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国乐 张丽英
1)清华大学出版社,《科技与出版》编辑部,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学研大厦B座608C 100084,E-mail:guole1984@126.com
2)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纳微快报》编辑部,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800号综合实验大楼1-504 200240,E-mail:liyingzhang@sjtu.edu.cn
目前,国际影响力较大的数字出版平台,如Springer、Elsevier、Wiley、IOP、ACS 等,均为国外出版集团开发,且它们有着苛刻的版权限制,而国内缺乏较为成熟的英文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平台,大部分国内英文科技期刊只有与其合作、加入,才可以搭乘其出版发布平台。这一现状导致在国内英文科技期刊发表的稿件却大多分布在国外出版集团的数据库内,进而出现严重的资源流失现象。基于此,中国科协主导并实施了“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将2012年国内入选“计划”的35家优秀英文科技期刊增加到2013年入选“计划”的75家,前后两批入选英文科技期刊110家中近98%的英文科技期刊均选择与境外出版商进行合作出版发布。为了保护我国的科技信息安全,改变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受制于人的局面,建立我国自主的英文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发行平台迫在眉睫。目前,拥有自主建设的数字出版平台占总不到2%(《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A、B、C辑),简称JZUS—ABC;Nano-Micro Letters,简称NML),已引起科技期刊出版者的重视。本文以NML数字出版平台的构建为例,探索国内英文科技期刊出版平台的自主开发的国际化发展路径,以期对国内如何构建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发布平台提供借鉴和参考作用。从而实现颜帅[1]提出科技期刊“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即以满足社会需求为根本,以服务科技创新为动力,通过科技期刊的出版体制改革,将优秀的国内科技期刊与国际接轨,防止优秀科学论文外流,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服务。
NML期刊创建于2009年,主编为上海交通大学张亚非教授,2014年公布的影响因子为2.275。而NML出版平台创建于2012年11月,针对NML期刊开发,主要服务于NML的数字出版工作。在依托了上海交通大学雄厚的计算机软件技术背景下,NML期刊数字出版平台的建设需求与规划方案均采用了目前世界先进出版格式标准。日均在线人数为500,已注册的会员人数为3359。由于采用了世界较先进的出版标准,读者使用起来比较方便,互动性较强。
界面友好、形象直观、功能齐全、人机交互性简单、网页更新快等是NML平台的主要特点。如图1[2]所示,NML平台主要包括期刊的基本信息、快速检索文献资料、文章的显示与获取、数据库的链接、个性化等多种交互式服务功能。
(1)期刊简介(About Journal):期刊简介主要描述了NML平台出版的宗旨与范围、出版情况、引用信息、编辑人员信息、联系方式等。
(2)投稿须知(Submission&Review):投稿须知主要针对作者投稿的稿件字体、字号、图与表的线宽、大小、分辨率、色彩等格式进行告知。主要内容有作者须知(Author Guidelines)、投稿要求(Submission Requirements)、写作模板(Document Templates)等信息。若作者未按规定要求排版,则稿件会在初审时退稿[3]。
图1 NML的主页
(3)广告服务(Advertising):NML平台重视自有期刊的销售策略,并根据出版的实际情况与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制定广告服务策略。广告服务信息,发布广告在网站页面的醒目位置并提供相关详细介绍,进而方便订户点击浏览,由于网站处于初创阶段,平台的广告服务尚处于试运行阶段,目前只是象征性地收取一定的费用。
(4)版权声明(Copyright&Permissions):版权问题是国内外的科技期刊关注的重点。关于版权转让问题NML平台对出版物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与规定,其中包括版权的定义,版权拥有人的权利,著作权的转让,合理使用版权等。针对版权声明NML平台还提供了专用模板,要求作者稿件被录用后必须填写。
