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四风”问题的一个历史借鉴与根本之道
——基于中国传统治道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的学理分析

2014-03-25 05:19:09黄前程
关键词:文质四风浮华

黄前程

(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长沙 410004)

解决“四风”问题的一个历史借鉴与根本之道
——基于中国传统治道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的学理分析

黄前程

(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长沙 410004)

“四风”问题的解决,需要纳入某种学理上的分析。就中国传统治道来看,可将“文质世运”说作为分析“四风”问题的一个理论假设。诸如“四风”问题,自古有之。其中,汉魏之际曹魏集团对“清淡浮华”问题的处理方式,可视为对“文质运世”说的一个检验,并可为当前“四风”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个历史借鉴。实质上,求真务实是“四风”问题的深层关涉,也是“四风”问题的解决之道。在反对“四风”中坚持求真务实,既汲取了“以质救文”的中国传统政治智慧,也践行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四风;学理;中国传统治道;马克思主义理论

当前,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把“四风”问题,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作为最为紧迫的问题来着力解决,这是点准了穴位,抓住了要害。而能否透过经验层面,从学理上对“四风”问题进行恰当的分析,这对当前反对“四风”的顺利进行,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意义重大。

一、文质世运:“四风”问题的一个理论假设

在中国传统治道的视域中,“四风”问题或许可以用“文质世运”说来加以探讨。所谓“文质世运”,是指中国传统治道的一种表述世道迁转的思想学说,其核心是“质文代变,文质互救”的社会政治史观。这里的所谓文,就是文华,其极端就是文弊之风,也就是相当于现在所说的“四风”问题。所谓质,就是质朴,其极端就是俭素过中。作为一种宏观的社会政治变迁模式,“质文代变”是通过一个社会内文、质两种因素相互竞争来实现的。而这种运动形式,历史地看也是一种相互救助;这种救助既表现为文、质两种因素的相互补救,也表现为一个历史阶段对另一个历史阶段的超越[1]。更进一步说,社会政治变迁的“质文代变”模式,实际是反映了社会政治偏离与回归“常态”的一种波动,伴随这种波动的,是人们对其社会政治进行不断调适的历史。

如果用“文质世运”来考察“四风”问题,它或许是一个比较好的理论模型。今天的“四风”问题,主要涉及到干部队伍的作风问题,再深入一点就是涉及到政治人格问题,而“文质世运”恰恰是从政治人格出发研究社会政治变迁的一个治道思想。其实,整个中国传统治道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从人格角度、以人为中心和起点去研究社会政治问题的,这是它区别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特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从生产力的角度、以生产方式为基础来研究社会政治问题的。

当然,我们一般不主张以人为中心来考察社会政治问题,因为这有滑向唯心主义的危险。但另一方面,如果条件具备、方法运用得当,这也未尝不是一个可行的研究视角和路径。以人为中心考察社会政治问题,也就是以人的实践活动为中心考察它们。其理据在于:人类历史是随人的实践而开显的,即所谓“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2],而生产方式、政治事件、思想意识等等,只是人的实践活动的产物。正是在这个意义,也可以说,“无论研究人类社会的任何问题,人,永远应当是研究的中心和起点。”[3]这一研究视角及其路径与唯物辩证法没有根本冲突,只要我们能科学运用“透视主义”的方法,对研究对象实施视角变换即可。在这里,我们可以将人的活动和生产方式都视为社会政治变迁的影响因子,设社会政治变迁模型为Y=F(X,R),其中,Y=社会政治变迁,X=人的活动,R=生产方式。一般来说,生产方式是社会政治变迁的决定因素。但在某些历史阶段,由于生产方式没有根本性的变化,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因素,因此人的活动反而成为社会政治变迁的决定性因素。

