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意义

2014-03-25 10:04:07俞思念陈沛岳
关键词:价值体系中华民族现代化

俞思念,陈沛岳

(华中师范大学 政治学研究院,湖北 武汉 430079)

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关于传统文化的意义存在不尽相同的意见(甚至不仅在于程度上的差距)。所以,充分认识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内在关系,发掘传统文化的深厚意义,形成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创造当代中国的崭新精神面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服务,是一项紧迫的理论与实践课题。

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宝贵资源

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以及未来社会生活中起着何种作用、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在理论与实践的反思中将得出明确的意向。“技术决定论”者往往举出一大堆例子,试图证明人们总是屈从于不同历史时期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条件,以为这就是唯物主义。其实他们错了,在物质条件和技术条件十分低下的远古时代,人们就有了“后羿射日”、“精卫填海”的想象,在现代化不断推进的新时代,人们的创造力反而要退回到他们自己创造出的技术发明吗?文化是可以超越物质条件和技术因素的,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不同于以往唯物主义的地方,是在人们不断解决物质生活的同时也不断创造灿烂文化的原因。

应当说,在所有文明时代,还是历史与传统、文化与人们自身才能使世界更加生动,只有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中才能显现人的价值,显现人类所创造的文化的价值。从本质上说,科学技术属于文化的范畴,是人类精神世界的创造和灵感的表现。科学技术发展史记录的也正是人类的文明史和文化发展史,表现的是人们精神世界的又一种光彩。在赞扬和追求现代化的同时,把文化和人的作用也贬弃了,这其实是关于现代化认识的最大误区。

现代化使人们对于事物的解释变得更加简单化了,就像“数字化生存”论所说的,万事万物都可以还原为二进位。这样,他们便完全抛开了现代化运动中的文化因素,抛开了现代化运动的社会特征,走到了机械唯物论的立场。因此,深刻认识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的价值,在数字化生活中看到包含其中的人文因素,对于解决我们与“数字化生存”论者的分歧具有矫正作用。

传统文化所包含的人文价值,虽有东西方之间的差异,但都体现了文化的内在特质,是文化的社会性和长久意义之所在。如关于炎黄文化的所有传说,都包含着人性化与人文化的实践基础与认识源流,是对现代工业与科技发展和对未来社会进步与和谐提供的一个指向性路线。

与西方传统文化相比,中国传统文化或许更具有丰富多彩的人文价值。西方文化在近代以来才提出了人权观,比较看重人性化的东西,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倾向则表现得更早并且同样具有深厚的人性论因素。这与科学技术的发现和发明应当看成人类智性的普遍属性,而不只是西方文化的特性一样。只不过东西方文化在不同时代的人文表现上有所侧重。

在文化生活上,人与人之间取长补短、相互吸纳、彼此沟通,形成了人类文化价值的共同领域。越是在现代化浪潮中,文化的交流与涌动就越是频繁、深入、见成效,也越是显现社会文化价值的时代意义。比如远古时代黄帝战蚩尤的故事,其结果不是社会的分裂,而可以看成部族迁徙、深度开发和文化的扩散,是一种社会的进步。

现代科技的发展与传统文化分不开,二者相得益彰,而不应该把人文传统看作一种阻碍因素。相反,就中国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来说,更需要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为其提供精神支持与智力后盾。但与经济繁荣和技术进步而来的功利主义,也在对人文价值缺乏充分理解与反思之时,侵入到现代价值观中,使我们的一些人无意识地堕入功利主义的陷阱之中。对现代化运动中的功利性而言,传统文化的张扬是一种反批判,是对现代化运动中的人文价值和文化性的回归。

实际上,即使是在全球化时代,在现代化到达更高的领域和程度时,科技的进步与文化的发展也是同步进行的。一切取决于人们能否运用科技发展推动人文价值的深化,能否运用人文价值来促进科学技术的理性开发,以保证社会的不竭进步和可持续发展,使人类社会与个人在生态文明下同时享有高度的精神自由与物质自由,由此来创造真美善的人文价值和全面发展的人本身。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境界,也当是人类文化的理想境界。

