动,这也说明互联网对网民的影响很大。

(四)网民对事件的看法

1.对网络新闻真实性的看法。调查结果显示,对于网络新闻的真实性,45.76%的网民选择“一般可靠”,3.58%的网民“完全不信”,25.69%网民认为网络新闻“比较真实”,9.15%的网民认为“很真实”,还有15.82%的网民对网络新闻的真实性持怀疑态度。

2.是否认为主流网络舆情能够代表自己的意见。调查结果显示,网民认为网络上的主流网络舆情大部分能代表网民的看法,31.93%的网民认为少数时候主流舆情能代表网民的看法,9.56%的网民则认为完全能代表自己的看法,9.06%的网民认为完全不能代表自己的看法。

3.对互联网群体行动的看法。调查结果显示,35.42%的网民认为这是一种暴力行动,扰乱社会秩序;28.87%的网民认为这是舆论监督,可以起到法律达不到的作用;17.58%的网民认为这是民众之间互助、共享社会资源的表现;对互联网群体行为持无所谓态度的网民占到18.13%。

综上,当前新疆网民群体呈现出年轻化、高学历水平等特点,女性比例略高于男性。新疆网民的民族分布比较集中,多为汉族和维吾尔族,这些网民中又有一半是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者;学生在网民总数中占比较高,使新疆网民特征出现新的趋势,即高学历网民比例下降、学历较低人群增多。网民主要通过大型门户网站关注网络舆情,博客、微博也是主要方式。网民主要对感兴趣的信息进行关注、参与,甚至也会参与网友组织发起的具有针对性的活动。对网络舆情网民也持有自己的主观意见,认为主流网络舆情在一定程度上能代表自己的意见。

三、基于微博的网络舆情信息传播案例分析

(一)数据选择及处理

微博(Microblog)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书写文字不超过140个字符,记录用户当前的活动、意见和状态,并实现即时分享。《2010中国网络舆情指数年度报告》显示,微博已成为继新闻、论坛之后的中国互联网第三大舆情源。笔者将以微博上的信息传播为研究对象,对网络舆情传播的基本特征和情况进行初步的统计分析。

新浪微博是国内知名的微博之一,全面整合了各种社交功能,如聊天、微群、分类汇聚的社区等。新浪微博用户群体所形成的网络即为典型的社交网络(SNS),通过“关注”、“粉丝”、“互粉”、“评论”、“转发”等多项功能,可以实现信息的即时传播和共享。因此,本文确定在新浪微博中选择研究样本。

为使研究结论更具一般性,本研究选择了一条属于民生事务类网络舆情范畴的话题——“乌鲁木齐市BRT建设”进行研究。转发用户及其信息传播情况采用如下方式进行采集:(1)在开始采集时点上,选择该话题内容的10条最热微博,获取该博客的用户信息和微博信息;(2)以此为起点,搜索所有转发该微博的用户信息和转发信息;(3)观察转发信息是否又被转发,若被再次转发,则记录转发者的用户信息和转发微博信息;如此循环,直到再无新的转发者。上述样本信息通过新浪微博API(http://open.weibo.com/)获得。主要收集的信息资料包括:微博用户的ID号、粉丝数、关注数、互粉数、微博数、创建时间、微博收藏数、转发数以及微博信息的创建时间、微博的内容、微博的ID。微博传播样本的时间跨度为2011年7月29日6∶33至2012年9月30日15∶04,共获取微博335条,有效微博325条(见表1)。[1]

表1 “乌鲁木齐市BRT建设”样本用户的主要属性(部分)

(二)“乌鲁木齐市BRT建设”舆情信息传播的实证分析

1.舆情信息传播状态描述。一个话题一旦在网络上形成网络舆情,则舆情信息的传播过程通常会包含以下几个阶段,即舆情的产生阶段、发展阶段、发展高峰阶段、发展减速阶段和消亡阶段。具体到微博信息的传播,在舆情的产生阶段,有关该话题的微博还未受到用户的重视,转发和评论数都比较少;在发展阶段,随着关注群体的增加,与话题内容相关的微博开始涌现,转发和评论数亦逐渐增多;在发展高峰期,在短期内微博的转发数和评论数会迅速增加,网络舆情集中显现;随后,随着用户关注度的减退和关注点的转移,参与讨论和发表意见的用户逐渐减少,信息传递速度也明显下降,最终话题不再吸引用户参与讨论,基本上没有新增和转发的微博,传播过程到此结束。

本文利用话题的传播速度来描述某特定舆情信息的传播特点:

(1)

上式中,Vt表示t时刻话题的传播速度,repostt(i)表示t时刻微博的转发数;T为信息采集周期长度,即从(t-1)时刻到t时刻的实际时间跨度;n表示与该话题相关的微博数。由公式(1)和样本数据,可计算出在样本期间内“乌鲁木齐市BRT建设”话题的传播速度并绘出图形,如图4所示。

