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辉 杨庆芳
(1.长江大学 经济学院,湖北 荆州434023;2.长江大学 管理学院,湖北 荆州434023)
2014年3月22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峰论坛表示,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将实行转型,向应用技术型转,向职业教育类型转。这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应用性和技术性本科院校指明了方向。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2014年出台的《深化教育督导改革转变教育管理方式的意见》中提出培育和扶持一批专业评估机构,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教育质量评估监测,目前已有一些省份开始试行第三方评估。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的第三方评估主要从学校及专业的就业竞争力、校友评价、就业特色与优势、价值观、工作能力及核心知识、读研、核心课程有效性评价与成绩、社团活动及求职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价并向社会公布评估结果。第三方评估进一步促使地方高校重视特色人才培养,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基本功能和根本任务,高校要认真研究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教育发展方式转变和教育体制改革对人才培养带来的严峻挑战,树立先进的教育观和教育价值观、富有时代特色的人才观和多样化的质量观、现代的教学观和科学的发展观,坚持内涵发展,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1]。根据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趋势与要求,地方高校经济类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可构建一主两翼一尾的“飞鸟型”人才培养模式:“鸟头” 是经济类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以确定特色人才培养的规格;“鸟翼”是用来飞翔的,“鸟翼一”是重构经济类专业特色课程体系、“鸟翼二”是深化经济类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方式改革;“鸟尾” 是加强经济类专业特色双师型团队的建设,以控制特色人才培养,达成目标。
人才培养模式特色是学校特定专业在长期办学历程中形成,得到社会认可,具有较强竞争力并有别于其他学校同类专业的独特人才培养理念、教育教学方式及教学内容体系等特色。
教育不仅是传递知识的认识过程,更是满足人们需要、提高受教育者能力、陶冶受教育者灵魂的过程。教育需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实践中培养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0世纪末以来,高等教育发展迅猛,面对学校与生产脱节、理论与实践脱节,高校实践教学普遍受到冲击的情况,学生就业形势严峻。时代在呼唤高校进行改革,建设富有行业和地方特色的专业。
据国务院学位办公室发表的统计数据,我国大学授予的经济学学士占学士总数的14.36%,授予的经济学硕士占硕士总数的5.24%,经济学博士占博士总数的5.34%。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使得经济类专业尤其是金融专业前景被大家一致看好。然而,经济学类专业知识结构复杂,内容繁多,而且特别强调实战能力。对于市场来说,需要大量的“经济类人才”,但却不一定需要“经济学毕业生”。究其原因,主要是经济类专业毕业生难以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特色与个性不鲜明。
综上所述,经济类专业特色人才培养,首先要能够培养出特定目标及规格的人才,其次培养的人才能适应社会、主要面对的行业及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例如,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对包括金融学在内的经济类专业的共同培养目标是:通过麻省理工学院的一般要求和管理学院的课程,使本科生学会科学技术和管理技能的独特结合,并能够胜任当今技术密集的商界中的顶尖工作。长江大学经济学院所制定的目标是:经济类专业主要面向行业部门和基层企事业单位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等全面发展,具备系统的经济科学、金融科学的基础理论和相关国际经济与贸易基础知识,掌握现代经济学与管理学分析的基本方法及基本技能,基础扎实、知识面宽、懂经济、会管理、善经营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
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在实施通识教育的基础上,按宽口径的经济类大类培养模式。前期强化经济学学科的基础教学,推进通识教育;后期实行经济学各专业的教育。
认真研究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优化课程设置,合理确定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通识教育课程与学科基础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之间的比例关系,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实现课程内容的有机衔接,不断更新教学内容,重视补充学科专业发展的最新思想、观念和成果,体现交叉学科的最新进展。