二、依据丰厚的传统文化建设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与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的。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中,留下了极其丰富、绚丽多彩的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宝贵财富。无论在什么情况下,积极地继承和保护中华文化的根基,都是炎黄子孙的天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当代中国文化发展道路的客观要求,但这并不意味着否定历史、否定传统、否定文化。正如毛泽东早就指出的:“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1]

在中国,讲起历史与文化的源头,都要说到三皇五帝,其中记述得较多且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炎帝和黄帝。多少年来,无论是地处北疆的游牧部族,还是远至南海的渔耕土居,都称谓自己是“炎黄子孙”,在思想、心理、文化方面,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感便来自于此。随着中华民族的演进和推移,这种伟大的历史凝聚力非但没有丝毫减弱,而且总是在民族的危亡中不断地显现出来。尽管关于轩辕氏、炎帝、黄帝的传说不一定是历史的写实,但作为民族文化的象征和民族精神的集中化,这些传说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永远是伟大的根与源、祖与先。传统文化的力量是无可比拟和不可磨灭的。

一部分学者也把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思想作为中华文化的主要传承,认为儒家的“仁”道意识是中国古代思想的结晶,是影响深远的民族精神的精华。中国礼乐文化、政治文化、制度文化、伦理道德、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均来源于斯。孔子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礼乐文化的重要根据,价值观念的是非标准,伦理道德的规范所据,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价值”[2]。这当然是一种很有见地的观点,但未能形成一种共识。因为仅就儒家文化而论,在中华民族的庞大族缘、脉、系中是不及全部的;中国境内相当一部分少数民族并不属于儒家文化圈,而儒家文化也波及到国外的大片地区,但海内外华夏子孙对炎黄文化的认同却是一致的。因此,把炎黄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源流与代表,无疑是最合适的。

同时需要补充的是,中华民族精神既包括各民族长期形成和积淀起来的传统,也包含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所形成的新的斗争精神,如“抗战精神”、“抗美援朝精神”、“抗洪精神”、“抗非典精神”、“抗震精神”、“航天精神”等,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历史在当前发扬光大,共同铸造民族精神的丰碑。可以说,每当民族危难来临之时,全民族激发出来的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在我们民族的发展史上都记下了浓重的一笔,并在民族精神的成长中留下了不灭的年轮和记忆。当然,对于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这样一个大题目,可以继续讨论其深厚和广阔的内涵,以求得一致,达成共识。笔者以为,所有关于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性都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不可忘怀的一部分,重要的是发现和体会优秀传统文化及其现代价值,认同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在提高民族文化修养中培养民族感情、内化民族意识、升华民族精神、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树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雄心壮志,为实现民族和谐、社会和谐作出努力。

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各民族文化绽放着一簇簇夺目光彩,它们一起构成中华民族大文化的根基,又表现出在民族发育和生长中的特色,保持着相别的民族文化个性。中华文化是中华各民族智慧的集合体,是不同民族对于中华文化大系统的建树。所以,在中华民族大文化中,也包括地域文化的区别、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之分。这些民族文化的区分只具有形式上的意义,并不构成中华文化的本质差异。相反,正是各个民族文化的共生共荣、碰撞交汇、争高竞长,才使得中华民族文化展现出千姿百态和斑斓色彩。考察中华民族文化绵延繁盛的历史,超越各民族的文化差异来看待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与一致性,将使我们对民族文化的现代价值有着更加深厚的理解,对构成中华民族文化元素的人文魅力有着更多的了解。

在努力实现21世纪中叶现代化目标的同时,完成祖国统一作为又一项历史任务提到了中国共产党面前。在解决香港、澳门、台湾的问题上,“一国两制”构想和实践成为中华和谐文化的一个代表性思想,作为一个全新的政治智慧,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不灭精神,值得今人共赏。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所依据的丰厚传统文化,正是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宝贵资源。

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继承传统文化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是无法回避对本民族传统文化加以重新诠释和认识的,其目的是强化文化的自我认同和核心价值的践行。然而,我们面对的文化和当代价值又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的构成体。除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系统,还包括外来文化,我们的根基是本土文化,但外来文化也时刻在影响着我们,而且这种影响在不断增加。这就尖锐地向我们提出了如何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体现传统文化的继承问题[3]。

