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与北京的距离

2014-03-25 08:11葛云
中国房地产业 2014年7期
关键词:王莹大陆文化

本刊记者│葛云

台湾与北京的距离

本刊记者│葛云

编者按:

“圆桌对话”栏目定位前沿,以地产与文化、地产与历史、地产与时尚、地产与科技等跨界对话为主题,把文化、历史以及最新时尚话题融入地产话题,力求使枯燥而硬朗的房地产话题更具张力、吸引力、趣味性和广泛话题性,受众面更广更宽,力求传播文化,传播地产,为时代留言。

圆桌嘉宾:徐小明 台湾著名导演、监制、制作人王莹 万通地产台湾项目部总经理主持人:葛云 《中国房地产业》杂志副主编

葛云 《中国房地产业》杂志副主编

7月3日,第二届“台湾单车天使”骑行活动正在启动——来自大陆和台湾的学生组成的单车天使们从北京低碳出发,一路骑行到台北。这则消息不仅让人感叹,北京到台湾的距离,仿佛已经近到可以用自行车去丈量。两岸一脉相承的文化渊源,两岸从文化交流到经济往来,从互相审视到彼此融合,都经历了种种波折,而对于房地产界,台湾与大陆的距离被拉近似乎始于万通集团董事局主席冯仑的几十次台湾之行。业界形容冯仑对台湾几近迷恋,这种看似“矫情”的选择结果不仅造就了大陆地产企业在台湾的地产项目,也让中国房地产商竟然充当起了“台湾宣传大使”的角色。

这真是一个有意思的跨界话题。本期圆桌对话嘉宾分别代表了台湾文化界和大陆地产界,当他们共话这段台湾与大陆、台湾与北京的距离时,又能给我们哪些启迪呢?

台湾的“旧”魅力吸引“新”大陆

《中国房地产业》:随着越来越多的大陆人选择台湾自由行,过去停留在书本上的“宝岛台湾”逐渐成为真实的台湾。你如何描述真实的台湾?

王莹:很多人当初不理解我们万通在转型期出走海外为什么除了美国会选择中国台湾的原因。万通是一个以一线城市开发为主的公司,没有大规模往三线城市发展的计划,而在2003~2007年间,很多地产企业都在考虑转型,我们也在想,能不能往更高、更国际化的路线再走走呢?我们把目光投向了海外。台湾是华人的骄傲,经济发达,又与中国大陆是血脉渊源,有着不可分离的情感。它很国际化,人均生活水平高,而且其土地的永久产权、贷款利率较低等也对我们形成了吸引力。当然,以上这些是投资理性层面的部分,而在做产品的过程中,真正让我们认识到台湾、热爱台湾的,一定是它的人文。

我们在研究,我们的客户是净资产很高的一群人,他们到底需要什么?他们要的是一种放松和舒服,台湾给他们家的舒服感。在台湾所体会到的是人们不需要练习的、发自内心的笑,还有主动的、渗透到骨子里的服务意识。那里有真正的传统文化,映射在礼仪、家教以及责任心上。

徐小明:台湾这个地方很有意思。在历史上被很多国家占领过,先是西班牙,然后葡萄牙,最后是日本,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台湾文化的复杂性和包容性。我作为第二代台湾人,所体会的台湾是有故事的。当你走在路上,可能迎面的每个人都比你有故事。

开发“台北2011”项目的老板冯仑,我的朋友与他认识。他对台湾的认同和描述我觉得也很有意思。他们作为早期下海的一批老板,得到了财富、社会地位等,却也都在2000年左右遇到了一种迷茫。比如,老板作为一个人,他也想要一种自在的感觉,可以安步当车地走到楼下一个咖啡馆,看看车来车往,聊聊现在、过去和未来。在大陆想找到这种感觉,通常要在一个特定的场合里面才能实现。而到了台湾,他发现这种感觉可以随处可得,在整个中国,可能也只有台湾才能实现。我的一个在加拿大定居的艺术家朋友,习惯了西方的文化底蕴,来到中国台湾后发现原来中国也有这样一个地方,不用那么焦躁的、鲁莽的,互相之间可以简单直接信任的。

我认为这种感觉的根源还是来源于社会构建的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大陆也在改变,可能任何改变都要经历矫枉过正、破坏彻底再重建的过程。不要急,这都是正常的。

《中国房地产业》:很多去过台湾的人会说,如果你想要香港的感觉,千万别来;如果你想要高大上的表面国际范,你也不要来。这样一个“旧”台湾何以吸引“新”大陆?

