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芳
(湖北民族学院艺术学院,湖北 恩施 445000)
将本土音乐引入地方高校的探索与思考
——以武陵地区土家语民歌引入高校课堂为例
王一芳
(湖北民族学院艺术学院,湖北 恩施 445000)
武陵地区是土家族生活的主要居住地,土家语民歌是土家族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最为原始、古朴的歌曲。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土家语民歌已濒临灭绝。如何拯救这些非物质文化的瑰宝,将本土音乐引入地方高校音乐教育来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把本土音乐引入到高校音乐教学中,不仅让大学生了解了本土的音乐,增强民族自信心,而且传承和发展本土音乐文化为弘扬传统民族音乐作出贡献。本文对本土音乐引入地方高校课堂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本土音乐;土家语民歌;地方高校;音乐教育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地域环境,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风格的音乐,然而在现行的高校音乐教育中,基本上是以西方音乐为基础,以汉族音乐为核心的一种音乐教育体系,我国目前在这种音乐教育及外来音乐文化的冲击下,往往忽视了本民族、本地区的音乐文化。因此,把本土音乐引入高校音乐教育中,是保护和传承我们的本土音乐,弘扬本土音乐文化的重要途径。
武陵地区是以武陵山脉为中心,位于湘、鄂、渝、黔四交之地。是土家族的主要聚集地,千百年来土家族人民在这里繁衍生息,以自己的勤劳智慧创造了独特、浓郁的土家族音乐文化。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无本民族文字,自“改土归流”后逐渐使用汉语、汉文。土家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早在《华阳国志·巴志》中记载:“武王克殷,实得巴蜀之师,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故世称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这里的巴人是土家族的先民之一。土家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因受地理因素的影响,既保持有本民族的古老文化,又兼容了汉文化、楚文化、黔文化、蜀文化,形成了既有汉族及毗邻地区的音乐元素,又有土家族特色的音乐文化。土家语民歌是土家族音乐文化一枝奇葩,虽然也受外来文化和本民族自生语言演变的影响,但相对于用汉语演唱的土家族歌曲,它保留了更多的土家族原始的音乐和语言因素。在汉文化的影响下土家语以面临濒危,据了解,目前,能说土家语的只有十六万左右,主要分布在湘西的龙山、保靖、古丈、永顺和鄂西的来凤等地,而能演唱土家语民歌的人更是微乎其微。因此,土家语民歌的传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土家语民歌现存种类
土家语因无文字记载,流传至今且有记谱的只有梯玛神歌、摆手歌、山歌、摇儿歌、咚咚喹歌。其中,梯玛神歌、摆手歌都是土家族祭祀风俗中的一种古老的土家语民歌。不同的是梯玛神歌是由梯玛(土家族的巫师)在主持祭祀、赶鬼驱邪、还愿、求雨、送亡人等宗教活动时所唱的歌。梯玛神歌的唱词比较固定,一字一音,似唱非唱,是一种口语音调的朗颂性音调,具有神秘的宗教色彩。而摆手歌是在土家族大型的祭祀活动“舍巴日”所演唱的歌曲,演唱的形式是边舞边唱的一唱众合的形式或歌手坐着单唱、对唱、轮唱的形式。摆手歌的内容丰富,题材多样,包括了人类起源,民族迁徙,农事生产,人物故事等等。土家语山歌就是用土家语演唱的山歌,是土家人抒发情感的重要方式。咚咚喹歌是根据土家民间乐器“咚咚喹”音调而唱的歌。多为妇女儿童所唱,曲调简单,轻快活波。再就是摇儿歌,它是土家族妇女在哄幼儿入睡时,用土家语哼唱的一种歌曲。从这几种歌曲来看,土家语民歌与劳动生活及宗教活动有直接的关系,它较多的保留了土家族民歌古老传统的特色。
(二)民族文化变迁对土家语民歌传承的影响
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不同的民族在大致相同的时空范围内、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方面处于不对等的地位,一些的民族处于较强视的地位,一些的民族比较弱视,处于弱视地位的民族由于强迫或是自愿学习外民族的文化,导致本民族文化的变迁或消失。民族文化的变迁如同达尔文的进化论一样同样遵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道理,在中国历史上土家族一直处于弱视地位,土家族传统的文化的变迁自古以来就没有消停过。土家族民族文化的变迁对土家语民歌的传承有着直接的影响,归结起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外来文化导致土家族民族文化变迁对土家语民歌传承的影响。
土家族主要居住在清江流域、酉水流域、乌江流域,而现今能讲土家语、唱土家歌的主要是在酉水流域。是什么让一个民族从语言、音乐、风俗都发生巨大改变,外来文化影响是最主要的因素。