当代中国,外来文化已经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商业领域和经常性的文本阅读,直至大众传媒所影响的价值观,其辐射面正从城市波及乡村。因特网作为全球性文化传播的工具,已经在压倒性的优势下将中文内容挤缩在小而又小的空间,网上的外文信息客观上形成了对中华文化的包围态势。在强大的商业营销手段下,这些外来文化的强大渗透力可以达到惊人的程度。而本土文化中的根基部分,其影响力相对弱小,许多文化品种的流传范围局限于省县,有的甚至面临灭亡的厄运。①据《中国改革报》2005年2月26日报道:统计表明,中国传统戏曲剧种每年至少消失1个。自1983年至今,山西地方戏曲品种由49个减少到28个,这种情况在其他地区也很普遍。这样的强烈对比不能不使我们感到内心的担忧。因此,对于关系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建的问题,必须迫切地提到议事日程上。

在中国现代化进程和文化的传播上,必然存在着民族文化与全球化的交互作用问题,中国传统文化仍将发挥出独特作用。实际上,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已经得到了国际上的认同,并被运用于国际关系的处理中。世界的目光愈来愈投向中国,这不仅是因为中国经济力量的迅速增长,也是因为伴随着经济力量而膨胀的文化力的巨大释放。2002年江泽民主席访美时,在乔治·布什总统图书馆的演讲中说到“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恰如其分地解释了中国在国际关系中树立“和平发展”新形象的思想根由,包含着深厚的哲理和现实意义。

文化追求的是什么?实际上,这一问题在我们已有的讨论中就是常常提起的,如中华文化对于祖国统一的意义。千百年来,中华文化始终是国家统一和民族和睦、民族团结的凝聚力、向心力。近代中国虽然遭受到西方列强的野蛮侵略,但中华民族始终表现出坚不可摧的民族力量,中华文化所起的惊天地、泣鬼神的作用表现得无以伦比。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今天是历史的延续。在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上,优秀传统文化依然是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上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宝贵财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不断巩固民族认同和国家统一的文化意识,为实现祖国完整统一这个崇高目标而贡献力量,必然是炎黄子孙今天的心愿。这里,传统文化与我们正在建设的现代文化的方向是一致的。

民族的文化精华,在很大程度上代表并揭示了人类文明的价值和人性的诉求,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的一种理解和选择。因此,在现代文化建设中吸取传统文化的有益成分,自然是情理中事。中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使我们感觉到,革命和保守有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既然我们已经度过了革命战争年代,转移到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那么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角度和思路也应该发生不同于以往的变化,在批判与维护传统文化的立足点上进行看似不经意的转换。所以,在新时代的文化继承和文化创新上,就加入了新的认识和新的任务,既注重传统也注重创新。这种对待文化的态度,正是我们在新时代把文化的创新与文化的继承联结起来的缘由和起因。

今天,我们正在建设前所未有的现代文明,我们也应当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守卫者。但在现代化进程中,在对传统的无所不能的攻势面前,这样的努力或许是徒劳的。譬如,我们今天集聚起数万人的祭祀黄帝陵大典,但到22世纪,我们的后人是否还记得这件事呢?不过,一些东西是永无改变的,那就是我们的传统文化的本质、精髓和灵魂。一方面,人们在不停地了解和探寻周围世界,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其中科学与技术的进步是最明显的);另一方面,人们也在不停地探寻生活的意义,把文化精神融入当代人的价值体系和未来生活当中。这种对于人类命运和生活理想的选择,是一种人文的、思想的、领悟的和传承式的。从我们的传统文化可以体会到我们的先人走过的足迹、经历过的沧桑,因为其内在价值和本质意义可以成为解决文明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疑虑的认识手段。千百年来,我们生活的内容几乎日日在更新,但几千年前的智慧依然能给人以启迪[4]。这就像历史学并没有关于炎黄始祖的详细文字,可关于上古祖先的传说和故事却依然在流传、依然是那样优美、依然凝聚着炎黄子孙的赤心。因为那是我们的血脉之所系,是一种圣火和精神的传递。

四、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增强民族文化创新力

传统文化的生命在于跟随时代的创新,文化创新成为现代化进程中一个经久不息的大题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跃迁开辟了广阔的道路,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是我们在文化建设认识和实践中的一大重点,也是认识文化的长久意义的根据[5]。

