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筱华
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影像诊断主动脉夹层中的价值
王筱华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主动脉夹层中应用中的价值。方法 对江西省婺源县中医院36例经手术证实的主动脉夹层应用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进行检查,对其影像诊断进行回顾性分析。使用多平面重建系统工具、最大密度重建系统工具以及容积再现等图像系统处理方法对影像进行三维立体重建。结果 平面重建(MPR)显示破口32例,容积再现(VR)显示破口8例,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PR与VR均显示内膜瓣36例,而MIP不直接显示内膜瓣,MPR、VR与MI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PR与VR对真、假腔显示36例,而MIP显示真、假腔26例,MPR、VR与MI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主动脉夹层快速准确。
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夹层是一种心血管急危重症,这类病症起病急,病死率高,因其临床表现复杂,极易出现漏诊误诊,这就要求有一种简快捷、安全又准确的检查方法[1-2]。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扫描范围广,图像重组技术多,能够准确直观地显示出主动脉夹层的异象是主动脉夹层影像检查的可靠方法。本研究采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36例动脉夹层进行影像诊断,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江西省婺源县中医院2010年4月~2011年4月主动脉夹层36例,男22例,女14例;年龄41~68岁,平均年龄(55±6)岁。其中32例有高血压病;29例表现为胸前区闷疼,4例表现为下肢无力麻木,2例腹痛,1例后背痛。
1.2 检查方法 患者均采用Brilliance 16排螺旋CT扫描机平扫加主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患者取仰卧位,嘱其吸气后屏气状态下扫描完毕,扫描的主要区域为主动脉上方3cm处至髂总动脉分叉下方3cm处。电压设定为120kV,电流160至350mAs,层厚5mm,螺距1.35,对比剂使用剂量为100mL,通过从患者肘部进行静脉高压注射,注射流率控制在40~50mL/ s。检测图像一般重建层厚设定为1.25mm,重建间隔设定为1.2mm,采用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和容积再现(VR)等图像重建处理技术。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在对破口的显示方面,平面重建(MPR)显示破口32例(88.89%),最大密度投影法(MIP)不显示破口,容积再现(VR)显示破口8例(22.22%),MPR与V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PR与VR均显示内膜瓣36例(100%),而MIP不直接显示内膜瓣,MPR、VR与MI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PR与VR对真、假腔的显示率为100%,而MIP显示真、假腔26例(72.22%),MPR、VR与MI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1 主动脉夹层的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 采取主动脉夹层的多排螺旋CT扫描血管成像技术是通过对其外部四周逐渐采用静脉滴注的方式注入碘对比溶剂,当靶血管中的对比溶剂的实际浓度到达一定峰值后,立即采用主动脉夹层的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进行数据采集,采用标准函数重建方法重建图像,再利用各种图像处理技术,如MPR、MIP和容VR等,重建出主动脉的立体影像[3-5]。这一影像治疗方法安全无创伤,操作简单,图像准确。相比普通CT,其扫描速度更快、扫描范围更广、扫描层更薄。
3.2 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的优势 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具有危险性低,安全性高,创伤性轻,诊断时间较短并且准确等优点。在对破口的显示方面,MPR较MIP、VR显示更为准确,MPR与MIP、VR相比有显著性优势(P<0.05);在内膜瓣显示上,MPR与VR显示率均为100%,而MIP不直接显示内膜瓣,MPR、VR较MIP优势显著(P<0.05);在真、假腔显示上,MPR与VR显示率均为100%,而MIP显示率仅为72.22%,MPR、VR较MIP优势显著(P<0.05)。研究结果提示多排螺旋血管成像技术在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上的明显优点,这是传统的诊断检测方式如彩色多普勒超声等无法比拟的[6-7]。其中超声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虽然方法简易性强、速度快、安全性高,但是对于手术存在的指导价值,远远落后于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并且显示过于直观,在立体图像的显示中受到了很大的局限性[8]。
[1] 唐秉航.多层螺旋CT原理和临床应用[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9:250-251.
[2] 王永梅,范占明,张兆琪,等.螺旋CT血管成像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J].中国CT和MRI杂志,2006,4(2):23-25.
[3] 田宗武,罗建光,彭德红,等.主动脉夹层的CT和DSA影像学诊断[J].海南医学,2004,15(1):14-16.
[4] 李天然,钱根年,郑春雨,等.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的临床应用[j].中国CT和MRI杂志,2005,3(3):34-36.
[5] 史炳彦,彭礼清,秦保顺.双源CT在测量Ⅲ型主动脉夹层初始破口中的价值[J].现代临床医学,2011,37(3):205-206.
[6] 董双国.浅谈主动脉夹层的CT影像诊断[J].中国医学工程,2012,20(2):173-174.
[7] 李勤华,张林刚.主动脉夹层的CT诊断及价值[J].泸州医学院学报,2011,34(3):262-264.
[8] 匡长福.主动脉夹层螺旋CT平扫的诊断价值[J].当代医学,2010,16(30):54-55.
10.3969/j.issn.1009-4393.2014.28.066
江西 333200 江西省婺源县中医院放射科(王筱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