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短科技期刊论文发表周期的思考和探索
——以《含能材料》为例

2014-03-26 01:07王艳秀张桂弘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4年12期
关键词:科技期刊稿件编辑部

■张 琪 姜 梅 王艳秀 张桂弘

《含能材料》编辑部,四川省绵阳市919信箱310分箱 621900,E-mail:HNCL04@caep.cn

编辑部收到作者投稿的日期和论文发表日期之间的时间为论文发表周期[1],它是衡量期刊时效性的一个主要因素,也是同类期刊竞争的一个指标。科技期刊作为科技信息和学术研究成果的传播载体,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有责任也有义务以最快的速度传播科研信息,缩短论文发表周期。对于作者来说,缩短论文发表周期可将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尽可能快公布于众,同时满足其年度考核、职称评定等需求[2];对读者来说,科技期刊尽快报道已有科研成果可使其第一时间获取到所需要的信息,为其知识的拓展或后期研究的进行提供必要的参考;而对期刊整体而言,缩短论文发表周期不仅有利于期刊被国内外检索机构收录,增加期刊所报道内容的被引率,还可以争取作者和读者,进而吸引更多的优秀稿件和关注,与期刊发展形成良性循环[3]。众所周知,如果一篇反映学术前沿的文章1年甚至2年后才见刊,那么其学术价值大打折扣的同时,也必将带来优秀作者的流失。早在2001年,就有研究指出,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的瓶颈是发表周期过长[4],2010年,赵俊等人指出,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化的一个问题即为发表周期长[5];2014年,《高等化学学报》通过控制审稿和出版两方面提升期刊稿件出版速度[6];2013年,《声学技术》通过建立期刊网络平台,更改刊期,开通优秀论文快速发表通道等措施缩短论文发表周期,打造精品期刊[7];《重庆医学》也于2013年对期刊2000-2011年的发表时滞调查分析,提出编辑部可加快送审速度,简化审稿流程,鼓励短稿等建议缩短论文发表时滞[8]。可见,缩短论文发表周期已是当前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的当务之急。

《含能材料》1993年创刊,双月刊,EI收录,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期刊年刊稿量约为160篇,年收稿量约为400篇,共3名责任编辑,1名图文编辑。一直以来,期刊论文发表周期不理想的情况都严重制约了期刊的发展。本刊借鉴若干期刊缩短发表周期的方法,结合自身情况,思考并探索了缩短本刊论文发表周期的途径,本文对其进行了整理,以期交流。

1 影响论文发表周期的几个因素分析

以《含能材料》统计中心提取的数据(表1)为基础,分析影响论文发表周期的几个主要因素可能为论文来稿质量,审稿效率和编辑处理效率。

由表1不难看出,期刊2011年以及2012年论文发表周期均稳定在10个月左右,2013年论文发表周期较2012年增加了11.8%,2014年开始探索缩短论文发表周期后,在来稿数量增加的情况下,发表周期反倒缩短。分析影响论文发表周期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1 来稿数量和质量

随着科研人员越来越重视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科研论文,同时,期刊2013年被EI数据库收录,2013年来稿数量增加约为2012年的30%,这使得期刊论文发表周期较长这一难题愈加凸显。

表1 《含能材料》近4年论文发表周期一览

来稿质量对稿件论文发表周期的影响也不可忽视。行文连贯,逻辑顺畅,符合期刊发表标准的论文在审稿,编辑处理阶段都相对较快,语言凌乱,上下文逻辑关系不明显,不符合期刊发表要求的文章,编辑处理时不但耗时耗力,且编辑对同一时期其他文章的处理也会相对延后,影响论文发表周期。

1.2 审稿周期和审稿质量

审稿不仅是关乎论文学术质量的关键环节,也和该论文的发表周期密切相关。《含能材料》2011年至2013年的审稿周期一般为40 d,约占到整个论文发表周期的12%,个别稿件的审稿周期长达605天,这可能是由于编辑部送审稿件后一直未关注稿件的审回情况而导致的(表1)。这对稿件的发表周期的影响极其恶劣。同时,审稿老师为期刊认真负责地审阅一篇论文确实需要付出诸多辛勤的劳动,占用审稿老师休息时间也不在少数,但是也不排除极少数审稿老师或许是由于工作太过繁忙的原因,对送审的稿件草草了事,给出的审稿结论模拟两可,这不但耽误作者的时间,也给编辑后续处理增加难度,甚至不得不再请另外的审稿老师查看,影响稿件的发表周期。

1.3 编辑处理效率

科技期刊严格的编辑处理和排版校对流程,保证了稿件质量的同时也使得信息的传播有所滞后,编辑作为出版的主体,其对稿件的处理效率直接影响着论文的发表周期。编辑处理时间(编辑加工和排版校对,统称发表时差)约占稿件发表周期的一半(表1),如何在保证稿件质量的基础上缩短其发表周期是一个较难平衡的问题。

