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新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作出了“着力提高教育质量”“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努力的方向,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厘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概念、了解其实施的必要性是亟需解决的首要问题。
目前,学术界和理论界多着眼于从宏观的角度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式发展这一概念尚没有统一的界定。
陈万柏、张耀灿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中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1]4。这项实践活动是以人为作用对象,其目的在于帮助人们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主要帮助人们解决“做什么”、“怎样做”的问题[1]8。顾名思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针对大学生群体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在高校这样的组织机构内,社会或社会群体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对大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一般来讲,“内涵”与“外延”是一对逻辑学概念,“内涵”是指一个概念所概括的思维对象本质特有的属性的总和,“外延”是指一个概念所概括的思维对象的数量或范围。即内涵是指概念所揭示的事物的本质特征,而外延是指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全部对象。关于内涵式发展,我们可以从马克思“扩大社会再生产”理论得到一些启发。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中指出:如果生产场所扩大,就是在外延上扩大;如果生产资料效率提高,就是在内涵上扩大。他将“内涵”与“外延”应用于政治经济学领域,来描述扩大社会再生产。在他看来,无论是外延上的扩大还是内涵上的扩大,都是一种发展,只是发展的形式不同。而我们所说的“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更多的是从实践的层面对发展内容和发展路径的探讨。“外延式发展”主要依靠增加人力、物力的投入、扩大生产场所等形式来实现的一种发展模式,即通常所说的“粗放型发展模式”。而“内涵式发展”强调的是依靠技术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生产效益来实现发展的一种集约型发展模式。二者无优劣之分,只是社会发展到不同阶段的必然产物。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式发展是针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项长远的战略部署,体现了我们党和国家在高等教育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向上的要求。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完整的、复杂的体系,涉及规模、结构、公平、质量和效益等要素。这些要素在不同的时期,按照不同的组合方式会表现出不同的发展方式。比如:当以规模和结构(主要表现为结构的扩大、载体的增加、资金的投入等)为发展核心时,是外延式发展;而以质量和效益(主要表现为观念创新、内容选择、方法创新、机制完善、环境优化等)为发展核心时,则是内涵式发展。在目前的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式发展应以内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行动指南,综合把握规模、结构、公平、质量、效益等诸多要素,着力实现由注重结构和规模的扩大向提升质量和效益的转变,形成以质量为核心的和谐统一的发展。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的数量以绝对优势占世界第一位。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弱化、部分大学生认知的偏差以及对思想政治教育 “合法性”的质疑等诸多问题,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式发展,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无论从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来看,还是从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来分析,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这不仅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自强意识和成才意识,还有利于他们树立创新意识和创业意识。然而,国际敌对势力与我争夺下一代的斗争不但没有停止反而更加尖锐复杂。大学生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2]同时,“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后勤社会化的稳步推进、学分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就业方式的逐渐转变,学生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和激烈的竞争压力,”[3]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迎面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带来的挑战,把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项战略性工程来做,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才能开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
思想政治教育不是我国的专利,世界上任何国家都在做,只是没有专门的辅以和我们一样的概念。比如,美国的大学教育没有“思想政治教育”或“德育”这样的概念,但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却体现出了明显的价值观教育倾向。无论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上,还是在课堂教学及日常的服务管理活动中,都融入了主流意识形态,而且是非常专一、明确的。上个世纪80年代初,国际民意测验会组织了一次八国青年动向的调查,赞同“国家利益重于个人利益”观点,比例最高的是美国,达70%;而对“国家生机依靠青年,青年不为国家出力就意味着背叛”的观点,美国青年的赞同比例也达81%[4],从这一点可以看出美国高校在培养大学生遵循主流意识形态方面的教育效果是显著的。大学生是高素质人才,对于意识形态的学习和认知关系到我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可以说对大学生主流意识的培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任务。而直接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很难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效果,如何以隐蔽的方式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中去,并得到发自内心的认同,需要我们在内涵式发展道路的实践中去摸索。因此,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毫不动摇,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途径,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行动指南,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为根本保障,从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出发,以全面发展作为重要衡量标准,来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式发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要“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6]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十八大报告将其调整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样的调整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明确教育的目的和任务,也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在实际工作中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我国教育注重对知识点的掌握,然而在知识爆炸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掌握知识对他们来说已不是难事,反而是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成为首要因素。以我们常说的“状元现象”为例,若单纯以知识点的掌握度来衡量,他们绝对是“状元”,然而走入社会之后,他们未必都能成为社会的精英。古今中外的社会实践反复证明了一个道理,最成功的人绝对不是 “两耳不闻窗外事”,只懂解题、不懂思考的书呆子。一个人的成败不仅取决于知识的多寡,更取决于他的价值选择、道德素质、思维方式及社会能力。“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要求我们要牢固树立思想政治教育在学校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促使大学生提高自身修养,提升思想道德水平,以过硬的“德育”和“智育”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其实效性弱化也是不争的事实。譬如一部分大学生不关心时政,对一些重要的政治理论问题认识模糊甚至错误;一部分大学生政治立场不够坚定,淡忘了国家意识,消解了民族身份,失去对传统的认同感;一些大学生过于关注社会消极的现象,对当前社会问题缺乏全面系统深入客观的理解和认识,对党和政府缺乏信任,对前程感到迷茫,进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共产主义信念缺乏信心。一般来讲,看一个学科是否具有生命力,首先要看该学科的知识体系对于现实问题的辨别力和解释力[6]。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从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学科,它的许多概念和范畴没有形成统一的界定标准,比如“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思想政治工作”常常被混同。从毕业生市场供需状况来看,明确注明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单位极少,严重影响到学生的专业自信心。日常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呼声很高,实践效果却很低下,经常是虎头蛇尾、不了了之,不能在学界树立话语权。不得不承认,人们经常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政治的附属物,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学科。特别是在物质主义盛行的宏观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无法独立承担起引领社会风气的重任。“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权威的失落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困境,导致思想政治教育遭遇到合法性的‘诘难’,从而产生思想政治教育合法性危机。”[7]如何应对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树立其学科地位,避免合法性的“诘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式发展过程中亟需解决的大问题。
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根据当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人民群众的愿望,做出了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重大决策,使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规模上来看,我国已成为高等教育大国,但还不是高等教育强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5]目前,教育教学质量不高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譬如 “研究生不如过去的本科生,本科生不如过去的专科生,专科生不如过去的中专生”,很多大学生缺乏远大理想信念,精神空虚颓废,盲目追求物质享受,部分大学生奉行“学得好不如嫁得好”、“自己干的再好不如有个好爸妈”等等,这些现象给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敲响了警钟,迫切需要我们在思想上给以引领。中共中央国务院在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提出:“要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对高等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考核的重要指标,纳入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教育教学评估体系”[2]。2012年,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又进一步指出:“建立健全符合国情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落实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要求”。以上文件均体现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建设的深刻思想,这将进一步丰富我们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建设内涵的认识,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视域。迫切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动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总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充分认识其必要性和紧迫性,在日常工作中探索发展的方式方法,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式发展。
[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15.
[3]傅忠贤,潘道兰,易江莹,等.科学发展观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22.
[4]陈立恩.当代世界思想政治教育:第一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9.
[5]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N].人民日报,2010-7-29.
[6]李辽宁.内涵式发展: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3).
[7]王小凤.思想政治教育合法性刍议[J].思想教育研究,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