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性非语言性护理沟通服务在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14-03-26 07:42邓思梅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31期
关键词:针对性心肌梗死我院

邓思梅

(广东省兴宁市人民医院心内科,广东 兴宁 514500)

针对性非语言性护理沟通服务在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邓思梅

(广东省兴宁市人民医院心内科,广东 兴宁 514500)

目的 探讨分析针对性非语言性护理沟通服务在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2年10月至2014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88例心肌梗死患者,并采用随机数字表的方式将88例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其中干预组44例患者,对照组44例患者,并对对照组的44例患者实施常规的心理护理,对干预组44例患者的护理则在上述基础上实施针对性非语言护理服务,并在护理结束后,采用HAMA焦虑量表和焦虑程度比较法进行2组患者护理效果的对比分析。结果 经过我院的护理及研究分析后发现,相比于对照组的患者,干预组的44例患者的在焦虑量表评分中的评分更低(P<0.05),另外,在焦虑消除率的比较方面,干预组的消除率(86.3%)大于对照组(29.5%),且差异上述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我院研究发现,对脑梗死患者使用针对性非非语言性护理,可有效缓解心肌梗死患者的焦虑感,减少并发症,应用效果显著,应推广使用。

非语言性护理;心肌梗死;应用

作为心血管内科常见的多发症之一,心肌梗死的临床症状表现为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以及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休克等,并伴有心电图进行性改变及血清心肌酶增高等,这种疾病一般发病迅速,并且病死率较高,在溶栓治疗期间,良好的护理对于患者的快速康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1]。基于此,我院对2012年~2014年收治的88例患者其中的44例患者实施了针对性非语言性护理沟通服务,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院在进行研究的时候,选择2012年10月至2014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88例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有女性患者39例,男性患者49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8.26±6.32)岁,经心肌酶及心电图检查确诊,选取的88例患者均符合我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在进行研究前,我院将88例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合对照组,每组有患者44例,且这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的差异比较不具有统计意义(P>0.05)。

1.2 方法:在研究过程中,我院对对照组的44例患者实施了常规的护理方法,对干预组则是在上述的基础上对其44例患者提供了针对性非语言性护理沟通服务,主要的内容包括:①护理人员在于患者的接触过程中,极力保持平和冷静的心态,要对患者冲满责任心和爱心,态度温和。②缩短和患者的交往距离,让患者感觉护理人员对其无敌意,进行对患者的康复训练中,护理人员应当通过眼神及肢体语言向患者=表示鼓励和认可,使患者感受到护理人员的善意。③增加患者护理人员的信任感,护理人员应当通过实际的肢体语言及眼神示范等来缓解患者紧张情绪等,如在采血及注射治疗中,护理人员应当多采用握手或是抚摸的方式,缓解患者的紧张,使其安心接受治疗及采血等。

1.3 统计学分析:我院在对数据的分析处理方面采用了SPSS10.0软件,对计数资料的检用t进行,P<0.05表示组间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2组患者还护理前的焦虑状况:我院在实施护理前对88例患者进行了HAMA总分统计,对照组为(17.38±4.28),而干预组则为(16.80 ±5.44),其44例患者中有明显焦虑9例,严重焦虑4例,轻度焦虑17例,焦虑10例,严重焦虑4例,在我院进行护理干预前在SAS总分方面,对照组为(59.35±5.24),干预组为(58.25±7.88),且2组的组精简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2组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后的焦虑程度评分,见表1。

表1 护理干预前后2组患者的焦虑程度评分比较

由表1可看出,实施护理干预后,运用针对性非语言性护理患者的焦虑程度评分为6.57分,而运用常规护理方式的对照组的评分则为11.78分,相比之下,干预组的护理效果更好(P<0.05)。

2.2.3 2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的焦虑缓解情况比较,见表2。

表2 干预后2组患者的焦虑反应缓解表(n,%)

由表2可看出,实施针对性非语言性护理后,干预组患者的焦虑消除率达到了86.5%,而实施常规护理方式的对照组患者的焦虑消除率则为29.5%,相比之下,干预组的护理效果更明显(P<0.05)。

3 讨 论

新时期关于护理方面的研究中显示,针对性非语言性护理是通过强化感情及一定时期的非语言性的交流,促使患者形成安定情绪的过程,也就医院的护理人员通过语言外的表情、动作、姿态、眼神等给患者传达信息护理方式[2]。具体说来,非语言性护理有4个方面[3],第一个方面是护理人员的仪态方面,要通过医院护理人员的高雅的气质和自然的仪表,向患者传递一种乐观的情绪,进而促使患者可以在治疗的过程中可以保持平稳安静的心态,形成对负面情绪的积极消除作用,促进相应治疗的更好进行。第二个方面是面部表情方面,因为人类的感情是通过声音、表情及言词三方面传达的,根据相关研究统计显示,其中的表情占了55%的情感,在医院的治疗过程中,特别是患者独立面对疾病时,其焦虑的内心感情常常会显露在患者的面部,这就需要护理人员在护理的过程中需要细心观察患者表情,并通过与患者目光的交流和微笑;来鼓励和稳定患者的情绪,使其焦虑感降低,增强战胜疾病的自信心,进而使得患者积极配合治疗,争取早日康复。第三个方面是距离方面,据相关研究显示,人的亲密距离为0.5 m以内,所以,在护理人员对患者的护理过程中,应当积极地区突破0.5 m,极力向患者表达亲切和友善的态度,增进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和依赖感,使得患者愿意和护理人员进行近距离的、敞开心扉的沟通,这也有助于护理人员实施后续的针对性护理措施,促进患者治疗的更好进行。第四个方面是触摸方面,心肌梗死患者有时会很疼痛,这时,护理人员通过触摸患者的躯体,以示对患者的亲切关怀,提供情感上的支持,通过细心观察患者的不同体态语言了解患者的需要,进而提高护理质量,改善预后[4]。

经过我院的相关研究与分析发现,在对选取的88例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前患者中的焦虑症患者多达91.42%,但在采用不同的护理方式后,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的44例患者的预后焦虑感消除率仅为29.5%,而干预组的患者的焦虑消除率竟然达到了86.3%,相比于实施针对性非语言性护理实施前和对照组实施护理后,实施针对性非语言性护理的干预组的患者的纪律感消除率明显提高(P<0.05),由此来看,针对性非语言性护理的确可以有效消除心肌梗死患者的焦虑感。综上,经我院研究发现,对脑梗死患者使用针对性非语言性护理,可有效缓解心肌梗死患者的焦虑感,减少并发症,应用效果显著,应推广使用。

[1] 廖少琴.非语言性护理沟通对心肌梗死患者身心状态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4):10-11.

[2] 潘菊芳,沈小兰.非语言沟通对心肌梗死患者负性心理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13):108-109.

[3] 磨琳.非语言沟通对心肌梗死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3):31-32.

[4] 刘芙蓉.心理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生活质量和心绞痛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16):2259-2260.

R473.5

:B

:1671-8194(2014)31-0307-02

猜你喜欢
针对性心肌梗死我院
我院师生参加“天津市2022新年音乐会”
以剑突下疼痛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1例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分析
应时而著,为事而作——议论要有针对性
急诊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探索构架
我院隆重举行2020届毕业典礼
晓有机化学必考方向 提升备考针对性
学会“针对性”写作
有的放矢,始得鲜明——议论要有针对性
我院跻身全国高校就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