土家族自宋代形成以来,就一直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在早期,土家族先民受中原文化、楚文化、乌蛮族对土家族文化的影响。在此同时,还受到共同居住在武陵地区的苗、瑶、侗、白等少数民族的影响。土家族文化受到巨大的冲击还是在清雍正年间改土归流之后,改土归流彻底地打破了“蛮不出境,汉不入峒”的政策,汉人大量涌入不仅改变了土家族的人口结构,而且在文化上对土家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样,土家族文化的变迁也影响土家语民歌的传承。
以土家族自治县来凤百福司的河东管理区中寨和舍迷湖为例,这两个小寨地处偏僻,生存条件较为恶劣,但仍然受到汉文化的影响。上世纪80年代来凤文化馆干部王兰馨在收集整理民间歌舞时,到当地了解到能讲土家语唱土家语歌的人只占当地人口的百分之十几。到2010年后笔者在当地调查了解到能讲土家语、唱土家语歌的人已是凤毛麟角了。
第二,是汉语教育对土家语民歌传承的影响。
在改土归流前,在武陵地区土家族中只有少数上层人士接受汉语教育,学习汉文化,改土归流后,不少富家子弟,甚至部分寒室之家的子弟都能够通过类似于学校教育的形式接受到汉语教育,这就大大地改变了武陵地区的土家族因有语言没有文字,在民族的教育方面都是用口传心授及一些仪式的应用来实现传承教育的形式。汉语教育对武陵地区土家族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知识有着积极的作用,但对土家族本民族的文化传承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受着汉语教育的影响,武陵地区土家族人至上而下地开始讲汉语,汉语逐渐地融于到土家人的生活、劳动之中。这种变化使得很多本来讲土家语唱土家歌唱的土家人,逐渐讲汉语,用汉语唱土家歌。以土家族古老的梯玛神歌为例,土家族语言研究家谭志满教授在2004年的一次梯玛仪式土家语使用率调查中,湘西龙山县内溪乡彭氏梯玛班子78的梯玛彭武根,在梯玛仪式中所唱的梯玛神歌80%都是土家语,据彭武根讲他的唱词全是从他父亲那里学来的,全都是土家语,而且每一句都可以用汉语解释。59岁的梯玛彭继龙是彭武根的长子,土家语已大不如父亲,在做梯玛仪式时所唱的梯玛神歌,唱词的内容只有10%是唱土家语。彭继龙的徒弟18岁的彭继恩的唱词中几乎没有土家语成分。
应该说,梯玛神歌在传承上还是具有相对的封闭性和保守性,基本上是一个族群内,多为父传子的形式,而且每一辈都会有2-3人学梯玛,这种传承使得梯玛神歌保存了更多的原始性。但是在汉语教育的冲击下,这种神圣而又古朴仪式歌曲也日趋汉化,不光于此,摆手歌、土家语山歌、摇儿歌等在传承上都面临同样的困境,如不及时拯救必定走向消亡。
第三,经济转型对土家语歌曲传承的影响。
武陵地区的土家族生活在以武陵山脉为中心的湘、鄂、渝、黔交界之地,交通闭塞,新中国成立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新中国成立后发展经济成了举国上下一致的目标。武陵地区土家族的封闭式的自然经济也逐渐转向开放式的市场经济。特别是80年代的改革开放后,土家族居民和外界的接触机会增多,很多的年青人都愿意到经济发达的外地去打工,这些青年人为了能与当地居民交流,必须选择学习汉语,20世纪后不光是年青人,很多的中年人也走出了村寨纷纷到外地谋求发展。他们中很多人甚至把子女也带到外地,他们的孩子在当地上学,他们偶尔碰到老乡或在家里与家人讲一下土家语,他们的孩子基本上已讲不到土家话,只能零星地听懂或讲一点土家话。他们基本上不唱土家语歌。
经济转型给武陵地区土家族带来了更为丰厚的物质收入,这也让更多的土家族人放弃了学习本民族的语言,从而也加剧了土家语歌曲的消亡。笔者在2009年到龙山县调查到,坡脚居民田习英一家,田习英36岁,其彭某丈夫40岁,两个女儿一个12岁,一个8岁。她们一家2006年从坡脚迁到龙山县城已3年了,两个孩子都在龙山县小学上学,他们两口子都还能讲土家语,但是现在很少讲,偶尔在家里两口子讲一下土家话,她们的两个女儿,大女儿还能听懂且讲一些土家话,二女儿基本上已听不懂也讲不到土家话了,笔者询问田习英还能不能唱土家语的歌,她说她只会唱咚咚喹调了,其他的都唱不到了。笔者问她的两个女儿愿不愿意跟母亲学土家语歌,她们表示不愿意,因为,学了别人也听不懂。经济转型对土家语歌曲的传承影响巨大,它使得更多的土家族人放弃了学习土家语歌曲,而去学习他们认为好听的流行歌曲。
从目前调查到的情况来看,土家语民歌的保护和传承是让人担忧的,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正濒临失传和灭绝。土家语民歌是武陵地区土家族非物质音乐文化的一块瑰宝,如何有效地保护与传承这些民族文化的遗产,是迫在眉睫的一项任务。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地域环境,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风格的音乐,然而,再现行的高校音乐教育中,基本上是以西方的音乐理论为基础、以汉族音乐为核心的一种音乐教育课程。我国目前在这种音乐教育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往往忽视了本民族、本地区的音乐文化。因此,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呼吁要把少数民族音乐纳入高校音乐教育中,来保护和传承我们的民族音乐、弘扬民族文化。目前,已有多位专家和学者从不同方面,探索和研究如何在高校音乐课堂中去传承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笔者作为身处武陵区域的高校——湖北民族学院的一名音乐教师,一直在思考着如何将武陵地区土家语民歌引入地方高校的音乐教育使土家语民歌在地方高校得以传播发展。
