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 烨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 信息工程系,江苏 泰州 225300)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现阶段各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校企合作更是高等职业院校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最直接的方式.对于职业院校而言,校企合作是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大力提高育人质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1]59-61.但是,高职教育发展至今,教师实践教学水平和学生实践能力仍不尽如人意,部分原因在于没能与企业进行科学、恰当的合作.文章将结合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下文简称江苏牧医学院)计算机类专业9年来的开办经历,开展基于校企合作的计算机类专业实践教学进行研究,以期分析出创新对策,并建立新的教学模式,为计算机类专业的教学提供理论支持.
笔者对江苏牧医学院2012届的242名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在校接受教育情况和网络技术专业学生毕业后就业岗位分布等情况进行跟踪调查,统计的结果如下图1和图2所示.
图1 2012届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的评价统计图
图2 2012届网络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分布图
从图1可以看出,2012届计算机类毕业生中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学校教育具有基础性和通用性,在校期间除了能学到专业性较强的理论知识外,还培养了其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从图2可以看出,网络技术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部分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岗位,分布也比较均匀.但也可发现,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都是基础性的、技术要求不高的岗位,一些岗位非网络技术专业的学生也能胜任,不能明显体现专业培养特色.
综合分析目前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软件资源欠缺
从目前来看,高职院校的实践或实验课程的指导教师绝大部分都是任课教师,而任课教师又大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社会历练和企业实践工作经验,对企业或行业的现状掌握不清.这导致教师上课也是书本对书本,脱离社会实践,无法深入分析企业岗位需求,对学生的指导仅靠学院制定的教学大纲、人才培养方案,再综合自己的经验进行教学,都只是纸上谈兵.常见的弥补方式是请企业技师任课,或从企业引进人才或派遣教师、学生去企业进行实践锻炼[2]179-182.
2)硬件投入不足
硬件投入不足有2类,一类是大部分高职院校的经费紧张,自身很难吸引社会企业投资,造成校内实践场所数量不达标和教学设施落后.实践场所较少,解决的方法是用理论教学充实实践教学,这直接减少了学生现场学习和实训课时;而实践设备的落后使学生在校的实践环境达不到企业真实工作的要求,不能掌握最新的操作技能和方法,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另一类是高职院校通过各种方法争取了建设资金,购置了大量实验设备.但设备中许多是为达到建设要求而购置的较先进的设备,因担心学生会损坏设备,所以,长时间闲置也不让学生使用.这既违背了各种评估和建设的初衷,也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
3)实践教学难以组织,教学质量难以监控
目前,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一般都是小班授课,但一个小班也至少是30人左右,也就是一个教师上实践课时既要指导30多个人的实践操作,又要兼顾整个教学秩序,难度较大.如果是像编程或网络攻防等课程,可能程序中的一个错误就要排查很久,一条指令可能就要思考一段时间.课堂时间有限,仅依赖一名教师组织实践教学,不仅课堂秩序难以把握,整个教学质量也难以监控.
4)顶岗实习管理难度较大
顶岗实习要求学生独当一面,完全履行其实习岗位的所有职责,对锻炼学生的能力有很大作用.但现实中,一个单位通常只能提供1~10名实习生名额,所以,学校在安排学生实习时都是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相结合,集中安排部分学生进入指定企业,还有部分学生自主联系实习单位[3]1-4.这种实习方式给学校的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多不便和困难.特别是在监控教学质量方面,不同单位的校外指导教师评定实习成绩的标准很难统一.而校内指导教师因无法实时监控学生,也很难评定学生的实习成绩.学生整个实习过程属于“放养”,学生、企业指导老师和校内指导教师缺乏联系或沟通,实习过程没有有效的管理,实习的效果大打折扣.