因此,运用“文质世运”说讨论“四风”问题,在方法论上应是可行的。而就反对“四风”的具体举措、解决“四风”问题的内在机理来说,运用“文质世运”说也有充分的理据。因为依文质论的观点,“四风”恰恰是一种文弊之风,其偃息兴会同样遵循社会历史“质文代变,文质互救”的变化节律。换句话说,“四风”问题的解决就应通过树立其对立面来克服它,要通过弘扬正气、清气,来抑制邪气、浊气,从而推动一个社会向求真务实、艰苦朴素的方向良性发展。实质上,求真务实是“四风”问题的一个深层关涉和根本的解决之道。在反对“四风”中坚持求真务实,也是“文质世运”说的题中之义。综合上述,“文质世运”或许可以成为我们探讨“四风”问题的一个学理基础。

二、清谈浮华:“四风”问题的一个历史前辙

清谈浮华,作为一个学术术语,其含义主要是指汉魏之际出现的一种谈辩议论、浮华交会、尚名背实的社会政治风气[4]。清谈浮华有虚浮不实的一面,并且它在历史上促成了一种浮伪、靡丽的社会政治风气。因而“清谈浮华”这个话题与我们今天的“四风”问题有相通之处,即它在内容上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成份,同时它与“四风”问题也都服从于“求真务实”这一解决之道。汉魏之际的清谈浮华是与宦官擅权、选举不实等政治问题相伴而生的,它是汉末文弊的一种表现。而曹魏集团对“清淡浮华”问题的处理方式,可视为对“文质世运”说的一个检验,并可为当前“四风”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个历史借鉴。根据“文质世运”的观点,一个社会出现文弊之风,自然是有待政治中的质家因素来对这种风气进行抑制和清除,从而保证社会政治运行回归健康。汉魏之际经汉末天下纷争,中经三国鼎立,最后是曹魏代汉,这本质上就是一个“以质救文”的社会政治过程。也就是说曹魏代汉的过程,也是对汉魏之际的清谈浮华之风进行摧廓的过程——清谈浮华之风在这一时期,遭到了相当程度的抑制和打击。甚至可以说,没有对清谈浮华的打击就不会有曹魏代汉的可能。有人甚至干脆将汉魏之际的政治史,理解为一段“事功派”对“浮华派”的斗争史[5]。“曹魏代汉”这个历史情节,对于我们今天研究“四风”问题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

首先来看汉末文弊之风:宦官擅权、选举不实与清谈浮华诸问题。汉末桓灵之际,宦官擅权,无有纲纪。桓帝在位时,曾在一日内对五名宦官单超、徐璜、具瑗、左悺、唐衡封侯。稍后宦官曹节、王甫、侯览等人又封为侯。这些宦官贪虐横暴,夺人田宅 、“妻略妇子”[6]。他们垄断权力,安插亲信,“父兄子弟皆为公卿列校、牧守令长,布满天下。”[6]他们还操擅王命,“一书出门,便获千金”[7](P130)。桓灵之际,选举制度遭彻底破坏。东汉政治上的依附关系非常严重,“门生故吏、运动选举”[8]极其盛行。到灵帝时经学取士已彻底破坏,光和元年,汉灵帝又“置鸿都门学”,直接改变了东汉后期的选官方式,以致选人用人问题如决堤之洪,遗害无穷。

与宦官擅权、选举不实相伴的是清谈浮华的兴盛。清谈在汉末建安以前业已形成,而其蔚成风气,则是有广泛而深厚的社会基础的。其中,经学论难、人伦品鉴是推动清谈浮华之风大畅的关键因素。晚汉经学论难越来越注重谈论技巧,并逐渐演变成了一种谈辩术,语言讲求生动,辞藻讲求华丽,场面讲求开阔大气……更为严重的是,此种论难催生了浮华之风,出现了学子竞趋浮华,博士依席不讲的状况。而人伦品鉴以“乡论”操纵选举,助长了汉代尚名的社会风气和选举不实的情势。汉末统治日乱,官方经学式微,浮华趋名之风更不可制[4]。