深厚的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发挥着无以比拟的作用,但以为这将使我们可以躺在历史的温床上睡大觉,那就错了。因为以往的文化是当时实践产物,并不能径直照搬到今天,正如老祖宗留下的四书五经,虽是中华国宝,而我们对其精神的吸取却在于根据当代中国的发展作出新的创造。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增强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的创新力,正是当前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作用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此,要做的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正确对待中华文化遗产和我们这块土地上的传统文化,深刻认识传统文化在今天的意义,启发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弘扬中华文化而奋斗。我们关于传统文化的研究应当深入揭示中国共产党关于现代化思想与中国实践在21世纪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深入论述其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丰富内容,对比它与其他关于现代化理论的科学性、创造性,深入认识它对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思想意义和世界意义。从中国的历史传统文化中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趋势和实质,是使本项研究具有高起点、高标准的保证。

第二,积极探讨传统文化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作用,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立足于文化的大众化、时代化潮流,推进文化的创新;立足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从中国以及世界范围内文化演进与现代化进程的相互作用中发现和解释其特点和规律,把中国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中的创造和实践提升到理性认识,形成和发展中国现代化理论和文化建设理论。也就是说,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与文化建设的研究上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推动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以展示现代文明跃迁的宏大景象。

同时,对于传统文化的研究将一展中国迈向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历史长卷,探讨中国现代化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发生、发展的必然性,真实地再现关于文化的认识与实践走过的复杂过程,对正在进行的文化建设提供战略性指导。

第三,对于传统文化的研究不在于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般原理出发来定义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也不是停留在表象上来看待二者关系,而是从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发展路线上逐步总结和深化对于这一问题的认识,用以探讨文化追求的未来。此即在文化发展的历史高度上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在中国道路与世界上其他发展模式的比较中树立理论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

第四,关于文化问题的研究将始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把社会变迁的根本原因归结于深层的生产力及科学技术进步的阐发和分析上,同时在现代生产力所提供的可能上看到文化超凡脱俗的功能,把弘扬民族精神作为时代的使命,在文化传承上保护民族的根与源,把文化理性推向人类的永恒价值;由此形成关于现代社会与文化追求的内在而深远的联系,以及这种联系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上所打下的烙印。

拥有灿烂的历史文化,必将在新的时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走向“和平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既有文化使命下的划时代创造。我们的研究需要深入到中华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关系、现代化条件下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先进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结合和引领,作出符合实际的完整理解,从历史的、现实的发展轨迹上展开文化研究的广阔领域,由此进一步拓展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识[6]。

五、结 语

当前,关于传统文化问题的研究还较多地集中在对传统文化的诠释和运用上,或者把文化建设当作依从于经济工作的具体措施,对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社会主义本质之间的关系论及甚少。从总体上看,多数研究对面向21世纪民族文化的价值和文化建设的自觉性显得迟钝,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传统文化的认识未及实质,在经济建设主题下实现文化建设和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的基础性目标并未引起全力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作为一个基本命题的深入讨论还远远不够,而关于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未来这样的根本问题还很少提到现实的理论思考上。这些都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关于传统文化的研究与实际需要还存在距离。在中国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中,未来若干年后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主要不是在物质力量上,而是在文化建设的差距上。因此,与经济建设并举的文化建设,应当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发挥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则是一项历史性任务。

中国正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其辉煌篇章之一。在这一奋斗目标下,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彰扬,必将创造出更加灿烂的中华文化,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到来。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张立文.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价值[N].光明日报,2004-10-13(5).

[3]俞思念.传统文化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论纲[J].社会主义研究,2005(5):3-6.

[4]王玮.有一种东西永不泯灭[N].光明日报,2004-08-02(1).

[5]俞思念.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力与文化竞争[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6):92-95.

[6]俞思念.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历史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价值体系中华民族现代化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北广人物(2020年51期)2021-01-10 11:26:28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当代陕西(2019年21期)2019-12-09 08:36:10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青花瓷艺术品价值体系建构》摘要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工业设计(2016年5期)2016-05-04 04:00:35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上海金属(2014年4期)2014-12-15 10:40:43
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青少年
中国火炬(2012年12期)2012-07-24 14:1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