由于关于“乌鲁木齐市BRT建设”的话题讨论时间跨度比较长,所以在计算传播速度时,以季度为一个采样时间间隔,样本数据共覆盖了5个时间间隔,可计算出每个时间间隔内的传播速度,并绘在图上。从图上看,在前4个采样时期(实际时间为2011年7月29日至2012年6月30日),话题的传播速度比较低,说明该话题处于产生阶段。在第5个采样时期(实际时间为2011年7月1日至9月30日),相关微博信息的转发进入发展阶段,与该话题相关的舆情信息迅速传播并积聚。这种传播特点与“乌鲁木齐市BRT建设”事件的发展进程也是相符的。乌鲁木齐市BRT修建工程于2011年6月开工,2011年8月底BRT1号线、3号线试运行,2011年11月底BRT2号线开通运营。迄今为止,BRT运营仅一年时间,这期间,BRT线路的延伸、车辆的购进、新线路的修建都在实施过程中,市民也不断通过自己的经历和经验总结出BRT带给通勤族的便利和不足之处,所以从2012年下半年起,该话题的微博传播速度也开始激增,参与讨论的用户大幅增加。可以预期,关于BRT修建话题的讨论将会很快进入高峰阶段,并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2.舆情信息传播的主要影响因素。在网络舆情信息的传播过程中,转发是信息传播的关键,当网络中有较多被转发微博数多的用户时,才易推动信息的传播和共享;对同一话题的意见、讨论和评论达到一定规模时,才会形成网络舆情。为研究用户微博的被转发数与哪些主要因素相关,本文从样本数据中提取了微博用户的主要属性,即粉丝数、关注数、微博数、微博收藏数、互粉数和评论数,分析转发数与哪些因素有显著的相关性。从样本数据看,用户这些主要属性的取值情况并不服从正态分布,所以本文使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法验证相关性,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检验结果

检验结果表明,就“乌鲁木齐市BRT建设”的样本信息传播情况看,用户微博被转发数与评论数、粉丝数和微博收藏数有显著的相关性,而与关注数和微博数没有相关关系。其中,被转发数与评论数的相关系数为0.5125,与粉丝数的相关系数为0.4766。这说明,微博评论数较多或拥有大量粉丝的用户的微博容易被转发。评论数多,说明该微博吸引大家的关注;粉丝数多,说明该用户的影响力相对较大。这两个典型特征都会引起信息在网络上的持续传播,形成更大的网络规模。被转发数与微博收藏数的相关系数为0.3657,表明相关性虽然显著,但数值不高。用户微博的收藏数反映该用户对话题的关注情况,收藏数越多说明该用户关注的话题信息越广泛,而在其他用户与该用户的即时交流过程中,可能会通过浏览其微博收藏进而转发其收藏的微博。

四、建议

在信息化的今天,掌握信息传播规律,认识网络舆情的重要性,建立科学的网络舆情体系,有助于政府了解民众的心声、提高办事效率,也有助于提升政府应对舆情的能力。此外,如果政府相关部门能够及时发现并制止破坏性谣言的传播,也能够给民众一个更为安全的生活环境。因而笔者认为,建立科学的舆情体系和有效的沟通方式很重要。

(一)建立科学的舆情体系

首先,建立舆情信息监测机构。目前国内已有一些地方政府建立了相关机构单位,但新疆网络舆情机构还没有完全建立健全。只有建立起全面的网络监测体系才能使网络舆情方面的工作更加顺利。此外,新疆一直备受西方关注,破坏性谣言的散播不利于新疆的稳定和发展,因而监测谣言传播、分析其规律、为政府决策提供有力依据是舆情监测机构的主要任务;同时还应设立可靠的舆情危机处理单位,建立危机处理流程,科学地处理危机事件。其次,成立民意搜集机构,网络舆情来源于生活,以网民的意见和态度为基础搜集舆情信息有助于政府进行科学判断,实施有效措施。在新疆这个多元文化聚合地,网络舆情信息更复杂,搜集可靠的舆情信息并采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分析得到正确可信的结论更是非常必要的。

(二)增强信息透明度,建立有效的沟通方式

政府相关部门公开信息,更容易处理和控制面临的危机,及时与民众沟通有助于维持社会的正常秩序。沟通对引导正确舆情发展有重要作用,特别是网络舆情危机发生后,政府应积极与各方沟通。一是与舆情危机关联的部门持续沟通,获得他们的支持,共同应对舆情危机。二是政府正确看待互联网的作用,利用其传播范围广和传播迅速的特点,发布消息还原事件本身,引导正确的舆情信息。三是政府主动与网民沟通,积极回复网民留言,对一些消极的言论和错误的看法应积极跟帖以避免走向极端。对焦点话题的讨论要利用合适的时机结束谈论,防止炒作。四是对网民质疑最多的民生类问题,可以请相关部门予以正面回答,或者请相关专家进行解答。

(课题组成员:陈华珺 徐 敏 王 越 景全理指导教师:李 磊)

参考文献:

[1]刘继,李磊.基于微博用户转发行为的舆情信息传播模式分析[J].情报杂志,2013,(7):74~77.

[2]陆题佳.互联网中危机信息传播规律及应对模式研究[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

[3]寇丁增.基于意见挖掘通用框架的情感极性强度模糊性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0.

[4]张菊兰.新疆网络舆情的特征与效应分析[J].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12,(4):45~49.

[5]宗利永.基于注意力资源分配机制的网络危机舆情演变研究[J].理论与探索,2010,(10):29~33.

[6]杨晓茹.论新疆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应急机制的建立[J].新闻爱好者,2010,(2):70~71.

[7]谢海光,陈中润.互联网内容及舆情深度分析模式[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3):95~100.

[8]顾明毅,周忍伟.网络舆情及社会性网络信息传播模式[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0,(5):64~73.

[9]胡芃原. BBS、Blog、Wiki信息传播模式的比较研究[J].新闻爱好者,2011,(22):38~39.

[10]朱国东.关于网络舆论演进的若干问题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9.

[11]武琼.广州市网络舆情引导策略研究[D].广州:中山大学,2009.

猜你喜欢
舆情网民新疆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消费舆情
舆情
舆情
舆情
新疆多怪
有感“网民节”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
新疆对外开放一类口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