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国锋 陈瑶瑶
(九江学院 江西·九江)
随着地方高校的发展和收费制度的改革,地方高校贫困生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贫困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现有的资助管理体制已不能满足需要,需进一步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切实解决高校贫困生问题,促进教育公平,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和谐。本文以江西省某高校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该校贫困资助工作的有关情况,以此分析我国高校贫困资助体系问题所在,为进一步优化资助体系提供实证依据。
(一)调查概况。本文调查选取的高校地处江西省九江市,是一所国有公办全日制地方性本科院校,现有在校学生约3.8万人,其中65%来自农村或经济落后地区,该校拥有一套较为完善的贫困生资助体系,2012年度该校学生奖助情况如表1所示。这次调查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法,先将问卷发放到该校各学院、各年级填写后全部收集,再抽调出填写为贫困生的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学生基本情况、消费观念、资助来源、政策评价等方面。(表1)
(二)调查结果分析
1、贫困生大多数来自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主要来自于“老、少、边、山”地区,致贫原因主要是经济水平较低,收入来源单一。调查结果显示,在所有调查对象中有贫困生244 人,女生97 名,男生147。其中,家庭月收入平均水平低于1,500 元有178 人(74.3%),来自农村的有177 人(78%),来自中小城镇者36 人(14.8%),来自大城市者27 人,仅占8.6%。这充分说明大部分贫困生来自于农村地区,家庭收入微薄。
2、助学贷款的覆盖面较低。教育费用的支付来源主要靠家庭,助学金只能解决一部分学费,助学贷款的覆盖面较低。根据统计结果发现,通过助学贷款来解决费用问题的学生仅有8 个,主要途径还是助学金,学校内部勤工助学岗位不能满足需求。超过半数学生认为学校提供的助学岗位太少;其次,贫困生获取奖学金的比率相对较低,学习成绩中等及以下占63.6%,这说明贫困生比非贫困生学习成绩偏低,究其原因,除了勤工俭学导致学习时间不足外,还有心理方面的因素。
3、贫困生的精神压力普遍比较大。调查结果显示,有186 人认为他们的主要压力来源于经济问题和心理问题,认为学校同样重视物质资助和心理资助的有46 人(19.7%),认为“重视,但物质帮助不够”的有78人(33.6%),认为“重视,但心理资助不够”的有80 人(35.2%)。
4、受助人数及金额偏低。统计结果显示,进入大学后,从未接受其他资助方式的人有207 人占(87.9%),获得100 元以下的帮助有16 人(5.7%),收到过1,000~4,000 元资助的有7 人(2.86%),获得过5,000~8,000 元资助的有6 人。调查对象中仅有2 人分别获得过价值1,000 元和2,000 元的其他形式的奖励和资助。
(一)贫困生认定办法不完善。根据该校贫困生认定办法规定,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标准分为特别困难、困难和一般困难三个档次。其中,特别困难学生不得超过学生总数的5%,困难学生不超过10%,一般困难学生根据各班级实际情况认定。为保证贫困生认定工作的顺利开展,该高校采取标准认定的办法,从学生基本生活费、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程度、学生家庭成员状况等方面对贫困生进行认定。在此办法中,对贫困生的资助原则之一是采取学生主动申请,即需要资助的学生应主动提出申请,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然而,从实践来看,因自卑、不好意思等心理不愿申请贫困认定和不了解资助政策而错失被资助机会的困难学生群体不乏有之,这一类情况的发生会影响了贫困生认定工作的完整性和合理性。其次,该高校实行差异性资助原则,对家庭经济困难程度不同的学生的资助体现出梯度差异:根据家庭经济困难程度的不同,原则上特别困难的学生每学年资助额度不超过4,000 元,困难学生每学年资助额度不超过3,000 元,一般困难学生每学年资助额度不超过2,000 元。该原则的实施,能够较大程度地解决家庭特殊困难学生的生活问题,但由于对一般困难学生的认定没有标准的上限范围,导致在一般困难学生的资金资助问题上,可能出现申请人数多,而他们的家庭经济困难差异小,从而无法做到全面兼顾。
表1 2012年度学生奖助情况汇总表
(二)贫困生思想教育欠缺。贫困生认定后,加强对被资助贫困生的后续监督管理,是助学金发挥应有作用的重要保证。在后期工作中,高校常常忽略对被资助贫困生感恩社会的思想教育,使部分被资助贫困生对资助政策受之坦然,缺乏感激之情。贫困生助学金资助体系是国家为促进贫困生健康成长,顺利成才推出的一项重要福利政策,充分体现出社会的关爱和谐。知恩图报是每个大学生的必备品德,被资助贫困学生更应该对国家和社会心怀感恩,积极参加社会的各项公益活动,以回报国家服务社会为己任。因此,加强对受助贫困生感恩心教育,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不容忽视。
(三)贫困生资助经费来源单一,勤工助学岗位和报酬有限。地方性高校贫困生资助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奖、贷、助、补、减、免”下拨的专项贫困生资助经费和高校学费总额的10%,只有少部分来源于社会资助。这些经费金额与贫困生的实际数量和需求相比差距较大,难以有效地解决贫困生资助的突出问题。因此应不断拓展资金来源,形成多元化的筹资渠道。其次,各高校推出的勤工助学岗位,也是解决贫困生经费的有力途径,参加勤工助学的学生大部分是家庭经济相对困难的学生,他们可以利用空余时间通过劳动获取一定报酬,以缓解经济压力。但是,仅仅通过现阶段学校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难以满足贫困生的需求。从表1可看出,该校勤工助学的分配资金占比较低,2012年度平均分配到各个学生头上的资金不足200元,这样就无法发挥勤工助学的优势。