(一)让学生了解一切声乐作品都是植根于民族音乐中,激发学生学习土家语民歌的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一个人一旦对某一问题发生兴趣,那么他做出的努力会达到惊人的程度。”要让学生学习土家语歌曲,首先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抓住学生对流行歌曲及一些新创作的民歌感兴趣,可对其中的的一些优秀作品进行讲解、欣赏、分析。例如:韩国最流行的歌曲《江南style》在它的音乐中使用了大量的民族说唱音乐元素,还有近几年在青歌赛比赛歌曲《直尕思得》、《土家土》等歌曲,在歌曲的音乐上大量的采用了武陵地区土家族民歌音素。在第十三届青歌赛民族唱法中歌曲《直尕多,里尕多》就是一首以土家语歌曲《子嘎多,哩嘎多》为创作基础的,歌曲中的“直尕多,里尕多”就是土家语,汉语翻译过来就是“要吃饭,就要挖土”,通过对这些作品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不论是外国的还是本国的,一切的优秀的声乐作品都来源于民间音乐,都是植根于民族的土壤中。越是民族风格浓郁,越让人记忆深刻;越是古朴的,越是让人感到接近生活和大自然。加强对民间音乐的学习,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对土家语歌曲的传承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二)把土家语歌曲引入到高校课堂的方式
1、把土家语歌曲教学融入到公共音乐课中
大学公共音乐课是为了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课程,主要是欣赏中外一些优秀的音乐,目的是开阔大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大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在大学公共课中主要是对中外一些较为经典的音乐进行欣赏学习,在此课程中可以把土家语歌曲的教学融入其中。可以让学生欣赏一下土家语的梯玛神歌,对其音乐和唱词进行讲解分析。还可以教唱一些易于记住,且旋律、歌词较为简单的土家语山歌和咚咚喹歌,例如:土家语山歌《子嘎多,哩嘎多》、《安尼昻多毕兹卡》及咚咚喹歌曲《巴列咚》等。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会觉得在唱词上有些难度,可以用国际音标、汉语拼音注上或用汉语注上,帮助学生记忆。通过土家语歌曲的学习,可以从歌曲中让学生初步了解到土家族的历史文化,让学生知道土家族是一个朴实、勤劳、勇敢的民族,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在全校的选修课中开设《土家语歌曲欣赏及演唱》课程
在全校的选修课中开设《土家语歌曲欣赏及演唱》课程,可以让各个专业的爱好土家族音乐的学生都能有一个学习的机会。在学习时要讲解土家语歌曲的演唱背景及内容,土家语歌曲有很多都是与土家族的风俗习惯相关的,学生可以即学习了歌曲,又了解了民俗。例如咚咚喹歌曲《巴列咚》是在土家族妇女坐月的时候,亲朋好友来庆祝时妇女儿童演唱的歌曲。从歌曲内容中学生还可以了解土家族妇女生完孩子坐月子时,亲戚们要挑炒米和团馓来看月母子。使学生不仅对土家语歌曲感兴趣,而且对土家族民俗也深感兴趣。通过对土家语歌曲的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土家族音乐文化的了解,也加强了学生自觉传承土家语民歌的能力。
3、为音乐专业的学生开设《土家语歌曲欣赏及演唱》课程
音乐专业的学生有较好的专业理论知识,在学习《土家语歌曲欣赏及演唱》课程时会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接受的更快,在学习时除了对歌曲的欣赏及演唱之外还可以加入学生对歌曲的曲式分析,让学生对土家语歌曲的节奏、结构、旋法、调式有一定的了解,鼓励感兴趣的学生用已有的音乐材料去有新意地再创造,使学生在兴趣和爱好之中不知不觉的对民族民间音乐进行了保护、发扬、创新。另一方面,音乐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多数会从事音乐教育,他们是传播土家语歌曲的主力军,他们会在土家语歌曲的传播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再之,学生毕业后,找工作时,会演唱土家风格浓郁的土家语歌曲,会成为他们一项特有的技能,在工作竞争激烈情况下,可使他们独树一帜。
(三)引进来走出去