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将实践能力培养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提高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学分比重。通过开展社会调查、专业实训、专业实习等实践教学活动,促进教育教学与社会实践、科研训练相结合,突出对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
探究式、研究型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其目的是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能够主动地探索和发现知识、研究和解决存在的问题,并以此拓展学生的知识空间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普及探究式、研究型教学方式就是要发挥教师作为学习导师的作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带着目的和问题去学习和做实验。此种方式当前实现较好的就是正在探索的“慕课”教学。在“慕课”教学中,视频课程通常被“切”成更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20分钟“微课程”,学生可在课程开放周期内自由观看教学视频,再回到教室与教师进行分享和探讨。教师的角色将从讲解者变成学习的激励和启发者,教学团队集中回答学生提问,并在一些教学点开展面授,分别负责管理小班,组织开展小班讨论课[2]。
校内实训是在课程课堂学习及基础性实验学习之后在实训中心通过模拟训练巩固相关专业技能。如:财会实训、审计实训、保险实务模拟、财政与税收模拟、财务管理模拟、电子报关模拟、税收实务模拟、纳税检查模拟、保险精算模拟、会计模拟、市场营销与电子商务模拟、金融教学模拟、商业银行综合业务模拟、信贷业务及风险管理模拟、国际结算模拟、国际贸易模拟等。
校外实习则要求学生到企事业单位或政府部门等专业实习基地进行实践性顶岗实习,实习生要按照用人单位岗位要求从事相应工作,充分运用学校所学专业知识去解决实际中的问题,同时在顶岗的过程中向身边的同事和领导学习,这样能加快同学们与社会对接。
课堂教学能教育学生掌握经济学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专业素质。但如果只重视课堂教学显然是不够的,因为在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特长方面,非课堂教学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和优势。
经济类专业可根据学校特色,开辟一些第二课堂活动并赋予学生一定的学分,如: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股评大赛、演讲赛、社会调查、资格证书考试、青年志愿者活动及公开发表科研论文等。
地方高校应当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模式。校企合作模式能充分利用学校雄厚的师资力量与企业的实践资源优势。通过合作方式,既能够最大程度上满足市场对经济类专业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有效加快人才培养周期,使得学校培养目标与企业更好地对接。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学生可以利用实习机会更好地了解企业需求、做好职业规划,学校可以顺利地将毕业生推向社会,缓解企业人才紧缺的状况。最终,不仅仅是校企双赢,同时还推动了地方特色经济的发展。
实施第二专业、主辅修相结合的方式,鼓励经济类专业学生修学第二专业或辅修专业,拓宽专业领域,掌握符合个人兴趣的更多专业技能,成为一专多能、有特长、有特色的综合性专业人才。通过主辅修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既满足了学习的兴趣要求,又拓展了就业渠道,同时在将来的工作中还能成为复合型人才,有利于学生快速成长。
在地方性高校经济类专业特色人才培养过程中,那种既具有教师资格,同时又是具有某些专门执业资格的专家,即双师型教师成为人才培养的关键性因素,他们是学生产品的生产者,把控着人才培养的质量。然而,目前许多经济类专业高校教师虽然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但普遍缺乏实践的知识和经验,因此地方高校要加强经济类专业双师型团队建设。
加强高校与社会的联系,积极支持与鼓励从事理论课教学的教师到政府、企事业单位挂职、担任顾问或参加企业的课题研究工作,提高教师的实践应用能力。在职称评定办法,出台政策优先评聘双师型教师。地方高校中,60%以上的经济类专任教师应获得至少一种职业资格证书或至少有一年实践经历,对相关业务工作十分熟悉并能履行相关业务职责。
目的是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来自行业(企业)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队伍。这些兼职教师不仅可以给学校带来生产、管理、科研第一线的新技术、新方法及社会对从业人员能力素质的新要求,而且还可以将丰富的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并有利于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同时,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还能改善学校师资结构,适应专业变化与发展的要求,满足地方校特色人才培养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钟秉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高等学校内涵建设的核心[J].高等教育研究,2013(11).
[2]吴振东,彭晓华.国内高校探索中国慕课 混合教学促教学方式转变[N].新华每日电讯,2013-10-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