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连凤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进一步说,疑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个人思维活跃的表现,是勤于动脑,善于动脑的表现。质疑中蕴含着创新的萌芽。《语文课程标准》在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一新理念意在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自主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建立正确价值观。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十分重视学生质疑的能力培养,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激励他们敢想,敢疑,敢问,发挥创新的潜能,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小学生天真活泼,好奇心强,眼前的一切对他们来说都有无穷无尽的疑问,爱提问题是儿童的天性。但随后因成人过多的告知、规范和干预,消蚀了他们好奇和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勇气,课堂上也因不会提问,或因为害怕提不好问题而不敢提问。这时,我们应想些办法鼓励学生开动脑筋,一见有敢于发言的给予大大表扬甚至奖给小礼品,小学生好胜心强,再通过比一比,赛一赛的形式将质疑精神进行到底。
再来,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课堂教学不仅有知识的交流,而且也有情感的交融。积极的情感因素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促进学生主动求知。教师要通过自己富有童趣的幽默语言、动作和表情传递给学生尊重与信任、宽松与鼓励的情感信息。另外,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气氛,让学生感到提出自己独到的问题是自由而又安全的。尽量减少对学生质疑和思维的限制,给予足够的时间,给予他们表现的机会。同时,不对学生的独特问题进行挑剔,使其消除对批评的顾虑,获得质疑的安全感,敢于接连不断地质疑。这样激疑促思的同时,又能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二、引导学生如何质疑
1.在预习中质疑
在学每一篇课文之前,我总要让学生进行预习,学生在预习中定会遇到一些困难,产生一些疑惑。我就要求学生把在阅读中遇到的不懂的、有疑惑的地方用“——?”表示出来,在书上留下思考的轨迹。如《詹天佑》一文,在预习后,学生通过学习小组讨论,提出了许多问题:詹天佑是在什么情况下接受修筑铁路?这么艰巨的工程他为什么敢接受?外国人为什么要阻挠我们自己国家的人修筑铁路?詹天佑在修筑铁路时会遇到什么问题,又是怎么克服的等。这些问题经小组整理,都与中心有关,讲读时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边读、边思、边议。这样,学生能准确得把握中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从而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
2.围绕课题进行质疑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在文章中起“画龙点晴”的作用,所以在初学课文时,可以从课题入手,让学生围绕课题来提问。如《小壁虎借尾巴》:“小壁虎为什么要借尾巴?”《狼和小羊》:“狼和小羊之间发生了什么事?”《雪地里的小家》:“为什么讲这些小动物是‘雪地里的小画家?”《桥》为什么文章以桥为题呢?”从课题入手,紧扣题眼就能激发学生思维,从而读懂课文。
3.抓重点句质疑
重点句子在文章中对表达中心,突出中心起了重要作用。抓住中心句的学习,往往能串联全篇课文,使教学浑然一体,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文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重点句子入手,看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弄懂了没有,文中为什么要这么写?从而引起思考,提出问题。:如第三册《小马过河》有一句话“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试,是不行的。”如第三册《美丽的公鸡》有一句话:“美不美不能光看外表,得看能不能帮助人们做事。”可以启发学生从这些话语中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4.根据课后思考与练习质疑
课后的思考练习题,具体体现了文章的思路、训练、重点、难点和个性特点,是围绕重点展开的基本功综合训练。教师要教给学生从这些地方找问题。久而久之,学生便会通过这些问题掌握怎样去分析课文、理解课文。
5.抓住课文的结尾处质疑
如《三个儿子》一文,课文结尾写到:我只看见一个儿子。“为什么明明是三个儿子,老爷爷却说是只看见一个儿子呢?”还有教材中一些故事性强的文章虽言尽而意未尽,给读者留下无穷的想象空间。如《穷人》这篇课文结尾写道:“‘你瞧,他们就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可以让学生从此处来提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同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学会释疑
学生有疑了,又怎样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思维去达到无疑呢?
1.反复诵读,自然释疑
质疑是求知的钥匙,释疑则是求知的目的.当学生抓住课文内容提出问题之后该怎么办?这时我们应该采取把问题“还”给学生的方法,把学生提出的问题作为一个突破口,反复研读课文,从中寻找答案,或者在老师的引导下得出答案。如,在《称象》一课中,学生提出其中的这样几个问题:这头象是谁送给他的?是谁称出了大象的重量?曹冲为什么会想到用船称象这一办法?前两个问题读书后就能解答,而后一个问题则需要老师的帮助和诱导了。
2.集体讨论,相互释疑
对于一些难度较大,比较有思考梯度的问题,应该通过组织讨论交流解决。如《圆明园的毁灭》,课文的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但作者为什么用那么多笔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解疑时,我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必要时还可以争论,人人动脑思考,不断完善其问题的答案。这样做,使每一个学生的思维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释疑的同时,让学生体验做学习的主人的成就感。
让学生学会质疑,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养成认真思考的习惯,提高自学能力,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特别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真正学有所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