(四)生源地助学贷款作用有限。2007年8月,国家新出台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以下简称“生源地贷款”)政策,成为了贫困生资助体系的主体,使得家庭积极困难的学生可以通过当地政府的认定,向银行申请助学贷款,完成学业。然而,从表1看出,该校2012年成功申请生源地贷款的学生人数约占总人数的23%,这说明在实际工作中,生源地贷款政策的实施与国家预期设想的不太一致。根据实际调查,主要原因有:申请程序较为繁琐,申请难度大;贫困生认定的可信度受到质疑,生源地限制多;普及力度不够,政府缺乏重视等。
基于对列举的地方性高校实际调查和当前贫困生资助体系存在的不足,积极探索对策,优化现行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已成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
(一)加强管理贫困生认定办法。目前,各高校的贫困生认定流程从逻辑上分析,这一流程是比较合理的,但在初次认定和班级民主评议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首先,高校必须对贫困资助工作投入足够的关注,成立负责贫困资助工作的专门机构,在资助工作中做到权责明确,对申请资助的学生进行严格的审核,一旦认定必须做好公示,加强对全程的跟踪与监管,确保贫困生认定的公平性;其次,在具体的操作上,准确了解贫困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对提出贫困申请的学生的生活状况进行了解,包括通过同学去了解这些学生的消费状况。辅导员要认真听取班干部的反映,深入到广大学生当中,对贫困生的信息进行及时的补充;最后,高校必须建立严格的惩罚机制,对于提供虚假信息,伪贫困的学生给予严肃的处理,保证认定工作的公平和公正。
(二)积极开展贫困生心理教育。考虑到贫困生敏感、心理负担重的特点,要引导学生积极乐观、自信向上、自强不息、不逃避现实,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辛勤劳动来摆脱困境,要让他们知道贫困不完全会产生压力,还是一种向上的动力。虽然贫困是一种不幸,但同时也是人生中的一笔财富,因为它能磨炼意志,有助于养成吃苦耐劳的精神。应教育贫困生在得到学校和社会资助时,激励自己刻苦学习,将来以实际行动和成绩回报学校和社会;其次,高校可以不定期举办一些针对贫困生的思想教育讲座,宣传贫困生资助体系的相关知识,提高贫困生的思想觉悟和素质品德;还可成立贫困生志愿服务队,组织贫困生进行义务劳动,使他们时刻牢记国家和社会的关怀,服务校园,回报社会。
(三)完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构成。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教育成本越来越多地由家庭个体承担,这也是一个国际趋势。助学贷款是国家完善我国高校资助体系的重要方式之一,这种资助体现着政府有偿资助,不仅能减轻财政负担,还能够培养贫困生的能力,做一个有责任的人,在其大学毕业通过工作取得收入后,再将贷款归还。针对学生信用问题,可以通过建立覆盖全社会的个人信用评价系统消除银行对贷款学生的信用风险顾虑。另外,还应完善高校勤工俭学岗位的设置。高校在设置扶贫岗位时要结合学生的专业、特长,提高勤工俭学的水平,使助学岗位向“智力型”转变。“智力型”勤工助学,应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照顾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能发挥其专业优势,树立大学生的人才意识,提高就业能力。对于勤工助学影响学业问题,可以建立学生自主选课制、弹性学分制,使学生一方面完成应修学分,另一方面也有时间参加勤工助学活动。经济状况特别困难的,可以申请休学、保留学籍,参加社会工作一年后再复学,让部分优秀贫困学生甚至可以提前毕业,以缓解家庭经济困难的状况。
(四)拓展助困资金渠道。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应该得到整个社会、国家、学校、慈善团体、金融机构,甚至是企业及个人给予的物质和精神资助。虽然国家与学校仍然是扶助的主力军,但仅靠国家和学校的关注及支持是不够的。在国内诸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一些名牌大学都建立了相关的高校募捐队伍,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今慈善捐赠资助贫困生入学也已成为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引领风尚,热衷公益的企业家,爱国华侨和一些对母校有着深厚感情的校友也越来越多,他们愿意对贫困大学生伸出援助之手。因此,各高校可以开辟一条属于本校的社会捐赠渠道。要建立一支合格的高校募捐队伍,同时需建立一套规范的资金管理系统,要严控资金来龙去脉,并接受全社会的监督,这样才能赢得社会的信任,公众才愿意慷慨解囊。
加强和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是高校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共同参与,相关部门应给予大力支持。只有联合多方力量,才能使贫困生彻底走出困境,保证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顺利完成大学学业。
[1]唐钰,李海峰.新时期高校贫困生教育的几点思考[J].江南周刊论坛,2010.3.
[2]葛宁欢.浅谈和谐校园下的独立院校贫困生资助体系构建[J].时代教育,2010.4.
[3]乔华军.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J].时代教育,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