2 缩短论文发表周期的几个措施

2.1 预估来稿数量、确定编辑每日最低工作量

来稿数量是和论文发表周期息息相关的一个重要客观因素。如果一份科技期刊在业内的口碑较好,其来稿数量较多,则可用稿件储备较多。在信息容量固定不变的情况下,其论文发表周期必然延长。《含能材料》作为一本“小众”期刊,年来稿量为300篇左右,自2013年被EI收录,来稿数量增多。因此出现了从表1较为反常的情况:虽然2013年编辑处理周期和审稿周期都有所优化,但是2013年的论文发表周期却较2011年、2012年长。其原因在于来稿数量的增大。基于此,为了加快稿件在编辑手中的处理速度,期刊编辑部在预估来稿数量和现有稿件处理流程的基础上,估算出了每个责任编辑每天必须完成的稿件数量:考虑稿件数量增长,假设年来稿量为500篇,一般情况下每篇稿件责任编辑需要修改的次数为:外审退修1次,作者修回再退修2次,编辑加工1次,互校稿件2次*难度系数0.5=1次,稿件进入排版机构后至出版前共4次*难度系数0.3=1.2次。编辑部共3位责任编辑,每年正常工作时间为260天左右。因此,每位编辑每天的工作量应为:500*6.2/260/3=3.97≈4篇/次稿件。

编辑属于自由度较高的职业,可以自行合理安排每天的工作,但是在有了定量的工作标准后,3名编辑均按照此标准按质按量处理稿件,在稿件处理任务完成后,再安排其他工作,如看书、写文章、完成领导交代的其他任务等。如遇出差、外出培训等情况,回到岗位后,应在短期内视出差情况适当增加每日稿件处理任务,直至恢复平衡。因此,2014年,在刊稿量增加的前提下,论文发表周期(表1)较2013年有所缩短,且发表时差(表1)也明显优化。

2.2 严把初审关、增加初审退修力度

初审是三审制的第一环节,2014年以前,《含能材料》对稿件的初审力度较薄弱,一是出于对稿件的“舍不得”心态,二是考虑到作者将科研成果转化成文章也是费了较大心血。但是通过编辑部内部交流讨论,大家意识到,越是“舍不得”的稿件,后期退修、编辑加工等程序越是反复,从而影响对其他文章的处理,同时,该篇文章的作者下次投稿可能还是保持原有的写作水平,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编辑部对现有投稿须知[9]进行了细化,对题名、摘要、中英文关键词的写法和要求,化学表征的表述、表格、图表、量和单位等的规范表达等,均给出了详细说明。同时,编辑部还出台了初审退稿与初审退修标准。制定出了严格的初审不合格标准,如摘要四要素不全,引言未写明研究的意义和创新点,参考文献格式完全和期刊要求不吻合,综述缺乏个人见解和相应的讨论,研究论文缺乏讨论和深度等的稿件,倘若达到不合格标准的6条及其以上,编辑部将做退稿处理,达到4条以上,初审退修。经过近半年的尝试,编辑部发现,严格把控初审标准,并未出现“得罪”作者的情况,反而让很多老作者经过了初审退修后对期刊的刊发文稿的标准有了更深的认识,作者队伍更优。随着来稿质量的提高,编辑的后续处理难度相对减小,缩短了发表时差,再次争取到了作者的优秀成果,形成良性循环。初审退稿中,编辑虽不是某些领域的专家,但是相比于审稿专家,编辑对于期刊的办刊宗旨、办刊方向,办刊要求的了解程度可能远超过审稿专家[10],在初审时严格把关,退掉不符合刊物报道范围和严重低于刊物刊发标准的文章,既为作者争取了改投他刊或者修改的时间,也减轻了审稿老师的压力(可使审稿老师将精力着眼于需要处理的稿件),缩短审稿周期,有利于论文发表周期的优化。

2.3 适时催审或撤审、把控审稿周期

《含能材料》拥有一批专业的,优秀的审稿老师队伍。他们大多是所在领域造诣深厚的专家或者年富力强有扎实科研背景的中年学者,也有一些审稿专家在科研到达一定程度后,开始开展行政工作。他们除了繁重的科研任务外,还有行政事务、指导研究生等工作,这也导致了他们在审稿过程中精力难以集中,审稿效率较低,个别稿件审稿周期极长。为此,编辑部制定了催审要求:审稿邀请发送一周后无回执的,编辑部需电话联系老师,确保其知道有审稿邀请一事,2周后无审稿结论的,采编系统自动发送电子邮件和短信的催审通知,3周后还是没有审稿结论的,编辑部同志再电话联系审稿老师,看其是否在审稿上有什么困难,4周没有结论的,编辑部撤审,重新选择审稿老师,同时,立即电话联系该老师,说明该稿件需加急审稿。随着催审工作的坚持开展,目前编辑部已经没有审稿“老大难”稿件,审稿周期得到控制。期刊的审稿老师们对审稿时限有了明确认识,如有困难,编辑部也会接到审稿老师的通知。在打电话联系审稿老师的过程中,编辑部也会获悉诸如审稿老师电邮电话变更,审稿老师研究方向略微调整,审稿老师职务变更,后续审稿量需调整等信息。获知这些后,值班编辑对审稿老师的信息进行相应的备注,在后续挑选审稿老师的过程中将更加有的放矢。