徐小明:举个例子。我需要经常带剧组到台湾,一般他们到台湾都很惊讶,“台湾就这个样子啊,这么破旧啊”。我就说,“不要着急,你们用半个月时间慢慢去发现”。过了5天,他们就说不需要我了,他们自己吃什么、玩什么,都可以找得到。等签证到期时,他们又都说“签证怎么这么快就到了?可以延期吗”?这就是他们体会过后的感觉与选择。

所以,我们怎么定义新与旧?怎么定义垃圾与宝石?中国人有中国人自己的生活方式,我不会退回去睡硬板床,但是也睡不了欧式的软床。也就是说,我们的居住选择代表了我们的生活态度。现代人喜新厌旧,什么都喜欢新潮的,丢掉旧的。这种浪费占用了很多能源,比如对于很多旧建筑,我的建议不是推掉重做,而是保留这些建筑里陈旧却迷人并能留下时代记忆的部分,活化某个建筑或社区。在谈到城市记忆的时候,还能找到我与城市的关系,不会被剪断和疏离,也不会仅存于照片中。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一定要扛住各种利益团体的压力。

王莹:你可以说台湾很旧,但是绝对不破烂。比如四五十年的老店很旧,但是精致整洁。这种旧从另一个角度给我们启示,如何结合城市的气质,营造真正华人喜欢的住宅社区。

我们台北2011项目的合作方杨总,国际化理念很强,他说“你们可能会从外欣赏台湾的美与人文,我们则从台湾角度看台湾需要通过外力提升的另一种国际化。跟你们合作,就是为了打造一个真正国际化的住区”。

所以,我们从大陆人的角度去看台湾的国际化和故旧之美,他则从台湾角度内化出发,这两者结合,正是我们共同想要的——不管从世界哪个国家角度来看,不管人们受过哪国的教育,都认可的国际化产品。

城市的尺度诠释社会发展阶段

《中国房地产业》:我们在讨论一个城市时,经常会谈到城市的尺度,这种尺度在台湾和北京或者大陆有何不同?

徐小明:我在北京道路上经常观察,大陆城市的堵车是为什么呢?上世纪90年代时,台湾也经历过堵车,到凌晨1点还在堵车,这与台湾山地特点有关系。大陆目前的堵车与台湾当年还不太相同,大陆城市路网其实很好,但是城市设计不亲切。这或许就是你们所提的尺度。

再比如,我喜欢老北京四合院。因为我很怕住在一个城市,却不知道自己住在哪,感受不到城市的独特性。放把椅子坐在胡同口,或坐在银锭桥附近,想像各种故事,这种市井的、落地的感觉和坐在台北、巴黎的午后是一样愉悦的状态,这是很迷人的。这些感受都来自城市所营造的尺度。

王莹: 对台湾的那种体悟是街道的尺度没有距离感,人与人没有距离感,建筑的尺度感也都很好,这种感觉再加上华人文化的互相认同感让人很舒服。这些城市状态也反映出,在台湾,房地产不是支柱产业,因为供需关系与大陆处于完全不同的阶段。有人认为,台湾这么小,大陆市场大,来台湾做开发很奇怪。其实他们不理解,我们把大陆的市场搬到了台湾,把台湾的美感与精致带到了大陆,打通了这种不同发展阶段的通道,就无所谓那么大的差别,真正感受到台湾与大陆之间是可以没有距离的。

万通台北2011项目

《中国房地产业》:你觉得大陆有居住文化吗?

