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华,李众望
(1.松辽水利委员会,吉林 长春 130021;2.中水东北勘测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吉林 长春 130021)
辽河口位于辽东湾之湾顶,其中的双台子河口在湾顶的中央,两侧有大、小凌河等河口,东侧有大辽河河口。双台子河口岸线平面形态呈喇叭状,河口的纵轴线近南北,与海湾两侧的岸线走向形成一定交角。大凌河河口岸线与河口轴线基本正交;而小凌河口和大辽河口的出口轴线与岸线均呈斜交。辽东湾顶部水域河口众多,是陆海相互作用强烈的区域。河流泥沙的大量输入和潮流挟沙落淤的结果,为河口的堆积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
大辽河的入海河口,平面形态呈弯曲的喇叭状。两侧岸滩宽阔、坡度平缓。大辽河口东岸滩在1958-1977年间略有淤长,西岸变化不大。从1978年至今的近20多年,无论是岸滩还是口外拦门沙浅滩,总的趋势是淤积发展,汊槽不断萎缩。前十几年,各浅滩的冲淤变化较小,除了东滩有较大的扩长外,西滩有冲有淤,两侧岸边滩不但不淤,还略有冲退。后10年,各浅滩的淤积扩涨速度较快。
双台子河口历经10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一个拦门沙发达的堆积型河口,河口心滩与汊槽交错连叠,岸滩宽阔平缓,水下三角洲形态十分明显。双台子河口拦门沙浅滩1978年后总的是不断淤积扩长。最大拦门沙盖州滩在90年代的10年,主要是向西侧和南东侧扩宽,向东一侧基本稳定。这说明当前的辽河口涨潮主流的动力基本能满足深槽的稳定,今后盖州滩向东及东南延伸的可能性极小。
在盖州滩的北西面所形成的心滩,近20年来的冲淤变化较大,从1978年至1991年,浅滩主要是纵向延伸。另外,盖州滩西面的心滩近20年发展也较快,尤其是近10年,浅滩主要向北东方向延伸,与涨潮流向基本一致。双台子河口近10年里,淤长速度加快是由于1994,1995年辽河大洪水中上游河道冲刷的大量泥沙被携带至河口所致,同时也是因为该区域为涨、落潮水流动力相互作用的消能区,有利于泥沙淤积。
入海喇叭口以上,位于小道子沟口附近的河道,是双台子河道的展宽段,也是河道走向的转折段,河床冲淤最为突出。1978年以来,在径流和潮流等动力的相互作用下,滩槽平面形态变化十分剧烈,滩槽倒置频繁。1978年至1991年,右岸淤积,左岸冲刷,心滩淤长扩大,原来只有左、右分汊槽道发展为左、中、右三汊槽,其中的中汊槽是从原来的心滩冲缺而成,原来的左汊槽道被淤积为心滩。从1991年至2000年,滩槽平面形态发生新的变化,右岸冲刷而左岸淤积,再次形成两条新的分汊槽道。左汊槽在心滩上冲出来的,右汊槽是右岸滩冲刷的结果,不断被冲后移成为弯道,且河道弯度越来越大,形成局部河道展宽段。
50年代随着大凌河口出口水道主流逐渐向西迁移,入海泥沙沉积部位也随之向西,导致河口西岸淤积较为严重,河口以东的局部岸段甚至有后退迹象。河口冲淤规律有所变化,大凌河大量泥沙在口门两侧落淤。大凌河口近期的改道与洪水有关,也有人为的影响,从上述出海槽道走向发生大变动的时间是在1991—1996年,可能是由于在1994年洪水中,径流动力冲刷出新的出海槽道的原因。同时,大凌河口出海槽道在自然的西移过程中,不断地蚕食了凌海市滩涂,侵占了当地老百姓的利益,当地老百姓曾采取了人工堵截的措施。
总体上看,双台子河口、盖州滩以东到大辽河口是涨落潮的动力区,海底有指状冲刷槽分布,沿海岸潮滩比较狭窄,岸线变化较小。双台子河口以西滩面宽阔,水下三角洲坡度平缓,水流含沙量高,岸滩变化以淤积为主。