面对这一名实淆乱的社会政治形势,任何一个英雄集团要代汉自立,就必须着力解决自身的清谈浮华问题。针对汉末流弊,曹魏集团贯彻名法政治路线,实施名法之治,顺应了“质文代变”的社会政治迭变节奏。名法之治注重实效、破除浮华、抑制世家,它实际上是汉魏之际,为适应重建专制统治秩序的需要而兴起的一种新的政治统治模式。具体来说,名法之治依循以下原则与方法:一是综核名实的政治原则,确立务实高效的政治宗旨;一是重法用术的法治方略,整肃汉末松弛的政治秩序;二是“唯才是举”的选才标准,建立良好的选官制度;三是破除浮华的政治立场,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统治[9]。曹操之后,曹丕与曹叡对名士浮华同样怀有戒备。曹丕吸取汉亡教训,着手规制宫廷,整顿吏治,倡变风俗。曹叡反对浮华的态度更加坚决,他特别强调了在选举中“莫取有名”,罢退浮华[7](P73)。

汉魏之际的清谈浮华问题表明:(1)“四风”问题具有政治风向标的意义的,是一个应该引起重视的大问题。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提出,中央之所以要抓住党的作风来推进党的建设,是因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之风等问题,实际上是党内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突出表现。他还讲到八项规定不是最终目标,只是我们改进作风的第一步。同样也可以说“四风”问题不是问题的全部,它是推进党的建设的重要抓手和路径入口,是加强社会政治文明建设的一个路径入口。(2)“四风”问题是一个可以纳入学术史视野来进行严肃讨论的问题。不能将“四风”问题的解决视为一个没有理论基础的权宜之策,从而对之不予重视,甚至冷嘲热讽。(3)治乱用重典,非雷霆之威无以治之。当前作风建设不能走过场,要敢于行霹雳手段、施雷霆之威。从战略目标上看,作风建设有利于政权筑固,有利于整个社会的革新洗面。(4)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反对“四风”要讲求真务实。“求真务实是形式主义的天敌”[10],也是解决“四风”问题的根本之道。“四风”是典型的文弊之风,在反对“四风”中坚持求真务实,既是汲取了中国传统治道“以质救文”的政治智慧,也是践行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三、求真务实:“四风”问题的解决之道

反对“四风”,在深层次上关涉到坚持求真务实的问题。形式主义,贪图虚名,弄虚作假,背离求真务实;官僚主义,脱离实际,脱离群众,远离求真务实;享乐主义,不思进取,贪图享受,何谈求真务实;奢靡之风,铺张浪费、挥霍无度,蠹蚀求真务实。求真务实是我国传统思想“名实论”的精神主旨,更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精神实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所要求的理论和实践、认知和行动的统一。所谓“求真”,就是依据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思想路线,去不断地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规律。所谓“务实”,则是要在这种规律性认识的指导下,去做事、去践行。求真务实是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和固有特征。

“四风”问题必然会损害党员干部求真务实的精神品质,危害社会主义事业,必须下大力气解决。胡锦涛早在2004年中央纪委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就专门指出,在坚持求真务实问题上,我们党员干部队伍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如:不思进取、得过且过,作风漂浮、工作不实;好大喜功、急功近利,心态浮躁、追名逐利;弄虚作假、欺上瞒下,明哲保身、患得患失;贪图享受、奢侈浪费,以权谋私、与民争利;高高在上、脱离群众;如此等等[11](P724)。这些问题与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性质格格不入。

反过来说,要解决四风问题,就必须在全党、全民族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指出,作风建设“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下去”[12](P134)。在2013年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会上,习近平又指出:“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真抓实干、埋头苦干的良好风尚。……出实策、鼓实劲、办实事,不图虚名,不务虚功,坚决反对干部群众反映强烈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12](P140)“真抓实干、埋头苦干”,“踏石留印、抓铁有痕”正是对在反“四风”中坚持求真务实要求的真切写照。