当然,为编辑部审稿,老师们所得到酬劳极少,可以算是为学科建设的义务奉献,编辑部同志也深知此点。因此,编辑也利用参加专业学术研讨会的机会,与审稿老师多交流,并表示真诚的感谢。这种互动使审稿老师更加了解期刊的需求,也使我们也更加了解老师们的审稿方向与审稿承受能力。有了这种近距离沟通,在后续审稿中,老师们的义务奉献更加积极,审稿周期与审稿质量都有了明显提高。

2.4 优化编校流程、提高编辑效率

在完成编辑每日工作量,初审把关,确保审稿周期的前提下,提高编辑的工作效率也是不可忽视的。《含能材料》2009年引进采编系统,全面实施网络在线投稿、审稿、编辑加工等相关工作[11],经过两年的探索,《含能材料》采编系统应用已日趋完善,与审稿老师和作者的沟通也已经是完全电子化,因此,寻找较优的编校手段是提高编辑工作效率的有效措施。经过长时间的探索,编辑发现,利用好office软件的各项功能,是大有裨益的。如在处理作者的修回稿件时,多采用批注的形式和作者交流问题是较好的沟通方式。作者能较易明白编辑所提出的问题,作者也可在相应的批注下进行相应的回复和解释,一来一回,编辑和作者对相应问题就可以达成共识。巧用“查找”和“替换”功能,也能较大的节约编辑的修改时间,同时确保不会有遗漏。对于清样校核、单位和公式等的修改,则在纸质版上完成,再交给排版是更好的方式。对于和作者和审稿人的沟通上,我们除了以电子邮件和电话为手段,还增设社交平台至期刊的运营中,提高编辑和作者,审稿人的沟通效率,进而提高编辑效率。

2.5 增大载文量、更改刊期

当期刊原有的信息容量不能满足稿件数量的不断增加时,会积压稿件,延长论文发表周期。在期刊发展步入良性发展阶段后,通过对期刊稿源,财力,人力,作者群以及学科发展等因素的评估,在各方面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适当增大页码,或者申请更改刊期,都是缩短论文发表周期行之有效的方法[4]。《含能材料》编辑部在对期刊进行了综合评估后,2014年将期刊页码由原来120页提高到了168页,增大了载文量,对缩短论文发表周期(表1)有一定帮助,但是目前期刊积压稿件仍有一定数量,因此,编辑部决定将期刊由双月刊更改为月刊,目前已向四川省新闻出版广电局递送申请,等待批复。以期从根本上缩短论文发表周期,第一时间报道优秀科研成果。

3 结语

只有认识自己所处的环境,才能找到更好的发展自己的方向。《含能材料》对期刊自身的情况加以分析,找出影响论文发表周期的因素,并在这些因素的基础上提出缩短期刊论文发表周期的几个措施:量化编辑每日稿件处理量;严把初审关,把控来稿质量;加强和审稿人沟通,把控论文发表周期;提高编辑工作效率;增大载文量,更改双月刊为月刊。通过这一系列措施的实施,文稿的审稿周期、发表时差等都得到控制,有效缩短了论文发表周期。

当然,为更好的搭建服务于科研人员的平台,践行更好的传播科研信息与弘扬文化的职责,期刊所能做的还有很多,如研究XML语言、HTML语言等,实现一种发布,多种终端使用,结构化的解决传统排版中遇到字、版面、图表、数学公式等的问题,提升排版效率。探索有效的单篇出版、优先出版模式,使论文的发表完全不受期刊版面和刊期的制约,从根本上解决论文发表周期长的问题。

1 杜利民.出版时滞的内涵研究.编辑学报,2004,16(1):15-16

2 陈爱萍,余溢文,虞蒋葆等.对科技期刊作者需求的调查报告.学报编辑论丛,2013:343-345

3 赵申琪,边徐勇.论数学学术期刊的出版周期.编辑学报,2003,15(6):411-413

4 冯远景,陈希宁,郑小华.科技期刊发展的“瓶颈”—出版周期过长.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1,12(2):81-83

5 赵俊,余琨,陈灿华.中国高校学术期刊国际化发展现状与策略.编辑之友,2010,(10):45-47,58

6 段桂花,于洋,段为杰.提升科技期刊出版速度的有效方法—以《高等学校化学学报》为例.编辑学报,2014,26(3):231-232

7 李秀红.打造精品科技期刊为学科创新服务—以《声学技术》为例.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6):1070-1073

8 钱进,吴开明,徐川平.2000~2011年《重庆医学》杂志发表时滞调查分析.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2):304-306

9 http://www.energetic-materials.org.cn/hncl/ch/common_item.aspx?parent_id=20130603043949001&menu_id=20130603055350001&is_three_menu=0,2014-08-28

10 叶敏.科技论文发表周期的量化控制.编辑学报,2008,20(1):50-51

11 姜梅,张桂弘,王艳秀等.《含能材料》采编系统实施应用探讨.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0,21(2):203-206

猜你喜欢
科技期刊稿件编辑部
录用稿件补充说明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计算机应用》获评“川渝一流科技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编辑部的春天日常
疯狂编辑部之鸭腿饭(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