双台子河口西岸至大、小凌河口的潮间滩近20年来不断向海扩长延伸,但前10年与近10年的主要扩长的岸段有较大的变动。前10年的扩长岸段在大凌河至小凌河一带岸带,由于受双台子河口右岸偏西的一股落潮汊流和大凌河出口水道不断西移的影响,入海泥沙沉积部位也随之向西迁移,因此,在1991年以前,岸滩发展速率最快的岸段在大凌河口西侧至小凌河口。而后10年主要在双台子河口西岸至大凌河的岸带,原因是大凌河口出海槽道走向的改变和河口左岸采油平台的修建,对双台子河口西岸至大、小凌河口岸滩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因为双台子河口向西的落潮流和大凌河出口水流及采油平台交角较大,几乎垂直,所以西行水流被阻挡后泥沙落淤加快了淤积的发展。同时90年代以后,双台子河口向西南出流的落潮水流动力逐渐减弱,而沿湾顶西岸的涨潮水流相对加强,这有利于悬沙向东聚集。
在整个辽河口岸线中,双台子河口两侧岸线的变化相对来说是比较小,对宏观海域来说,速度比较慢。双台子河口两侧岸线变化不明显,并且具有一个较稳定的河底侵蚀基准面;大凌河口沿岸线泥沙淤积部位有所东移。
辽河平原上原来只有辽河一个水系,大辽河是辽河入海口。1958年在六间房堵截外辽河后,才改称大辽河。近百年来,大辽河共发生过8次裁弯,但只有1960年是人工裁弯,其它几次都是自然裁弯,而且除1953年一次外,其它均发生在30年代以前。
大辽河平面变化较小,河道平面形态稳定,大辽河上原有13个险工,多年来除水流顶冲位置变化弯顶上提下挫外,基本比较稳定。近年来,在大辽河右岸新开河口南水北调站前、荣兴抽水站下游和辽滨乡刀把子村前,由于水流顶冲、淘刷使河岸坍塌,凹岸后退,弯道有所发展。
辽河干流在1861年前,在三岔河接纳浑太两河后,转向西南流经大辽河至营口入海,当时双台子河只是一条小潮沟。1861年辽河大水,下游右岸冷家窝铺溃决,洪水自缺口向西南流,在三道沟村南夺绕阳河入海,此即双台子河。1895年清光绪年间人工疏导双台子河,逐渐形成一条比较定型的辽河下游分水河道,至此辽河在六间房以下称双台子河。辽河干流来水一部分通过六间房经外辽河在三岔河接纳浑、太河,从营口入海;一部分经双台子河从盘山入海,形成两个入海口。1958年外辽河堵截后,双台子河成为辽河的入海口。
双台子河是条历史只有百余年的河流,在它的发育期曾经历了较剧烈的横向演变,在弯道的发展和接连不断的自然裁弯中,河道平面变化比较大,至今地面上还留下许多牛轭湖,但始终保持着一个弯曲的外形。近年双台子河的平面演变仍以弯道发展,凹岸坍塌成险为主要特点。弯道的发展有从上游向下游发展的趋势,近几年在绕阳河口以下的李家铺,甚至潮流段的北屁岗一带都发生了较大的塌岸和弯顶下挫现象。除自然演变外,人工裁弯对河势影响较大,裁弯后水流和河床在寻求新的平衡中产生着新的险工。
大凌河是辽河平原上另一独立的水系,据考证远在汉唐时,辽河平原上几乎只有辽河一个水系,以后随着海退陆地的延伸,辽河在不断西迁的过程中,河道分合变迁逐渐分出了大凌河。
大凌河平面摆动较大,河口迁徙不定,历史上其下游河道曾有5次变迁。明代以前大凌河主流偏于三角洲的北侧,明代后期河身移向西南,沈山铁桥修建后,铁桥以上河段因有桥梁、路基及堤防控制,河道未发生改道,而铁桥以下变迁仍较剧烈。清光绪年间,大凌河北移,民国初年,大凌河主流再次北移。1930年大洪水后,大凌河沈山铁桥以下河段向西南方向滚动形成现在的河道,当代的大凌河是从明清的两条故道之间入海的。
近代的大凌河的入海口河段仍在不断的向西变迁,50年代中期以前,河道朝东南方向入海;50年代到70年代西移的速度较快,河口朝正南并逐渐向西,70年代末期以后,河口入海方向变化不大。但1990年以后,大凌河的出海口门在人为的影响下,向东摆动。
大凌河的平面外形极为顺直,河道宽浅,主槽极不明显,洪水时堤内全河槽过流,洪水后冲出新的枯水河槽。因此具有游荡性河道的许多特点,多分叉,冲淤变化大,河道横向经常摆动。