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长顺
摘 要:保护森林土壤资源,改造退化林地,合理地利用森林土壤资源,建立良好的森林生态系统环境,是我国未来林业发展中尤为重视的方面之一。合理的经营方式可以提高森林质量,增强森林多功能和多效益。森林土壤对造林和森林经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绿化造林和速生丰产林培育中,从树种和造林地选择(适地适树)、造林前整地方式、幼林抚育乃至成林后的施肥灌水,都需根据土壤的特性采取相应措施。在森林经营中,对有林地中幼林的抚育间伐,成过熟林的采伐利用及天然次生林的改造,都需根据土壤立地条件,采取相应措施。
关键词:森林经营;用材林土壤;意义
1 森林土壤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其结构与功能十分复杂。森林一方面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林产品,另一方面,在全球碳平衡的调节、保持生物多样性、预防自然灾害和保障农牧业生产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与此同时兼具历史和美学等多方面的价值。随着人类对森林资源需求的不断加大,森林资源被高强度的开发与利用,人为的滥砍滥伐和自然灾害等多方面原因,加快了森林生态系统退化的速度。利用人为的经营方式帮助森林恢复生态系统功能已经不再是新鲜的话题。
用材林是指以培育和提供木材或竹材为主要目的森林,是林业中种类多,数量大,分布普遍,材质好、用途广的主要林种之一。用材林是森林采伐、森林加工工业发展的可靠保证,也是重要的木材、竹材供应基地。其分布一般集中于中高山或深山区,多为原始林或次生林。我国组成用材林的优势树种包括针叶树中的落叶松、云杉、冷杉、华山松、柏木和樟子松等,阔叶树中的樟木、楠木、水曲柳、胡桃楸和黄波罗等。
森林采伐作业是人类开发利用和保护森林资源的主要手段之一。人类的采伐作业对森林的作用是长期的、大规模的和渐进的,其影响程度远远大于任何一种突发性自然灾害。作业方式与手段是否合理,对保护和利用森林资源、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人类对木材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导致森林面积锐减,进而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目前全球地力减退和养分亏缺的土地达29.9亿公顷,占陆地总面积的23%。就我国而言,建国以来,累计造林面积达1亿多公顷,成林面积仅为0.21亿公顷,占20%。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170km2,沙漠和沙漠化面积达150万km2,现在每年仍有133万公顷土地沙化,盐碱化土地面积已达0.26亿公顷。由此可见,保护森林土壤资源,改造退化林地,合理地利用森林土壤资源,建立良好的森林生态系统环境,应当是我国未来林业发展中重视的方面。
2 森林经营方式
森林经营方式通常指为获得林木和其他林产品或森林生态效益而进行的营林活动,包括更新造林、森林抚育、林分改造、护林防火、林木病虫害防治、伐区管理等。广义的森林经营则是指以森林为经营对象的全部管理工作,除营林活动外,还包括森林调查和规划设计、林地利用、木材采伐利用、林区动植物利用、林产品销售、林业资金运用、林区建设和劳动安排、林业企业经营管理以及森林生态效益评价等。
科学的森林经营是一种包括行政、经济、法律、社会、技术以及科技等手段的行为,涉及天然林和人工林,它是有计划的人为干预,目的是保护和维持森林生态系统各种功能,同时通过发展具有社会、环境和经济价值的物种,来长期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环境的需要。加强森林经营管理是各级林业主管部门的最重要的职责,搞好森林经营是森林经营主体的最本职工作。无论是从生态需要还是林产品需求,无论是生态公益林还是商品林,都必须加强森林科学经营,提高森林质量,增强森林多功能和多效益。
