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振京
十二指肠溃疡临床上较为常见,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随着病程的进展,可能出现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甚至有发生癌变的可能[1]。十二指肠溃疡的主要临床表现是腹痛、消化不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奥美拉唑是质子泵抑制剂,可有效抑制胃酸的分泌。为了探讨奥美拉唑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疗效,作者将奥美拉唑和雷米拉唑的疗效进行了比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 从2012年2月~2013年至本院治疗的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中选取9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所有患者均诊断明确,有胃镜检查依据,且自愿参加本研究,排除合并有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的患者,排除。观察组:男30例,女15例;年龄18~56岁,中位年龄45岁;病程2~12年,平均病程(8.4±3.2)年;溃疡直径0.2~2.5 cm,平均(1.7±0.5)cm;单发32例,多发13例。对照组:男32例,女13例;年龄18~58岁,中位年龄46岁;病程2~11年,平均病程(8.2±3.0)年;溃疡直径0.3~2.6 cm,平均(1.6±0.6)cm;单发30例,多发1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溃疡情况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抗幽门螺杆菌及保护胃黏膜等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采取西咪替丁口服治疗,200 mg/次,3次/d;观察组患者每晚口服奥美拉唑20 mg/次。治疗过程中,患者不再应用其他制酸药以及止痛药。治疗1个月后行胃镜检查,观察溃疡情况。
1.3疗效评价标准 根据治疗前及治疗1月后的胃镜检查结果评价治疗效果。痊愈:溃疡消失、瘢痕形成;有效:溃疡面积减小50%以上;无效:溃疡面积减小50%以下或扩大。总有效率=(愈合+有效)/总例数。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审定检验标准为0.05,当P<0.05时,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两组临床疗效 观察组痊愈27例,有效1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3.3%;对照组痊愈14例,有效16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66.7%;两组比较,观察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疗效比较[n(%)]
2.2两组不良反应情况 两组患者用药期间均无出现明显并发症,治疗前后检查肝肾功能,血、尿常规均处于正常范围。
十二指肠溃疡临床上较为常见,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主要发病机制是胃酸-胃蛋白酶的分泌与黏膜保护功能的平衡遭到破坏,多由不规律饮食以及幽门螺杆菌感染导致[2]。一般来说,十二指肠溃疡至少存在以下两种因素:各种原因如非甾体类抗炎药的服用抑制了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导致患者胃酸分泌增多,破坏胃黏膜;精神紧张、饮食不规律、烟酒等不良嗜好可直接破坏未内酸碱及电解质平衡,破坏胃黏膜。
奥美拉唑是一种质子泵抑制剂,具有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主要作用机制为特异性地作用于胃黏膜壁细胞,抑制H+-K+-ATP酶的活性,从而抑制H+向细胞外的转运。奥美拉唑对所有引起壁细胞泌酸作用的刺激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且其作用时间长,患者每日只需服用1次,治疗依从性好。西咪替丁是一种H2受体阻滞剂,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其可有效阻断组胺与壁细胞上的受体结合,从而达到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但其对于组胺受体以外的受体没有作用,无法使胃达到彻底无酸的状态。本组研究中,应用奥美拉唑的观察组患者痊愈27例,有效1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3.3%;应用西咪替丁的对照组患者痊愈14例,有效16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66.7%;两组比较,观察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一结果说明奥美拉唑的抑酸作用优于西咪替丁,对于溃疡愈合效果更佳。
综上所述,奥美拉唑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疗效好,安全性好。
[1] 刘维洁.两种用药方案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十二指肠溃疡的疗效对比.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0):2186-2187.
[2] 周青美,谢宝强.两种用药方案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十二指肠溃疡的疗效对比.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5):940-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