引进来是指充分运用武陵地区的民族音乐人力资源,可以把民间艺人请到学校里进行土家语歌曲讲座和举办土家语歌曲演唱会,让更多的学生认识和喜欢土家语歌曲,还可以聘请一些文化程度较高又能唱土家语歌曲的人长期在学校里担任土家语歌唱老师,这样不仅学生能学习到原汁原味的土家语歌曲,艺术学院的音乐教师也可以学习一下,为以后土家语歌曲教学做准备。走出去,一是指组织艺术院校的音乐学生和其他学院爱好土家语歌曲的学生,到还有土家语歌曲的村寨去采风,在老师的指导下搜集和整理土家语歌曲。还可以引导一些能力较强的学生对原声态的土家语歌曲进行改编。二是指,音乐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土家语歌曲后,还可以请作曲家把土家语歌曲进行再创作或改编,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独唱、小组唱、合唱,由艺术院校的音乐声演唱参加当地好、省里、甚至是国家的比赛,让更多的中国人了解土家族、了解土家族歌曲。
(四)编写土家语歌曲的教材申报相关课题
教材是传播土家语歌曲的有力武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本土音乐教材的编写是较难的一项工程,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要大量地搜集整理武陵地区优秀的土家语歌曲,在这方面一是可以参照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搜集的《中国民歌集》,选择一些土家语歌曲编入教材。二是可以和当地文化馆、文化站合作。因为当地文化部门除上世纪八十年代已收录的土家语歌曲外,本世纪进行非物质文化传承与保护工程,文化部门经过长期的搜集整理,有相当多的资料,例如录音、歌谱等。文化部门的工作人员长期从事群众文化工作,有丰富的经验。他们熟悉当地的文化生活、风土人情,与文化部门合作可以加快教材编写速度,共享成果,使土家语歌曲能够更广泛的传播。除了编写教材外,我们的教师可以申报和土家语歌曲相关的课题,更进一步地对土家语歌曲进行分析和研究,探索土家族的音乐。
中国有着悠久而又灿烂的民族音乐文化,中国的民族音乐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屹立于世界音乐之林。但是遗憾的是,近些年来,由于对民族音乐缺乏保护和弘扬,优秀的民族音乐逐渐“边缘化”,有的甚至已濒临消亡。再之,过度地以西方音乐为基础,汉族音乐为核心的教学,也是民族民间音乐逐渐失去他光泽的另一因素。例如土家语歌曲这样的本土音乐引入到地方高校堂,可以丰富我们高校的音乐课堂,让学生了解本民族的音乐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可以使得我们本地的优秀民间音乐到有效的传承,使我们优秀的地方民间音乐能够繁衍发展,不至于灭绝。再之,把本土音乐引高校课堂入到,可以使高校音乐教育吸取到个更多的民族民间艺术精华,为传统民间音乐的创作及传承打下基础。还可以丰富高校的校园音乐文化生活,净化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对校园和谐发展的精神文明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
土家语民歌是和土家族先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在遗存下来的音乐中,即保存着土家族族性的古老音乐成分,又随着时代变迁吸收了新的音乐成分,它的传承对研究土家族的历史、宗教、经济、文化等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高校引入土家语民歌的教学,可以有效地传承土家语民歌,为弘扬民族音乐做出贡献,丰富学音乐课堂,逐步改善现存的以西方音乐和汉族音乐为主体的现象。世界是多元化的,音乐也应该是多元化的发展。让我们从点滴做起,从本民族的音乐传承着手,把传承传统民族音乐的作为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让我们的传统的民族音乐开枝散叶,为中国传统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不懈的努力。
★本文为2009年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的课题《武陵地区土家语民歌现状调查与研究》, 项目编号(2009q090)的部分研究成果。
[1]谭志满.文化变迁与语言传承—土家族的语言人类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图书.2010年3月第一版.
[2]田世高.土家族音乐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2002年6月第一版.
[3]孟宪辉.土家族土语民歌特色[A].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第十届(玉溪)年会暨聂耳音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6年7月.
[4]冯光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A].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第十届(玉溪)年会暨聂耳音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6年7月.
G64
A
1005-5312(2014)02-02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