3 森林土壤对森林具有改良作用
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水分和营养元素,而植被对土壤产生生态效应。森林土壤是维持林木健康生长的基质,是林木生长发育的基础,其肥力特征影响并控制着林木的健康状态。通常林地土壤具有疏松多孔、结构良好、容重较小和孔隙度高等特点。树木依靠土壤支持躯体从而维持直立状态,同时通过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生长所需的水分和养分。土壤条件适宜与否不仅决定着森林的生长发育情况,影响着森林生产率的高低,同时与森林分布、木材和其他林产品的生产等密切相关。土壤是森林的主要生态因子之一,其质量的高低对于整个森林生态群落的演变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改良土壤条件,可以提高植物发芽率,改善其生根条件,并启动生态系统的演替过程。森林退化与土壤肥力衰退有密切的联系。土壤具有净化污染物质的功能,当进入土壤环境污染物质的数量与速度超过它的净化能力或土壤环境容量时,土壤遭受污染的同时亦失去“净化器”的作用,并将要影响植物产品的质量与数量。因此,了解森林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规律,可为改良森林土壤,进而合理健康的经营森林提供理论依据。
在造林中的应用,在绿化造林和速生丰产林培育中,从树种和造林地选择(适地适树)、造林前整地方式、幼林抚育乃至成林后的施肥灌水,都需根据土壤的特性采取相应措施。立地类型是造林设计中落实技术措施的基本单元,无论山区或是平原都根据土壤某些属性,如土层厚度、腐殖质层厚度和土壤质地等择其要者作为立地类型划分的主要因子。在造林中树种选择是关键环节,本着适地适树的原则,选择生态特性与土壤条件相适应的树种,以获取最大效益。江南地区杉木是主要造林树种,但它在肥沃湿润的土壤上才会有达到高产。北方平原造林树种有杨树、刺槐,但它们生态特性各异。杨树好水肥,并能充分发挥其速生优势;刺槐抗逆性强。因此,在水肥条件好的土壤上栽植杨树更为合适。造林前整地可以改善土壤透水性与通气性,易于幼树根系扩展,有利于成活与生长,是一项重要的造林措施,但各地要因地制宜。江南山地多为花岗岩风化物上形成的红黄壤,其质地松散,易于流失,全垦整地会导致大量养分流失,造林前整地以穴状为好,避免全面整地。淮北平原林地有大面积砂姜黑土,质地黏重,板结紧实,新植幼树根系难以伸展,采用大穴整地效果明显。黄泛平原宜林地多沙质潮土,肥力贫瘠,同时造林苗木较大,非常适于大穴或撩壕整地(深宽约1m),这样可扩大幼树营养范围,增强水分保蓄能力。各地营造速生丰产林养分耗用多,林地又多贫瘠,应根据土壤养分含量及树木生长需求,适时施用化肥。
在森林经营中的应用,对有林地中幼林的抚育间伐,成过熟林的采伐利用及天然次生林的改造,都需根据土壤立地条件,采取相应措施。大兴安岭林区兴安落叶松天然更新普遍良好,幼树密度多达10万株/公顷以上,相互挤压,生长受到抑制,亟需疏伐抚育,但限于当前人力物力,不可能全面实施,只能选择土壤立地条件好的地段进行抚育疏伐。我国各林区分布有大面积天然次生林,它们所在的土壤条件不同,生长各异,应根据土壤肥瘠分别采用隔带补植目的树种、去劣留优或封山育林的改造措施。成过熟林的采伐可导致采伐地土壤及小气候的巨变,影响日后森林恢复,因此不同林分采伐方式选择是很重要的。通常土壤肥力好的林分采用皆伐,伐后人工造林;肥力差的采用渐伐方式,伐后天然更新或人工促进更新;综合作用和影响下形成的历史自然体。
参考文献
[1]侯红亚,王立海.小兴安岭红松针阔混交林林分空间结构分析[J].森林工程,2012,28(1):1-5.
[2]胡海清,张富山,魏书精,等.火干扰对土壤呼吸的影响及测定方法研究进展[J].森林工程,2013,29(1):1-8.
[3]李聪,孙正峰,曹宇,等.林区不同土地利用模式对土壤理化性质与酶学特性的影响[J].森林工程,2013,29(3):1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