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愉
摘 要:文章介绍了玉钢棒材厂Ф16mm三切分棒材轧制技术和主要设备概况,并对三切分轧制技术原理进行分析,三切分轧制技术在棒材厂生产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优化改进,使该规格产量得到大幅度提升。
关键词:三切分轧制技术;孔型;改进优化;产量提升
1 前言
玉钢棒材厂自2007年4月投产以来,先后引进Ф14mm三切分、Ф12mm四切分、Ф16mm两切分等轧制技术。经四年多的实践,结合现场工艺设备,于2011年4月提出对Ф16mm带肋钢筋进行三切分轧制技术开发,到2012年2月三切分相对两切分轧制机时产量提高30t/h,平均日产由3100t提高至3650t,从而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率。
2 棒材厂工艺概况
棒材厂与炼钢厂相接,可实现铸坯的热送热装,加热炉为蓄热式步进炉,燃料为高炉煤气,设计加热能力150t/h(冷装)。轧线为18架平立交替布置的短应力高钢度轧机,布置形式为550×4,450×6,350×8,其中16#、18#机架为平立可转换轧机。粗、中轧后设有1#、2#飞剪,用于切头(尾)和事故碎断,粗轧机组与精轧机组间预留预穿水,精轧机与3#倍尺飞剪间设有淬水线,可生产细晶粒钢筋,不穿水采用空过导槽,冷床为单裙板,可生产Φ12-Φ40热轧带肋钢筋及Φ14-Φ40热轧圆钢,轧机最高轧制速度18m/s。工艺流程如下:
连铸坯(冷或热)→上料→入炉→加热→粗轧轧制→1#飞剪切头、切尾(碎断)→中轧轧制→2#飞剪切头、切尾(碎断)→精轧轧制→穿水冷却→3#飞剪倍尺分段→冷床冷却→定尺剪切→横移检查(短尺剔除)→震动收集→打捆→称重→挂牌→入库。
3 Ф16mm三切分轧制技术的应用
三切分轧制技术关键在于合理的孔型设计与各道次料形的控制,以及切分导卫装置的选择、线差的稳定性。
3.1 孔型系统
轧制道次共16道次(甩11H、12V),中轧轧制后来料为不规则圆形,通过K6道次轧制成扁平轧件,然后进入K5、K4轧制成三狗骨形轧件,经K3切分孔对预切分带进行下压,使切分带控制在0.6mm左右,最后由切分导卫装置将轧件撕开,实现三线轧制,轧件再经K2、K1道次最终轧制为成品(精轧孔型图如上图)。
3.2 预切分孔型(K4)
预切分孔型(K4)作用是使切分楔完成对K5轧件的压下定位,并精确分配对称轧件的断面面积,保证K3孔切分带能压下到规定厚度。其特点是变形量大,延伸系数在1.17左右;切分楔角度应设计合理,且充分耐磨,R大于3mm;应考虑两边线宽展,因此侧壁斜度夹角应在250左右,最终实现根据K6、K5料形控制K4料形,确保三线顶角高度相等,两边线线位一致。
3.3 切分孔(K3)
切分孔(K3)作用是切分楔继续对K4预切分轧件进行压下,确保切分带达到规定厚度,以便切分导卫装置将轧件撕开。其孔型特点是:切分楔顶角是关键,角度过大,则会导致切不开或导致切分轮撑开引起刀片粘渣等问题,若角度过小,则切分轮无法撕开轧件,而且切楔磨损过快,严重影响轧辊的使用寿命,因此,切分孔型楔顶角R定为1.2mm左右。
3.4 轧制程序表
轧机采用甩11H、12V,共16道次,中轧来料为45mm×44mm,轧制速度
采用13.5m/s,精轧料形及工艺参数如下表:
4 轧制问题的改进及优化
4.1 试制出现的问题
(1)16HV出口、17进口堆钢;(2)18HV进口堆钢;
4.2 改进及优化
(1)16HV、17H堆钢的根本原因在于切分盒刀片粘渣。通过分析,粘渣主要集中在中线刀片两侧,因此对切分刀片宽度位置进行改进,由25mm改为27mm,并加装冷却水管对刀片进行冷却,防止粘渣。
(2)三切分轧制对导卫的使用与质量相当苛刻,是保证稳定轧制的关键。为有效控制K5轧件进入K4孔型时轧件扭转,通过分析,在出口导卫加装可调整的滚动导辊,保证轧件进入K4孔不翻转;考虑到K1孔进口滚动导辊离轧槽距离较远,在导辊前加装导板,增加导卫对轧件夹持力,使轧件稳定、准确进入轧槽(如图)。
5 Ф16mm三切分轧制技术应用效果
5.1 目前,玉钢棒材厂Φ16规格平均机时产量达到180t/h,比该规格两切分机时产量高约30t/h;
5.2 采用三切分轧制技术,降低吨钢电耗,从而降低厂生产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