回顾历史,汉魏之际清谈浮华兴盛之时,有识之士对之展开了猛烈批评。汉魏之际的社会批评激发了尚质抑文的社会意识、综核名实的思想方法,并形成了相应的政治原则。这些社会政治的思想、方法和原则反映了“求真务实”的治世精神和方法诉求,顺应了“救文以质”的世运律则。当前,对于在反“四风”过程中坚持求真务实的重要意义,一方面要从保持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来加以认识,另一方面更要从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理论高度来加以认识。事实上,求真务实是实事求是精神在新时期的历史的、具体的继承与发展。如果说“实事求是”着重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的科学精神和认识任务,强调的是“求真”,那么“求真务实”所着重强调的则是马克思主义“改造世界”的实践精神和实践任务,强调的是“务实”。当前,坚持求真务实,是促使政治朝着更加健康方向运行的自觉调适,充分体现了政治活动所应具有的实践智慧的特征。

“治道贵致其实”、“以实则治,以文则不治”[13],自古以来,反对文弊之风无不要求坚持求真务实。不过也要看到,求真务实的含义与具体内容,古今是有所不同的。今天坚持求真务实,就是要:“求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之真,务坚持长期艰苦奋斗之实;求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真,务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之实;求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之真,务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之实;求共产党执政规律之真,务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之实。”[11](P728)在社会主义的新形势下,“求真务实”应该牢固地奠定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这一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

[1]黄前程.文质论:中国传统治道的一个视角[J].广东社会科学, 2010(6):67-7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一)[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3]王晓毅.中国文化的清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1:5.

[4]黄前程.汉魏之际的清谈浮华新诠[J].吉首大学学报,2013(5): 123-128.

[5]马植杰.论汉末魏晋之际世族地主势力的消长与曹魏政权的兴亡[J].史学月刊,1965(5):20.

[6][宋]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5:1703-1704.

[7][晋]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5.

[8]杨联升.东汉的豪族[J].清华学报,1936(4):1007-1063.

[9]刘学智.中国思想学说史:魏晋南北朝卷[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42-202.

[10]人民日报评论部.反对形式主义,重在务实——党的群众路线新思考之二[N].人民日报,2013-06-30.

[11]胡锦涛.在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R]//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C].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论群众路线——重要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13][清]唐甄.潜书·权实[A]//黄敦兵.潜书校释[M].长沙:岳麓书社,2011:157.

A Historical Reference and the Fundamental Way to Solve the"Si-feng"Problem

HUANG Qian-cheng
(School of Marxism,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Changsha,Hunan 410114,China)

Obviously the harm of"Si-feng"problem is huge,so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put forward some academic analysis.In the point of view of Chinese traditional statecraft,the belief that"nature and nurture changes alternately"can be a feasible theoretical hypothesis for the analysis of the concerning problem.These problems like"Si-feng",have existed since ancient times.Among them, the way in which Cao-wei Group solved the problem of"idle talk of vanity",can be regarded as a test of the theory which advocates "nature and nurture changes alternately,"and can provide a historical reference to solve the current problem of"Si-feng".In essence,"seeking truth and keeping pragmatic",is a deep question of"Si-feng",and is also a solution to"Si-feng"problem.In opposition to"Si-feng",to adhere to"seeking truth and keeping pragmatic",shows not only to resort to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political wisdom of"saving nurture by nature",but also to practice the Marxist scientific spirit of"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Si-feng;Academic Principle;Chinese Traditional Statecraft;Marxist Theory

B0-0

A

1672-934X(2014)06-0040-04

2014-09-25

黄前程(1974-),男,湖南麻阳人,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政治哲学研究。

猜你喜欢
文质四风浮华
文质清华——2023年全国高等艺术院校花鸟画教师作品展作品选刊
描写生动 文质俱佳
论王充的公文批评思想
中州学刊(2008年6期)2018-08-19 00:00:00
文质相合 淡泊自守——張世刚书品小议
艺品(2017年2期)2017-07-21 14:24:58
锦绣浮华,生死契阔
火花(2015年6期)2015-02-27 07:42:42
浮华尽
火花(2015年3期)2015-02-27 07:41:12
现代进行时传承之旅收官站纪实 褪去浮华·拥抱新生
谣言·党争·浮华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