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77年,彼得·A.罗纳和其他一些科学家在太平洋东部赤道附近海域的加拉帕戈斯群岛进行考察。他们没想到,在这里的一个偶然发现竟从根本上颠覆了之前人类对地球生命演进历史的认识。
众所周知,距海面大约2500米以下的水域已经是阳光无法照到的地方,由于淤泥沉积、岩浆迸发,这里根本没有绿色植物的踪影,也压根儿无法实现光合作用,因此一直被认为是生命的荒园。
然而,研究者却在一片足球场大小的水域发现了数量众多的蛤蜊、海蚌和深紫红色的管状蠕虫。蛤蜊、海蚌的长度约0.3米,个头跟普通餐盘相差无几;而管状蠕虫的长度大概有一米多。它们都生活在太平洋洋底热泉的泉口附近。由于光合作用无法实现,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开端往往是滋生在富含营养物质的海水中的各类细菌。它们从热泉冒出的气体中获取硫化氢等能量物质,通过化学合成作用,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制造糖和淀粉等营养物质。
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发现很快得到回应。一些科考队先后在太深海中的生命温床文/张森凤平洋其他深海海域发现了类似的生态系统,它们大都分布在洋中脊沿岸“黑烟囱”喷射口的边缘。“黑烟囱”周围的最高温度可达400℃左右。地质学家在高温的提示下最终意识到,这里可能就是岩浆渗漏处。而上层水温较低、密度较大的海水自然下沉数千米后,通过裂缝渗入地下火山岩层。冰冷的海水随着岩浆的扩散和上升运动而逐渐升温。同时,岩浆流经之处大量金属物质、各类气体物质糅合其中,最终升腾为包含黑色烟雾状微粒的“黑烟囱”。
对海洋生物学家而言,这些科考发现的意义几乎等同于在其他星球发现生命迹象。而其中最令人意想不到的当属那些具有相当耐热水平、能够利用化学合成作用养活自己的微生物群落。它们的存在似乎揭开了地球生命起源的谜题。有的科学家甚至提出:地球生命的最初发祥地很可能不是地表的浅海海域,而是原始海洋中热泉的泉眼处。而类似生态系统之所以都在太平洋地区被发现,主要是因为这里海底的扩张速度比其他海洋快10倍左右。
在太平洋深海海域发现的热泉及其周围的生态系统,引起科学界的广泛关注。罗纳认为,类似的热泉和生态系统肯定存在于岩浆蔓延速度更为缓慢的大西洋中部洋中脊群落中。于是,他和考察队同仁花费了好几年时间改进深海探测技术,希望能同时利用远程感应设备和深海定位采样技术获取研究上的突破。
1985年,科考队的付出终于得到了回报。他们在大西洋找到了热泉的集结地(至今仍是人类所知的最大集结地之一),同时还在那里发现了热泉生态系统。
他们此次的科考发现引起了生物学家的关注,因为生活在大西洋热泉生态系统中的动物群落在构成上跟太平洋地区的截然不同。虽然处在相同的纬度,但早先在太平洋地区大量出现的盘子大小的蛤蜊、海蚌和颀长的深紫红色管状蠕虫在这里根本没有出现,大量集结于此的动物是一种特别的虾群。
几乎是在一夜之间,这个位于大西洋中部的考察点成了海底热流研究的前沿,他们与多个领域的专家建立起合作研究关系,也得到资助,得以使用载人深海潜水艇开展水下勘探工作。
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