徐小明:这个的形成还需要一段时间,差不多可能要等80后、90后当家作主的时候,也就是20年左右之后,大陆或许可以形成平和而回归的居住文化。

在差异化中寻找到认同感

《中国房地产业》:尽管有着彼此的认同感,但台湾与大陆的距离或许还体现在两者的差异化上。从你们的角度看这些差异化都有哪些体现?

徐小明:两岸的不同,根源在制度,体现出来的是文化与理念不同。在台湾,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法制逐渐健全起来,台湾社会的社区意识与公共意识比较强。比如,虽是台湾人,我们住在北京,就热爱北京。我们只有心理变了,看待周围的一切就变了,没有狭隘的地域意识,就会热爱这里的社会、文化和社区。而对社会和社区的文化越有认同感,那么人就会变得更自信,变得更谦卑。反之,则会变得很焦虑、急躁。当然,这是一个过程,大陆正在经历,而台湾已经经历过这个过程。反过来我来看大陆,我觉得经常能看到我经历过的似曾相识的必然情境,所以,我提醒周围的朋友们,不要急躁,这都是必然的过程。

王莹:差异化有很多体现。说一些管理上的感受,台湾的基层员工勤奋,敬业,细致,是从内而外的管理,不需用上压下的管理方式去约束。但管理层员工则需要更多磨合,因为毕竟台湾很少有统筹大盘的操盘经验和需求,慢节奏,很多做事方式、推进节奏都不匹配。理念、文化的差异有时需要我反应很久。他们普遍对生活的尊重感比我们大陆强很多。比如台北当地的建筑工人到场后把音乐放好,茶沏好,开始做工,到点即停工,然后优雅的去吃便当。这种差异得到了我们的尊重,也逐渐去适应,而且最重要的是,我们毫不担心建筑的质量。

差异化让我们得到学习,大陆员工从台湾人身上学到了“匠人情怀”,做一件事兢兢业业;台湾人也从我们大陆员工身上学到了探求固有文化、理念体系之外的创新意识和应变能力。

《中国房地产业》:华人普遍有一种“土即是财”的财富情结,这方面大陆与台湾是否认同感较多?在房产财富观方面,又有哪些不同?

王莹: 从销售的情况来看,我们的客户中40%来自大陆,台湾本土大约45%,15%为海外客户。台湾土地的永久产权的确对大陆人有很大吸引力。但总体而言,心理认同是一个很微妙的东西,它绝不仅仅取决于对土地财富的拥有感上,更多还是归根于一脉文化的深层次基因。这也是我们对台湾市场越来越有信心深耕的原因。

徐小明:大陆目前价值观非常单一,普遍把房产与财富的关系看得很紧密,这是发展过程的必然。台湾也经历过类似的阶段。比如大陆的“土豪”我们当年叫做“田桥”,就是因为家里城市化拆迁征地而变得很有钱的人。大陆目前经历的房地产发展过程,台湾也在上世纪70年代经历过,慢慢地才能改变。住的问题中必然也会存在不公平的问题,这也是大时代下的趋势。国家用一系列的住房保障政策,可以解决和维持人的居住基本尊严。拼搏一段时间后就可以买房子、再升级。这样就进入一个良性、公平的循环过程。

真正财富的概念不是物质有多么富有,而是一个人的经历、精神层面的富有,你到他家里看会发现房子也不大,但是那种富有是有层次的,而不是有多少住房。不过我是比较乐观的,中国现阶段发展中浮躁或不美好的东西终将会过去,这都是一个必经过程。

猜你喜欢
王莹大陆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巧用比较策略,突破学生的学习难点
年味里的“虎文化”
王莹作品赏析
王莹作品赏析
莱俪青年艺术奖获奖者 王莹:《租赁一平方米》的力量
谁远谁近?
冰之大陆
IQ大陆
冰之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