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璐 纪 玲 白丽霞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广东 深圳 518036)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500例血液流变学的检测与分析
李 璐 纪 玲 白丽霞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广东 深圳 518036)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疾病500例患者的血液流变情况。方法 选自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500例以及从健康人群中,根据自愿性的原则,挑选50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临床研究,将50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命名为观察组,将500例健康志愿者命名为对照组,通过临床对比,观察50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血液流变学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50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血红细胞比容,纤维蛋白原,全血高切黏度,红细胞沉降率方程,低切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能力指数,血浆黏度,红细胞电泳时间,红细胞沉降率等10项指标明显的高于对照组的500例健康志愿者。结论 在临床治疗上,应该针对于上述10项指标进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治疗,有助于提高治疗的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血液流变学检测;分析
在临床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较为严重的疾病,并且是临床上的常见病,严重的威胁到患者的身心健康,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积极的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对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是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的。因此,需要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血液流变进行检测,进而总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理特征,为更好的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奠定基础。本文针对于我院收治的50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了临床研究,现将具体的研究过程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自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进入到我院进行治疗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500例以及从健康人群中,根据自愿性的原则,挑选50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临床研究,将50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命名为观察组,将500例健康志愿者命名为对照组。50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90例,女性患者210例,年龄32~68岁,平均年龄为36岁。对照组500例健康志愿者中有男性患者310例,女性患者190例,年龄33~69岁,平均年龄为37岁。2组患者在年龄构成和性别组成上无统计学意义,具有临床资料的可比性。
1.2 方法: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检测指标方面,主要依据的是以下十项检测指标,即血红细胞比容,纤维蛋白原,全血高切黏度,红细胞沉降率方程,低切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能力指数,血浆黏度,红细胞电泳时间,红细胞沉降率。对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共1000例患者采用全自动血流变快测仪进行检测,针对于上述10项检测指标进行对比观察,总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理特征,在临床研究期间做好相关的记录[1-4]。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4.0软件进行统计,对计量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由表1可知,观察组患者血红细胞比容为(0.85±0.12),对照组患者血红细胞比容为(0.56±0.08);观察组患者纤维蛋白原为(6.82 ±0.31),对照组患者纤维蛋白原为(4.11±0.22);观察组患者全血高切黏度为(8.12±0.14),对照组患者全血高切黏度为(5.21± 0.04);观察组患者红细胞沉降率方程为(82.12±23.12),对照组患者红细胞沉降率方程为(41.42±11.32);观察组患者低切黏度为(16.12±4.21),对照组患者低切黏度为(6.32±2.12);观察组患者红细胞聚集指数为(5.12±3.12),对照组患者红细胞聚集指数为(2.13±2.33);观察组患者红细胞变形能力指数为(8.32±4.12),对照组患者红细胞变形能力指数为(3.42±2.13);观察组患者血浆黏度为(1.92±2.43),对照组患者血浆黏度为(1.34±1.32);观察组患者红细胞电泳时间为(24.13±6.21),对照组患者红细胞电泳时间为(11.43±3.32);观察组患者红细胞沉降率为(23.44±7.32),对照组患者红细胞沉降率为(14.17±3.43)。观察组50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血红细胞比容,纤维蛋白原,全血高切黏度,红细胞沉降率方程,低切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能力指数,血浆黏度,红细胞电泳时间,红细胞沉降率等10项指标明显的高于对照组的500例健康志愿者[5]。
表1 2组患者检测结果对比分析表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发展,环境的日益恶化,我国的老龄化的程度不断的增加,也相应的导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病率也在逐年的增加,并且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临床上属于慢性疾病,并且不是单一的疾病,在临床治疗方面比较棘手,很多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饱受煎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愈较难,并且容易反复,严重的影响到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主要的病发机制就是,由于患者在长期缺氧的情况下,导致体内的肾脏产生红细胞,进而生成红细胞生成素,进而红细胞生成素不断的增多,当达到一定的程度之后,进而导致患者患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在临床上,根据多年的临床观察,发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具有明显的血液流变学的异常,根据本次的临床研究,10项观察指标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有着明显的差异。患者的全血高切黏度以及低切黏度比健康人的要高主要就是患者体内的凝血能力特别的强。患者的血浆黏度较高,容易导致患者体内的血流变慢,导致患者的心脏负荷较大,容易出现严重缺氧的情况。由此可见,在临床治疗方法,需要采取一些抗凝血的药物对患者进行治疗,并且根据患者血液流变的变化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促进患者的康复。
另外,通过对国内相关文献的研究,如张蕾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血液流变学变化》[6]一文中,对20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检验,发现8项临床指标与该疾病有很大的观察,这与本次的临床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并且在本次的临床研究中,又增加了2项指标,在研究方面有所突破。
在临床检测的10项指标中,观察组50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10项指标明显的高于对照组的500例健康志愿者。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临床结论,在临床治疗上,应该针对于上述10项指标进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治疗,有助于提高治疗的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1] 宋庆军,陈如华.低分子肝素抗凝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疗效分析[J].社区医学杂志,2011,12(3):120-121.
[2] 朱文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80例临床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3(7):145-146.
[3] 黄敏,薛鸿浩,曲晓璐.活血化瘀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进展[J].中华全科医学,2011,12(10):178-179.
[4] 陈小兵,陈勃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心肌损伤血清生物学指标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西部医学,2013,2(9):149-150.
[5] 谭杰,尹智,陈德华.环磷腺苷葡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疗效观察[J].西部医学,2011,3(9):230-231.
[6] 张蕾.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血液流变学变化及其与低氧血症的关系[J].华西医学,2011,12(2):120-121.
R563.9
:B
:1671-8194(2014)31-015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