(5)出版规范(Ethical Guidelines):出版规范主要是平台提供了国内外相关学术机构对编辑出版规范的详细规定,这些标准不仅适用于NML所有出版物的编辑,作者和审稿人,同时共享给全世界科学的研究人员[4]。遵守高标准的职业道德,对于整个科学事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高标准是否严格关系着NML能否成为一个国际数字化出版平台的关键性因素。
(6)其他信息:期刊还提供了包括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引用总数(Total Citations)、文章阅读或引用排名(Most Read Articles or Most Cited Articles)、同行评议(Peer Review Policy)、审稿人索引(Annual Referee Index)、作者索引(Author Index)、使用帮助(Help)等信息[2]。 这些指标扩大了网站的知名度与访问量,同时也让读者更加深入了解NML平台。
目前,NML平台已经完成10个模块研发,即:菜单、logo、搜索框、Current Issue、Abstract/html/pdf全文链接、论文浏览、优秀论文展示、Just Accept、Most Read、宣传等,这些模块已经实现了期刊的检索、论文的显示和获取、与各个数据库的对接、投审稿系统、个性化服务、新闻等功能,满足了成熟科技期刊发布平台的一切功能。
(1)检索功能
NML的检索系统主要由一级检索(Search)和期刊目次浏览(Browse By Issue)两大检索途径组成,分别位于平台的右上角与平台的右边中侧,如图1所示。每个用户可根据不同检索途径实现多样的检索需求。检索系统的一级检索提供了普通检索(General Search)、引文检索(Citation Search)、DOI检索和高级检索(Advanced Search)等4种方式;检索系统的期刊目次浏览检索则包含了检索的期数、卷数等信息。
当用户使用一级检索的普通检索、引文检索和DOI检索时,只需确定一定的检索范围(全部检索、标题检索、作者检索、摘要检索),输入需要的关键词,构建检索式,即可得到精确的检索结果;使用时高级检索可对文章标题、年份、卷、摘要、起始页码 、终止页码、ISSN、参考文献、作者名、进行表单参数的搜索,实现平台的高级检索功能。如用户使用期刊目次浏览时,则只需点击平台的主页浏览区“Browse By Issue”搜索框,选择某年某卷期刊,即可进入期刊目次浏览页面。通过以上多形式的人性化检索系统来满足用户的各种检索需求,如图2所示。
图2 NML平台提供的检索途径总示意图
(2)文章的显示和获取
NML平台首页主要由最新一期(Current Issue)、过刊(Previous Issue)与优秀文章展示(Most Viewed)3部分组成。对于每篇文章,无论是最新一期,还是过刊,平台都为用户提供了标题、作者、出版日期、页码、摘要、作者单位、关键词、引文信息、DOI(Digital Object Identifier)号和 PDF全文;引用文献列表与CrossRef(是一个基于DOI实现文献引文跨出版社服务平台链接的参考链接服务系统)相关联,点击文献可直接浏览该文献的摘要和全文;被引用文章有与引文献列表相关链接。为了用户更便捷地浏览科研论文,平台提供两种全文格式供浏览和下载,即:HTML全文和PDF全文,只要有浏览器就可以方便快速地阅读全文。将突出的论文放在优秀文章展示区,文章的图片和题目等信息通过幻灯片在首页显目位置轮流播放,以此加强对优秀科研论文的宣传,吸引高质量论文的投稿。
(3)NML与各个数据库的对接
为了加快国内科研成果在国际上的传播,特别是推动中国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出版进程,NML平台地出现在当下具有很大的意义。NML平台主要借助互联网,提高了从英文初稿到稿件出版的出版流通速度,并最终实现与国际学术数据库的对接。NML采用了国际通用标准,使其与国外数据库对应链接。NML收录文章中的文献部分通过CrossRef、PubMed、CAS Fulltext Options、NASA ADS 与国外其他数据库进行链接[5],一旦NML收录的文章被引用,文章引用的选项将列出引用的文章,并通过CrossRef引用文章链接,读者就可以通过点击链接查看摘要和全文引用。在国外同样可以通过Google、SciVerse Scopus等搜索工具来实现NML的全文搜索。通过这种双向的动态链接的方法极大地提高了服务NML的文献水平,也促进科技信息的国内外评价,对学术研究和发展起关键性作用。
(4)投稿系统
NML平台使用的是Scholar One期刊稿件采编系统。平台自身也包含投审稿平台,可以与Scholar One期刊稿件采编系统无缝对接,互作备份。
(5)个性化服务
用户在NML平台注册账号后,可享用NML的个性化服务。个性化服务包括保存喜欢的检索结果、保存喜欢的出版物、保存喜爱的文章、新刊提醒、新闻提醒等。Just Accept通过快速发表已录用的论文,提高论文的时效性,加快会员的论文出版速度,使每篇论文录用后的在线出版周期缩短为15天。
(6)新闻
NML平台提供国际国内的各学会、学界信息、国际出版信息以及NML平台的各类消息,这些消息通过互联网商的各种渠道进行发布。