实践教学是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对于学生理论知识的理解及深入掌握专业技能有着重要作用.下文结合江苏牧医学院信息工程系的实际情况探讨基于校企合作的计算机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聘请校外兼职教师及系部专业带头人引导组建“教师工作站”和“企业技师工作站”,学生根据兴趣爱好及学校课程设置情况参加各类工作站,每个工作站引入企业的实际项目,师生共同研究并开发项目;工作站的企业技师定期授课,指导工作站成员,将最新的行业知识传递给教师及学生;每个工作室定点联系合作单位开展各类培训,包括对企业员工培训,也包括将学生送至各个合作单位进行专业技能的阶段性培训.如信息工程系按专业和就业岗位群的不同,分别与无锡微软、泰州市软件园的多家企业共建了7个“双师工作站”,包括“RFID应用技术研究”工作站、“网络综合布线”工作站、“WEB UI设计”工作站、“3G开发”工作站、“网络信息安全”工作站、“嵌入式系统辅助开发”工作站和“软件测试与维护”工作站等.
围绕社会认可度较高的职业资格认证,高职院校可联系企业在校内开展职业需求讲座,推广适当的职业资格认证证书,使用企业真实项目开展实训,用职业资格考试真题考核学生,以提高学生在校期间提供获取各类职业技能证书的机会,为学生就业提供强有力“敲门砖”,使学生正式进入职场之前就具备了认可度较高的职业技能,增加就业机会,增强择业竞争力[4]124-125.如江苏牧医学院与泰州市劳动局、北大青鸟、安博教育、ITAT教育工程考试认证、NTC全国网络与信息技术考试认证等机构合作,共建了5个校内职业资格认证点.校内认证点不仅开展各层次职业技能认证,还聘请相关专家提供认证培训,以提高学生的通过率.历年的毕业生跟踪调查统计显示,获取双证书、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的就业机会及专业对口率明显高于其他同学.
与企业、行业互动,共同建校内外实训基地,提高学生生产性实践技能和综合能力.计算机类专业校内实训基地需要政府引导,融合企业投资,按照实际岗位要求,结合企业实际项目设计实训内容;根据实训内容所需的设备和环境要求,购置实训设备和模拟实训环境.如信息工程系按专业分类,建设软件开发实训室、PCB板生产实训车间、网络综合布线等实训室.此外,积极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安排学生顶岗实习,安排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以收集实践教学所需素材,并与企业技师共同开发课程和实训教材.在校外顶岗实习时,学生跟随企业技师,由企业导师指导学生进行相应岗位的综合实践,进而掌握相应技能[5]12.
高职院校既可以在校内组织各种技能竞赛,也可组队参加国家或省市级的技能大赛.校内的比赛可联系行业、企业专家,商讨技能比赛的类型和内容,并组织在校学生和教师共同参加.技能竞赛的内容可先由行业、企业专家根据实际工作岗位技能需求拟定,参考校内教师的意见,共同制定校内技能竞赛的内容.计算机类专业的竞赛大致有如计算机组装与维修、PCB版图设计、办公软件应用、网站设计等项目.这种校企联合举行竞赛的方式,不仅可让学生对企业岗位所需技能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也引导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的重新思考,还能在竞赛过程中吸取他人的知识和经验.参加校外的技能竞赛,有助于学校重视平时的教学和训练,改善实训条件,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就业.
基于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最主要的成效是可以在实践中检验、提高、锻炼学生的技能水平.在经历过基于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后,学生更易走向社会,更易融入企业团队,用所学知识为企业提供专业技能.同时,学生在实践中还能掌握相关的行业、企业信息,了解企业文化,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职业岗位能力,从而拓展自己未来成才和就业途径,增强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吴国芳.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基于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6).
[2] 陈志军,杨 洪.基于校企合作的旅游管理实践教学创新模式初探[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2).
[3] 刘荣红,崔海军.高职院校基于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研究[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1).
[4] 阙红艳,李辉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教育教学模式思考[J].九江学院学报,2010(2).
[5] 唐东存.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学改革实践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