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珍
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化形态,大众文化伴随着现代传媒科技的日新月异已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甚至思维模式,成为与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并驾齐驱的三驾马车之一。起源于城市的中国大众文化与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可谓伴声伴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诉说着彼此的改变,印证着相互的成长并期待着对方的完善。
约翰·菲斯克曾说:“大众文化是由居于从属地位的人们为了从社会资源中获取自己的利益而创造出来的,”[1]2因此 “是从内部和底层创造出来的……始终是一种冲突的文化……关涉到生产社会意义的斗争,这种斗争的胜利有益于从属者且创造出带有社会性和政治性的大众快乐。”[1]6大众文化是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工业社会的出现,现代高科技的普及相伴而生的一种城市文化。它首先产生于欧美等发达国家。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媒介的普及,大众文化向世界各国渗透并得到广泛传播和发展,并与各国的本土文化、民族文化交融碰撞,从而成为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文化。
中国传统社会里市民文化一直难登大雅之堂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市民文化的根基不牢。受重农抑商意识和商品经济滞后两重因素的影响,传统中国的市民文化一直被边缘化。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制约市民文化发展的两大因素均得到解放,反映广大市民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等的文化产业随之被激活。尤其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如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等,流行音乐、港台影视等大众文化得以空前传播。
改革开放初期的大众文化对城市空间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反过来,城市的崛起为大众文化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多元创作素材和广大的消费主体。它们两者之间形成了生态化的良性互动关系。正如著名社会学家奥格本在《社会变迁:关于文化和先天的本质》一书中提到,社会变迁的主要因素是文化。社会变迁的实质就是文化变迁[2]。一方面,改革开放初期的大众文化促进了城市空间的发展。在开放的前沿,有放弃体制束缚、追求自由的逐梦者,有寻求生存的农民工等。他们在一个环境相对宽松、思想相对自由的热土上构筑着自己的城市梦。大批进城者的心路历程、逐梦故事等成为那个时代大众表达情感诉求的蓝本。在当时的情景之下,大众文化因其平等性、流行性及世俗性、商业性等特质掀起了国内思想启蒙运动,体现着人们渴望自由、平等,表达着人们冲破旧体制禁锢的决心和勇气,记录着那个时代人们勇于挑战、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另一方面,新兴城市的兴起进一步拓展和丰富了大众文化发展的沃土。作为大众文化的生长土壤,中国新兴城市(群)的崛起,为以市民文化代表之一的大众文化的产生带来了广大的受众:市民。
可以说,中国大众文化的兴起深刻地记录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观念、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见证着新兴城市的崛起。大众文化与身俱来的特质在现代媒体的传播过程中悄然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审美趣味,催生着市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变革。目前,大众文化已成为与官方的主流文化、学界的精英文化并驾齐驱的重要文化。
大众文化是市场经济和高科技媒介共同催生的产物。因此,大众文化的生产和消费与其他商品一样,都遵循着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对利润的追逐成为大众文化发展的原动力。当然,合理的利润追求无可厚非,自觉运用市场意识在大众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中也是可取的。但是,在网络、电影、电视等大众传媒对人们日常生活全方位覆盖的前提下,如果把资本增值作为大众文化的终极目标和意义,将严重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社会心态和审美品位,甚至把大众文化引入欲望化、庸俗化、娱乐化的深渊。在中国社会转型期,大众文化被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潮裹挟着并被推向娱乐至死、情感主义的泥潭不能自拔。它与当初挑战主流意识形态,追求平等、自由的具有启蒙意味的初衷背道而驰。与之相对应,现代社会出现了一系列的病候,如传统文化的沦落,人文精神的缺失,生态环境的恶化,底层民众的生存困境等。
无疑,大众文化的形象充斥在城市的每个空间,改变着城市社会自身。快速城市化必将引发传统社会生产模式、消费模式、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的变革。但是,中国大众文化发展至今,对这些城市问题缺乏应有的理性思考和人文关照。当前,一些受众仅仅从大众文化中得到感官舒适和本能欲望的浅层次满足,而那些对自然、社会、人生深层生命体验和人文关怀都被浅表性的轻松娱乐所遮蔽,取而代之的是大众文化的类型化、模式化、同质化等。在一些大众传媒的推波助澜下,穿越剧、音乐秀、相亲节目挤满各大卫视,除了放大都市白领生存困境外,并未提供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从表面上来看,它是为普通个体实现梦想提供平台,实则成为炒作赚取收视率的噱头,把人类真挚的情感演绎成速配姻缘,将严肃的司法案件演变成媒体娱乐头版头条。这些伪道德、伪情感、伪正义的文化现象正在不断地吞噬大众的现实反思能力、理性批判能力、明辨是非能力,不利于公平、正义、自由、和谐的公民社会的建立。
如何来救赎社会良心,成为当今有识之士迫切关注的话题。文化多元化的发展与城市居民多样性的文化需求相契合,是大众文化未来发展的路径,也是建立城市新型文明的要求。“百家讲坛”、高雅艺术展、莫言文学等借助大众传媒的传播获得了良好的声誉,逐渐扩大了传统文化、精英文化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中国风”、大众音乐、服饰等的流行无疑在展示着大众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多元文化的融合正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同背景下文化的独特景观。大众文化的多元化载体正以不同质文化的交融发展满足快速发展的城市大众的多样性文化需求。“传媒就是信息,电视改变了我们的比例感或者说感觉方式,因而具有比我们所想象的更加普遍的影响。”[3]96网络、电视、广播等现代传媒在传递信息、娱乐大众的同时,也传递着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使得大众文化消费者也在耳濡目染地接受大众文化传递的行为模式、接受心理和审美趣味。所以,大众文化的现实发展应受到价值的引领,以期正能量示人,为快节奏、忙碌的城市人们提供精神愉悦和心灵放松。它不能以过度地消费,无限制地激发来满足人们的感官欲望,让更多灵魂、人性在这种文化消费中变得空虚、迷失。大众文化要理清感官和物质,理性和利润之间的区别,真正成为提高市民物质生活、精神生活质量的文化消费品,并成为优化城市人居环境、文化品位、民主意识的重要文化。
[1]约翰·菲斯克.解读大众文化[M].杨全强,译.江苏: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威廉·费尔丁·奥格本.社会变迁:关于文化和先天的本质[M].王晓毅,陈育国,译.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3]阿瑟·阿萨·伯格.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叙事[M].姚媛,译.江苏: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