由于其出版平台版本技术与综合平台(含期刊、会议、图书出版)技术处于国际出版平台前沿,NML数字出版平台的成功构建对NML期刊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第一,基于互联网与国外数据库的对接,实现了稿件发布的无国界特征,加快了NML期刊与国际化接轨的进程。第二,判定一本科技期刊的是否优秀的指标挺多,包括稿件的显示度、影响因子、可获取性等,NML平台的应用使以上指标均获得提高。其中稿件的显示度的比例与稿件引用的关系的开发为NML独家创新所用,即:当显示度为100%,且NML与各大数据及时对接、更新和推送,此时对科技期刊的引用频次具有促进作用。由此可知,显示度的增加,对投稿量有正能量作用,实现显示度增加—投稿量增加—选择高质量文章出版—引用增加—显示度进一步增加的良性环路。关于文章的可获取性,如被NML平台收录的NML期刊的文章主要通过在线开放获取出版,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需求,以提升了文章的可获取性。在NML平台上,用户可以获取到2009年第1卷到2014年的第6卷共20期240篇文章。根据以上几点所述,NML平台终将提高NML期刊的国际声誉,对NML期刊的国际形象提升初见成效。见图3所示。
通过前面几点的分析,论证了NML平台构建具有时代性、前瞻性与学术性。创办者的初衷是希望国内的优秀学术资源通过国内自主研发平台发布并受到国际学术界的肯定,进而不再受制于人。怎么样才能留住并吸引国内优秀学术资源呢?自主创新的落脚点,即:NML平台的资源免费开放获取,未加载收费模块。出于对学术的尊敬,出于对国内学术资源不外流的珍惜,张主编与他的团队依然在坚持开发,并最终完成与实现NML平台的所有功能。
图3 NML平台应用情况
目前,国内大多数科技期刊的数字出版平台多是委托国内的技术人员开发,对国际科学技术出版流程不太擅长,不能很好地根据国际通行的科学出版标准开发数据库并编写相应后台数据库对接索引程序,成型的平台不能很好地为科学技术出版服务,扩展性偏差,三五年之后便不能适应科学技术出版新趋势。而NML平台在专业学术出版领域的技术已经处于国内前列,其开发团队由中国人、印度人、英国人构成,是一个国际化团队。相关成员学术层次和技术能力高,国内普通计算机技术公司与之相比有些差距。如国内科技期刊需要建设可持续发展、与时俱进的国际领先学术出版综合平台,建议参考借鉴该平台开发模式,引入国际化团队参与开发。
国际化数字出版平台是主流学术期刊发展的需求。NML平台的最大特点是技术研发团队自创了核心代码,实现期刊发布平台的功能。目前,NML平台不但使投稿和审稿过程更加便捷,也使读者能更易浏览和下载科研论文,快速获取与论文相关的各种信息,提高科研成果的时效性和国际化。基于自创核心代码的主流期刊数字平台的出现,对科技期刊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国内已有数字平台的科技期刊应提升平台的更新速度,提高文章的线上率,充分发挥即时公布数字科技期刊信息时效性的优势,让学者们能够第一时间获取到最新的科技信息咨询。与此同时还需进一步发掘学术信息的深度与广度,加强平台的应用,发挥各项服务功能。充分使用链接功能,实现相关信息的迅速检索,检索的结果可在网络环境下实现资源的集中与共享,以促进学术交流成果的深化和学术发展的传播[6]。
已有数字出版平台均有投稿要求,但只有少数科技期刊平台提供稿件模板,更多是以文字的形式描述投稿要求,即使有模板的也只是普通的Word文件,还不是真正的模板文件。真正的模板文件应该参照国内外高水平科技期刊规范与标准,进而缩短与国际科技期刊规范化的差距。规范化稿件模板有利于提高作者对稿件格式和参考文献格式的标准化、规范化程度,同时可以保障出版的文章学术水准与质量,提高编辑审稿效率,最终实现与国际科技期刊无缝链接[7]。
文章对国内NML英文单刊数字出版发布平台现状进行了全面分析与研究。NML数字出版平台的出现是国内优秀科技学术资源依托国内数字出版平台发行自主创新的“试金石”,具有必然性;NML数字出版平台的出现更是尊重与保护国内优秀学术资源不外流的“保护伞”,具有资源稀缺性。本文在分析NML数字出版平台构建的基础上,探索国内英文出版平台的构建路径与方法,为国内有志于构建英文科技期刊出版发布平台的科技期刊界提供参考或者建议,以期提高国内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国内期刊的国际影响力逐步提升的时刻,就像一把无形的伞保障着国内优秀的稿源回流,从而进一步反作用国内科技文章稿件的撰写质量,实现促进国内科技期刊的国际化进程,最终实现中国科技期刊“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1 颜帅,张昕.科技期刊如何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国科技期刊的“三步走”.科技与出版,2014,(1):22-25
2 NML.[2014-08-05].http://www.nmletters.org/
3 朱晓文,夏文正.美国化学会及其期刊的编辑出版.编辑学报,2006,15(3):233-236
4 任锦.日本J-STAGE期刊平台发展现状及特点研究.科技与出版,2013,(11):98-102
5 程维红,任胜利,王应宽等.国外科技期刊开放存取网络平台.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20(1):36-43
6 龙秀芬,吴惠勤,丁岩等.美国化学会期刊网站建设分析.编辑学报,2011,(S1):25-28
7 任健,申姗姗.数字化时代科技期刊“平台化”出版转型探析.科技与出版,2012,(11):7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